今天是植樹節(jié)。也許在這樣一個以嘆氣和淚水開始的早晨,植樹真的能給人帶來希望吧。
只是我想挑一首充滿希望的詩詞而不得,腦海里翻騰的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兩句詞的作者,究竟當年有沒有種樹?誰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一字一句將自己突騎渡江的英雄氣概寫成了無奈,在“殺賊!殺賊!殺賊!”的怒吼中,終結最后的傳奇。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宋 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軍又一次大舉南下侵宋,北方的起義活動風起云涌。其中山東濟南耿京的起義軍聲勢浩大,號稱義兵二十萬。辛棄疾當時才二十一歲,帶領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歸附耿京。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辛棄疾率眾覲見宋高宗。叛徒張安國趁機殺害耿京,向金投降,義軍一時四下潰散。
辛棄疾聽說此事,立即組織五十人敢死隊,直奔張安國駐地,出其不意俘獲叛徒,帶領上萬人馬渡過淮河晝夜南奔,一路到達臨安。這便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p>
我一向以為,辛棄疾的文字之所以能打動人,是因為他記錄的全是真實的存在。沙場是真實的,戰(zhàn)斗也是真實的?!把啾箠沏y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敵人在晚上靜悄悄地準備箭袋,而我軍一大早射出密集的箭雨。文字優(yōu)美,對仗工整,我們以為是藝術,其實只是辛棄疾當時平常的某一天而已。
辛棄疾南歸之后,義軍被解散。他自己當了個小官,與軍事無關。輾轉幾十年,話無人聽,頭發(fā)白了,胡須也白了,春風又綠江南,而老去的年華卻再也回不來了,“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恰好遇上一位客人慷慨激昂談起建功立名之事,老人家戲說道: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真實的倔強,和真實的沉痛,是那樣無可回避,清晰得如同西樓上那一彎月亮,絕美,又讓所有人心碎。
種一棵樹吧,不要辜負了那一卷卷嘔心瀝血的平戎策。
留著希望,也許就能等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