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浪漫更多的,是心靈的天然舒展和靈性的自然奔放。更多的是“風乎舞雩,誰與歸”的天性流露與生命歡歌。
《論語》中有一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里,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的孔老夫子為后世之人演繹了浪漫生動生趣盎然歡欣鼓舞的教育情境!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常在大樹下席地而坐,和追隨者和學子們討論學理,辯論真?zhèn)?,追求真理?/span>
偉人之偉,往往有相通之處!
他們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宏博的學識襟懷、超群的智慧氣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的浪漫圖景和千古流芳的教育境界。
只是,這樣的教育情境在如今的世間,再無被演繹的可能!只能作為一個久遠的夢在無數(shù)追求真知和真理者的心底一次次回響 。
教育的浪漫是在心靈和頭腦的成長中展現(xiàn)出來的驚喜和滿足。
無論是知識體系的突破,還是思考角度的轉(zhuǎn)換;
無論是技能修煉的提升還是邏輯思辨的昭然;
無論是口才寫作的張揚還是禮儀修身的積淀;
都無不帶來生命的厚重和結(jié)實,帶來性靈啟發(fā)的爆點和沸點。
這都是教育浪漫的一面。
正如懷特?!督逃哪康摹分邢蛭覀兦逦卣撌龅哪菢樱逃欣寺_——綜合階段。
當然,他的浪漫,概念的外延要比我這里提到的浪漫的外延要大。但毫無疑問地說,他的浪漫里一定包含了這里浪漫的含義。
還有一種浪漫。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象和自以為是的判斷。
一首詩改變了一個孩子;
一個故事創(chuàng)造了教育奇跡;
一段話語挽救了一個學生;
一番對話拯救了一個靈魂;
這樣的浪漫,說得不好聽一些,是意淫。
不錯,這些會給孩子一些觸動,甚至震撼。
但改變是長效的過程;
奇跡是持久的累積;
挽救是時日的博弈;
拯救是多元的共鳴。
一蹴而就,一言而成的事情,幾乎沒有。
德山棒、臨濟呵的果效,其實來自于尚未開悟者長久的苦苦探索作為先決條件的。
那種以為只要我假裝對孩子給予了愛就立刻會有驚奇發(fā)生的浪漫不過是某些人的天真想象罷了。
而那種以索求回報為目的的給予,一眼就會被學生看穿并在心理嗤之以鼻。
教育的浪漫如果不能走向精確,在浪漫的基礎(chǔ)上向前邁進更大的步伐,浪漫的果效也會日漸黯淡、消失,終于等于虛無。
這就是為什么在一場煽情的演講讓學生齊刷刷跪倒在地為父母磕頭之后,學生的德育并不見得有多大改善的緣故。
因為從浪漫走向精確,是一個漫長、堅韌、持久的過程。
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本身就太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