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篇 金 文 解 讀 系 列 之 五
毛公鼎銘文通解
毛節(jié)新著
前言 ……………………………………… 1
一、概述 ………………………………… 1
二、釋文 ………………………………… 4
三、注釋 ………………………………… 6
四、譯文 ………………………………… 21
五、簡說 ………………………………… 28
(一)毛公鼎銘文主要內(nèi)容 ………… 28
(二)毛公鼎中的人物 ………………… 29
(三)毛公受賞賜之物 ………………… 30
(四)關(guān)于求雨祭祀“雩” ……………… 31
(五)荊、楚的用途 …………………… 32
(六)獻、貢、賦、稅之義 …………… 32
(七)“毋敢?”的意義 ………………… 33
(八)祼禮 ……………………………… 38
(九)玉環(huán)玉琮的用途 ………………… 39
(十)毛公之車 ………………………… 44
(十一)毛公鼎銘文字數(shù) ……………… 46
(十二)毛公鼎銘文的書法 …………… 46
(十三)毛公鼎的年代 ………………… 46
(十四)毛公鼎銘文與《文侯之命》 … 47
六、毛公鼎銘文辨臨 …………………… 48
后記 ……………………………………… 75
參考文獻 ………………………………… 76
前言
在中國古代文獻的浩瀚海洋中,最遠最深的是金文文獻。它們記載著中國人最早的思想、文化和史實。其言其文,至今還未被人們完全知曉。古代中國人將最重要的事件鑄在青銅器上,要子子孫孫永遠銘記。青銅器銘文完整、真實、可靠,未經(jīng)后人修改,保存了三千年前我們先人活動的信息,記載了中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技術(shù)、軍事、文化、民族等史實,是了解中華文化源頭的重要文獻。
金文,是中國古籍中最深奧的文獻,字難認、意難曉、文難通,是一本的“天書”。毛公鼎銘文是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篇章之一,思想深邃,內(nèi)容豐富,是研究西周社會的寶貴文獻。百年來古文字學(xué)家、史學(xué)家,對毛公鼎不懈的識讀,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還有若干文字未解,文意仍然朦朧。本著對未解文字作了試讀,結(jié)果奉于讀者參考。閱讀銅器銘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三千年前的中國人在說什么、做什么?領(lǐng)悟先人的教誨,探求中華民族的思想之源、文化之源,是本書的目的。
一、概述
毛公鼎,器高53.8厘米 ,口徑47.9 厘米,腹深27.8厘米,腹圍145厘米,重34.7公斤。毛公鼎造型端莊,渾厚凝重,裝飾簡潔,素樸典雅,深沉莊嚴。圓形大口,半球內(nèi)腹,圓口上一對雙耳,鼎身飾環(huán)紋弦紋各一道。鼎有三足,形若獸蹄,敦實有力,穩(wěn)重大方。內(nèi)壁有銘文32行498字,是現(xiàn)存商周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毛公鼎1850年在陜西岐山周原出土, 1949年被運往臺灣,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全篇鑄文精致、字形規(guī)范、文辭練達、篇章完整,是西周時期原文的長篇作品,是可靠的文獻史料。郭沫若稱贊毛公鼎“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fēng)烈”,毛公鼎銘文,煌煌巨制猶“一篇《尚書》”,是記述周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發(fā)展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毛公鼎銘文拓片,錄自《三代》4·46~49;《集成》02841。
三、注釋
毛公鼎,記述毛公自己受周王冊命,記錄了周王的教誨和賞賜。全文內(nèi)容分六段:
第一:周王贊頌文王、武王充滿美德,領(lǐng)受天命,對外安撫了不服的邦國,不厭棄四方之民,使國家平安。
第二段:記述周王遵循先王的教導(dǎo),即位后恭敬謹慎處理政務(wù);堅持祭祀制度從不改變;使用賢能、不用昏庸之人;不荒殆圖自安,聽從先王旨意;擁護國家的各種謀劃,不半途而廢,實現(xiàn)了四方邦國的平安和睦。
第三段:記述周王對毛公的教誨:庶民祭祀、征收稅賦、使用賢能等,不然就會衰敗國家。
第四段:記述周王教誨毛公執(zhí)政方法:制定標準、造辦弓器;要顧念國家皇家政務(wù);不要蒙騙庶民百姓;征收稅賦要照顧疾病和孤寡之人;不要沉湎于酒;敬念王威,做好祭祀。
第五段:記述周王調(diào)整國家管理職責(zé):卿事寮、大史寮交于“尹”管理;毛公管理公族的祭祀、管理三有司、管理小子(王太子)、師氏、虎臣的祭祀、管理周王本人事務(wù)、保衛(wèi)周王本人。然后是撥款賞賜。
第六段:記述毛公的答謝、作鼎祈愿。
(二)毛公鼎中的人物
毛公鼎中的人物有六:周王、毛公父
周王:哪一位周王涉及毛公鼎的斷代,本文同陳夢家之說,時王指夷王。
毛公:私名
尹:也稱尹氏,本是族名、人名,如金文文獻中的作冊尹、內(nèi)史尹。尹,也是官名,為史官之長,參與冊命典禮。如:
共王器廿年器休盤“王呼作冊尹,冊賜休”;
懿王器師察簋“王呼尹氏冊命師察”;
懿王器三年器師晨鼎“王呼作冊尹冊命師晨”;
孝王器元年師兌簋“王呼內(nèi)史尹,冊命師兌”;
孝王器三年師兌簋“王呼內(nèi)史尹冊令師兌”;
夷王器大克鼎“王呼尹氏冊命善夫克”;
夷王器頌鼎“尹氏授王命書”;
夷王器毛公鼎“于父即尹”;
厲王器曶壺“王呼尹氏冊命曶”等。
師氏:官名,周代王身邊的負責(zé)禮、德、行為的內(nèi)臣。師氏官府配備和職責(zé):
虎臣:官名,周代守衛(wèi)天子的官員。
(三)毛公受賞賜財物
周王賜毛公財物有五種:
⑴公務(wù)撥款:“
⑵祭祀物:“矩鬯一卣,祼圭瓚寶,朱巿悤黃、玉環(huán)玉琮”,祭祀物品;
⑶賜銅車:座乘是公務(wù)車,身份的象征;
⑷賜馬及馬具:“備馬四匹,攸勒,金鬣金雁,朱旂二鈴”;
⑸賜茲(絲)弁:祭祀用品,絲衣和弁帽,在祭祀時發(fā)給參加祭祀的貴族們穿戴的用,“用歲用政”的。
(四)關(guān)于求雨祭祀“雩”
金文雩,有二種解釋:①求雨祭祀。②訓(xùn)為粵、于、吁、與,作嘆詞。本文認為此銘“雩”指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墩f文·十一下》:“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從雨于聲?!宾?,是先秦時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祭祀活動。在大盂鼎中,周王(康王)教導(dǎo)盂求雨祭祀一定要認真,記述武王時官員們“在雩御事,摣酒無敢醉”(官員們在求雨的祭祀公事之時,沒人敢喝醉酒);“唯殷邊,侯田雩,殷正百辟,率肆于酒,古喪師。”(在殷朝的末期,官員們在大田求雨祭祀中,殷的大小官員,總是放縱于酒,所以喪失了民心)
《詩經(jīng)》對“求雨祭祀”有記載:
《詩經(jīng)·小雅·甫田》說“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nóng)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币馑际牵何覀冇檬蛎赘吡?、牛羊來祭祀,農(nóng)夫們彈琴擊鼓來迎田祖,祈求那好雨滋潤我田里的稷和黍,保佑我的男男女女。
《詩經(jīng)·大雅·云漢》反映周王親自進行求雨祭祀,在干涸的夏季旱災(zāi)中,周王帶領(lǐng)大臣們,和民眾一起進行雩祭,贊頌了周王虔誠祭祀、憂民救災(zāi)的美德。
(五)荊、楚的用途
荊、楚是灌木,即牡荊,枝條極有韌性,作為材料主要用于制弓、造車、建屋?!皥诵〈蟪保从成讨茉诖罅糠N植各種楚荊。《詩經(jīng)·周南·漢廣》有“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詩經(jīng)·唐風(fēng)·綢繆》有“綢繆束楚”、《詩經(jīng)·唐風(fēng)·葛生》有“葛生蒙楚”,楚是一種不高的樹木,藤草攀之,荒蕪難生。《周禮·考工記》有“弓人為弓,……。取干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楚荊是制弓、矢、車重要原材料,朝廷每年要大量收取楚荊,非常重視“楚荊”的采收。
(六)獻、貢、賦、稅之義
獻、貢、賦、稅是人類社會不同發(fā)展階段,管理者的征收形式。從原始社會的獻、到奴隸社會貢與賦,再到封建社會的賦與稅,到現(xiàn)代社會的稅,從物產(chǎn)到貨幣,是一個長期發(fā)展、演進的過程。毛公鼎銘所記,是“賦”的發(fā)展時期。
參見本作者《毛公鼎銘文研究----獻、貢、賦、稅之義”》,此處略。
(七)“毋敢?”的意義
?,本義指卜龜。毛公鼎“汝毋敢?,在乃服”(你不要用卜龜來代替你履行職權(quán)),言行事決策不能一味依賴問卜,要依據(jù)實際作出決策。
在此以前,銘文多見不?、不敢?,如錄伯
毛公鼎中的周王,告誡毛公不要用占卜來代替決策。用今天的話講,不要全部迷信占卜結(jié)果。這很富哲理,顯示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毋敢?”的思想,在當時是個進步。
(詳說見本期微信附則:“毛公鼎銘文研究一一'毋敢?’的意義”)
(八)祼禮
祼禮,一種祭禮,把酒灑在地上祭神。《尚書·洛誥》:“王入太室,祼?!薄秶Z·周語上》有王作祼禮記載:“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fēng)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jiān)之,膳夫、農(nóng)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jiān)之;司徒省民,太師監(jiān)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jiān)之。膳夫贊王,王歆大牢,班嘗之,庶人終食?!薄对娊?jīng)·大雅·文王》有:“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厥作祼將,常服黼冔?!眹吏樱骸暗愔^之以鬯酒獻尸,尸受酒而灌于地以降神也。行祼之禮,謂之祼將。”
(九)玉環(huán)玉琮的用途
玉的起源,首先應(yīng)該是使用價值,裝飾和祭祀之用是后來衍生的。
(參見本期微信附則:“毛公鼎銘文研究----玉環(huán)玉琮的用途”)
(十)毛公之車
西周時代,什么人乘什么車,什么用途裝飾標準怎樣,《周禮》有較詳細的敘述,《詩經(jīng)》也有描寫。西周的其它金文,也有類似的記載。
周王賜毛公的車,是公務(wù)車,毛公屬“卿”,所乘應(yīng)為《周禮》中的“夏縵”之車,這種車毛公鼎記載的比較詳細。
(參見本期微信附則:“毛公鼎銘文研究一一毛公之車”)
(十一)毛公鼎銘文的字數(shù)
毛公鼎全文498字,字符477個,另有似有似無字“民”1字,重文9字,合文11字。重文有:
(十二)毛公鼎銘文的書法
毛公鼎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fēng)格,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毛公鼎銘文書寫規(guī)范,書寫者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整篇書法,筆法端嚴,線條遒勁,穩(wěn)健端嚴;結(jié)體莊重,結(jié)構(gòu)緊湊,疏朗勻稱,質(zhì)感飽滿;章法球面布局,安排妥貼,豎列齊整,大小字形,錯落有致,顯示出金文的古樸莊嚴。毛公鼎出土以來,書法家們無不為之贊嘆。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xué)書不學(xué)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十三)毛公鼎的年代
毛公鼎,從人物、用語、文字形態(tài)判別,應(yīng)為為西周中期末、或西周晚期器。主要有二種說法⑴郭沫若主要依據(jù)毛公鼎的形制花紋、及文章內(nèi)容同“宣王中興”相合,斷為宣王器(《大系》);⑵陳夢家在《西周銅器斷代》中,從毛公鼎的形制花紋、賞賜物品、銘文辭句、當時局勢幾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說,斷為夷王初期器。本文認為:
⑴宣王時期賞賜冊命的金文已經(jīng)很少了。所以毛公鼎是宣王器的可能性很小。
⑵毛公鼎與番生簋的用辭、賞賜最為相似,因此時代相近。
以上文字比較,除了少數(shù)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余幾乎相同,據(jù)此可判定毛公鼎與番生簋是相近時代器物。毛公的官職地位與番生相當。兩器應(yīng)在同一時代、或相差一代周王。郭沫若定番生簋為孝王器(《大系》),則毛公鼎應(yīng)為夷王初期器。
(十四)毛公鼎銘文與《文侯之命》
《文侯之命》和毛公鼎銘文,所記極有可能敘同一件事。
毛公鼎銘文和《文侯之命》文章內(nèi)容相似,許多字句完全一樣,且時代大多是西周中晚期的。通過語句的比較,我們可以認為《文侯之命》或是毛公鼎演變而成的,由于長達六、七百年的傳抄、口頌,積累了對原文的變異、誤差,變成了今天的《文侯之命》。
(參見本期微信附則:“毛公鼎銘文與《文侯之命》”)
六、毛公鼎銘文辨臨
(參見本期微信附則:“毛公鼎銘文辨臨”)
后 記
通釋毛公鼎銘文,其字義從《詩經(jīng)》、《尚書》、《爾雅》、《說文》、《周禮》、《左傳》、《禮記》、《國語》、《戰(zhàn)國策》等典籍所得,這些典籍中存在著很多商代、西周的語言,已被后人準確注釋,因而已可將毛公鼎大致讀出。少數(shù)疑難之處,按文字結(jié)構(gòu)析義、按上下文邏輯關(guān)系推論試釋。計算機的使用,使作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查詢先秦古籍,判別其文字在周代是什么含義,確定該字在銘文中的意義,減小臆測,趨近本意。
王國維在《毛公鼎釋文序》中說:“顧自周初訖今,垂三千年,其訖秦漢,亦且千年。此千年中,文字之變化,脈絡(luò)不盡可尋。故古器文字有不可盡識者,勢也;故古器文義有不可強通者,亦勢也。自來釋古器者,欲求無一字之不識,無一字之不通,而穿鑿附會者,非也;謂其字之不可識,義之不可通,而遂置之者,亦非也。文無古今,未有不文從字順者?!眹S先生之謂,是如安慰。
本文讀毛公鼎銘文心得。知識淺薄,異說多多,讀者自辨,如能參考,也算是一點效益吧。
二○○五年八月八日稿于陽光園
參考文獻:
[1]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2]《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3]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華局,2004年4月第一版。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5]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一版。
[6]剪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M]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7]劉蕙孫、方寶川、牛康、張貴明、王四達:《中國文化史稿》一九八八年五月。
----------------------
長篇金文解讀系列
---------------------------
———————————————————
本公眾號內(nèi)容:
1、商周時代金文解讀、臨摹。
2、金文疑難字的考釋、思辨、探討;
3、探索文字起源時期的面貌;
4、總結(jié)金文從商代早期到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演化規(guī)律;
5、對金文書法的用字、寫法、規(guī)范進行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