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要想在人生旅途中“瀟灑走一回”,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要求在待人接物上,應(yīng)具有寬宏、寬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切忌待人接物尖酸、刻薄,心胸狹隘。寬容美德,是構(gòu)建瀟灑人生的重要保證。寬則得人,寬則得福,寬則得樂??鬃诱f“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所以“坦蕩蕩”,是因為他們跳出了“小我”;小人“常戚戚”,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心胸狹窄,跳不出“小我”。
在老子看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或本源的“道”,是空虛不盈的。他說:“道沖(空虛)而用之,或不盈”(《老子》四章),即道如酒盅是一個空虛之體,用之是不會盈滿的?!按笥魶_,其用不窮。”(《老子》四十五章)即認(rèn)為“道”以“無”為體,空虛不實,所以,它的作用無窮無盡,猶如煽火的風(fēng)箱一樣,在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五章)道唯空虛,故能容納萬物;道唯空虛,故能使萬物自由運行于其中。
既然道體是空虛不實的,那么“法道”的圣人也應(yīng)當(dāng)“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在老子看來,人的心靈本來是虛明寧靜、無私無欲的。惟其虛靜不計利害得失,故能無所不容,寬宏大度。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為私欲利害所蔽,使人昏昧紊亂,多有差錯。所以,必須盡力地去掉私欲,使人心恢復(fù)到“心善淵”的虛靜狀態(tài),達(dá)到“虛極”、“靜篤”的境界,人才能真正做到“曠兮其若谷”(《老子》十五章),即為人處事要胸襟寬廣,豁達(dá)大度,無欲無私,就好像空曠的山谷一樣,能夠包容人世間的一切,這就如同江海不逆小流,眾流皆歸之一樣。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的品德。
一、“無棄人”、“無棄物”
正因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所以他在待人接物上能采取“無棄”的態(tài)度。老子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二十七章)圣人能夠隨時隨地以教化拯救民眾,做到人盡其才,所以世上沒有被遺棄的人;圣人能夠珍愛宇宙萬物,使萬物各盡其用,所以沒有被遺棄的東西。老子從這種“無棄”態(tài)度出發(fā),引出了一條重要的結(jié)論:“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在人世間,“善者吾善之”,比較容易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則不容易做到。老子以他寬宏的胸襟,主張無論是善者還是不善者,都應(yīng)當(dāng)以善相待。這樣,就可以達(dá)到化不善為善,使不善者也變成善者的目的。在社會上,“信者吾信之”,一般人可以做到;“不信者吾亦信之”,則一般人難以辦到。老子認(rèn)為無論是誠實的人還是不誠實的人,都應(yīng)當(dāng)信任他,這樣就可以化虛偽為誠信,使虛偽者變成誠實的人。這種“無棄”觀念固然含有漠視善惡、是非之別的相對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容人之過的高尚品德,多為后人所贊同。明代學(xué)者楊繼盛發(fā)揮老子的這一思想,指出:“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父椒山諭應(yīng)尾應(yīng)箕兩兒》)清代學(xué)者金纓在《格言聯(lián)璧》中也稱贊這種“上德若谷”的人文精神,指出:“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薄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我們對待敵人和壞人當(dāng)然不能采取無原則的寬容態(tài)度,而應(yīng)當(dāng)嫉惡如仇,以牙還牙,但是在人民內(nèi)部,不管是品德高尚的人還是思想意識有毛病的人,都應(yīng)當(dāng)如老子說的那樣,以善待之,以信待之,而不應(yīng)對有缺點有錯誤的人采取不理睬不信任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多地團(tuán)結(jié)人、教育人,共同為建設(shè)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做出貢獻(xiàn)。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魏稳硕加袃?yōu)點也有缺點,有功勞也有過錯。所以,在待人接物上,應(yīng)堅持明代學(xué)者楊繼盛所說“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父椒山諭應(yīng)尾應(yīng)箕兩兒》)的原則。應(yīng)根據(j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原則,不要過于計較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如果管理者總是盯著下屬的缺點、毛病不放,只能招來員工的怨恨和不滿。管理者應(yīng)當(dāng)不拘于小節(jié),不以小惡妨大美。《文子》作者指出:“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zé)備于一人?!蛳暮笫现?,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上義》)為人處事,切忌“吹毛求疵”,應(yīng)持寬容態(tài)度。明朝思想家劉基在《郁離子·捕鼠》一文中,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里老鼠成患,就從中山國討了一只貓。這只貓善捕鼠,也愛吃雞。過了一個月,老鼠捕盡了,雞也被它吃光了。趙人的兒子問其父:“為什么不把這只貓趕走呢?”趙人回答:“目前我們家最大的禍患是老鼠而不是雞,老鼠偷吃糧食,咬壞衣服,穿墻壁,破壞家具,我們就得受凍挨餓,沒有雞吃頂多沒有肉吃,為什么要把貓趕走呢?”從這則故事中,我們懂得“論人當(dāng)取節(jié)其長,曲諒其短”的道理,用人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人的積極性。世界著名企業(yè)IBM公司在用人上奉行的原則是:“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彼麄冋J(rèn)為世上“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坦誠承認(rèn)自己有缺點的人,才是保證事業(yè)成功的人。一個竭力為自己缺點辯解、掩飾的人是一個偽君子,切不可用這種人。有一次,兩個女孩到該公司應(yīng)聘會計,其中張小姐學(xué)歷高,會彈鋼琴,人又漂亮;王小姐學(xué)歷不高,性格內(nèi)向,顯然張小姐優(yōu)于王小姐。但是主考官錄用了王小姐,原因是面試時,張小姐只講自己的優(yōu)點而不講缺點,當(dāng)主考官詢問她的缺點時,她為自己辯護(hù)說:“我太追求完美”,“有時候太坦白不夠圓滑”。而王小姐則在主考官面前既講自己的優(yōu)點,又坦誠地講了自己的缺點。在IBM公司主考官看來,只有敢于正視自己缺點的人,才能改正缺點,超越自我,走向完美,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七十一章)命題的深刻道理。
對朋友和下屬的批評,切忌尖酸刻薄,更不能以惡語傷人,應(yīng)以溫言益語勸說,使他“聞溫言如佩玉,聞益語如贈金,口耳之際,倍為親切?!?吳從先《小窗自紀(jì)》)同時,“君子攻(責(zé))人,不盡其過,須含蓄以養(yǎng)人之愧懼,令其自新”。(《呻吟語·倫理》)還表現(xiàn)在背地里要“常言人長,希言人短”,(《論衡·自紀(jì)》)更不能“發(fā)人陰私”,借他人之過以市(買)名。這樣,就能收到“以石擊絮,兩無傷焉”的良好效果。
“人貴有自知之明”,也是從老子的“上德若谷”思想中引申出來的一種美德。中國有句諺語:“謙虛的人常思己過,驕傲的人只論人非?!薄白运秸撸5绖e人短;驕傲者,只見自己長?!笔浪字擞捎谌狈Α吧系氯艄取钡臍舛?,局限于狹窄的自私心理,往往缺乏自知之明,總是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常常自命不凡,盛氣凌人。針對這種人的缺點,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意思是說,善于識別他人的品行和才能的人是最明智的; 能夠正確地認(rèn)識自己缺點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中國人歷來高度稱贊這種“自知之明”的情操,認(rèn)為這是人生成敗的精神動力?!秴问洗呵铩ぷ灾分赋觯骸皵∧獢∮诓蛔灾??!闭J(rèn)為人生最大的失敗就在于沒有自知之明。三國(魏)曹丕針對“人善于不自見”的弊病,指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此不自見之患也?!币馑际钦f自家的破掃帚,也視為無價之寶,人都有“不自見”的弊病,應(yīng)當(dāng)克服這種毛病?!短铺诩o(jì)》說:“人苦不自知其過”,即人的最大苦惱是不知其過。南宋陸九淵也說:“人莫先于自知?!?《陸象山先生語錄》卷三十五)意思是說,人沒有比自知之明更重要的品德了。現(xiàn)在流行于民間的諺語如“老鴉笑豬黑,自丑不覺得”;“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見人之過易,見己之過難”,都是告誡人們要戒滿戒盈,力倡“人貴有自知之明”的高尚品德。
老子云:“洼則盈?!?《老子》二十二章)意謂地洼空曠,故能注滿積水。告誡人們不要自以為完美無缺,也不要盲目地一味追求十全十美。只有認(rèn)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jìn)步。日本松下公司依據(jù)“洼則盈”的道理,在用人上提倡'70分的人才已足夠”。松下幸之助認(rèn)為,超過公司實際需要的高水準(zhǔn)人才,他們往往驕傲自滿,目空一切,而不安心在本公司工作,努力為本公司作出真正貢獻(xiàn)。只有那些“70分的人”則以在該公司工作為榮,竭盡全力為公司工作,并在工作中把自己由“70分的人”變成“100分的人”。適當(dāng)?shù)墓?,適當(dāng)?shù)纳痰辏m當(dāng)?shù)墓S,招聘適當(dāng)?shù)娜瞬?,在用人上是最為重要的。不從公司實際情況出發(fā),招聘本公司不需要的高水平的人是不當(dāng)?shù)?。人才的聘用?yīng)以適于公司需要為準(zhǔn)則。
二、“報怨以德”
正因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懷,所以在恩怨問題上,老子主張“報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人世間,由于利害沖突,難免產(chǎn)生恩恩怨怨,如何對待恩怨呢?一般說來,有三種態(tài)度:一是“以怨報德”,這是小人的卑鄙伎倆;二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這是常人的做法。這雖比“以怨報德”高尚,但它畢竟胸懷還不夠?qū)捄甏罅?三是“以德報怨”,這是君子的做法。老子既反對“以怨報德”,也不贊成“以怨報怨”,認(rèn)為圣人應(yīng)包容萬物,甚至包容仇怨,主張“以德報怨”,即以恩德報答仇怨。實踐證明,在特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nèi),“以德報怨”是一種化解仇怨的有效辦法,故為歷代士人所采納?!艾樼鹜跛睾蒙颇搅x,博學(xué)深廣,多見以德報怨之義?!?《襄陽耆舊傳·李衡》)明代洪應(yīng)明在《菜根譚》一書中,指出對待恩怨的正確態(tài)度應(yīng)是記恩忘怨:“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睏罾^盛對“以德報怨”的社會效應(yīng)詮釋說:“人有恩于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于吾,則即時丟過。……有人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則云他有恩于吾,吾無恩于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云彼與吾平日最相好,豈有惱我謗我之理,則惱吾者聞之,其怨即解。”(《父椒山諭應(yīng)尾應(yīng)箕兩兒》)清代學(xué)者金纓在《格言聯(lián)璧》中肯定“能容小人,是大人”。指出“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亦是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仁人心地寬舒,事事有寬舒氣象,故福集而慶長;鄙夫胸懷苛刻,事事以苛刻為能,故祿薄而澤短。”可見,寬容與苛刻是君子與小人在氣象上的不同表現(xiàn),也有不同的社會效應(yīng)。
“以德報怨”雖然是一種化解仇怨的辦法,但是終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仇怨?!昂痛笤梗赜杏嘣?,安可以為善?”所以,要從根本上消除人間仇怨,就必須采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的態(tài)度,即應(yīng)當(dāng)像天道那樣無私,“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于人”,只給予人而不向人索取,仇怨自然就不會產(chǎn)生。如果像稅官那樣,只向人索取而不給予人,仇怨勢必產(chǎn)生。這種辦法,看起來好像吃虧,其實是不會吃虧的。這就是老子所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的道理。俗話說:“施者比受者有福”,也是這個意思。清代學(xué)者錢泳深知這個道理,指出:“或者之言曰:‘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此言最妙!”《履園叢話·臆論·恩怨分明》特別是在自己得勢之時,更不應(yīng)利用手中大權(quán)報私仇。晉文公出逃時,他的財物保管者頭須趁機(jī)將其財物卷走。而當(dāng)他回國即位、大權(quán)在握時,那個不知羞恥的頭須又回來求見晉文公。晉文公深知在他出走時,舉國上下相當(dāng)多的人都依附于反對者的一方。為了安定全國人心,他容忍了這個無恥的小人,并接見了他。這是一種明智之舉。成吉思汗雖與泰赤烏部有仇,但當(dāng)他得知泰赤烏部的糧食、帳篷不足時,非但沒有加害于他們,反而主動地提出一塊住宿,平分獵物。這一“以德報怨”的態(tài)度,感動了仇人,泰赤烏部紛紛向他投降。這就證明,寬恕別人,不計私仇,是一種避免仇恨循環(huán)相報的正確途徑。
在人際關(guān)系中,明是非,白誹謗,乃是常人之情。而道家則主張“無辯”、“不爭”的寬容態(tài)度。如何對待是非呢?金纓在《格言聯(lián)璧》中主張:“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后。”這是一種“以無心息天下之爭心”的人生藝術(shù)。“何以息謗?曰無辯。”認(rèn)為“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宋朝有個名叫富弼的大臣,當(dāng)有人告訴他“有人在罵你”,答曰:“恐怕是罵他人吧?!庇指嬷骸笆侵该佬赵诹R你?!贝鹪唬骸疤煜码y道就沒有同姓同名的人嗎?”富弼并非不知道他人在誹謗他,咒罵他,只是“無辯”、“能容”而已。這種寬容態(tài)度也是一種化解人際矛盾的有效方法。
三、“寵辱不驚”
正因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懷。所以在榮辱觀上,老子提倡“寵辱不驚”。在老子看來,世俗之人由于名利得失之心太重,缺乏“無私”、“無我”之境界,在他們的心目中?!皩櫈樯希铻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十三章)即一旦受到寵愛或屈辱都會感到意外的驚喜。驚與喜是以“小我”的得失利害為轉(zhuǎn)移,失去心靈的寧靜和平衡,整天為寵榮與屈辱所驚擾,這叫“寵辱若驚”,這是老子所反對的。老子認(rèn)為如果我們能夠胸懷若故,做到“無私”、“忘我”,置榮辱、禍福、生死于我之度外,視之為身外之物,那還有什么驚喜可言?這叫“寵辱不驚”,是老子所提倡的。在老子看來,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做到棄尊榮守辱卑,成為“上德若谷”的人,方可達(dá)到“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的人生境界。這種“寵辱不驚”的美德多為后世所稱頌。楚國宰相孫叔敖“三次做宰相而不知榮耀,三次罷官也沒有憂色”。隱士肩吾稱贊孫叔敖確有過人之處,孫叔敖回答說:“我哪里有什么過人之處呢!我認(rèn)為爵位之來不能推卻,它的失去也不能阻止。爵位之得失不在于我,故無憂色。況且不知道可貴的是在宰相還是在我?如在于宰相,就和我無關(guān),如在于我,就和宰相無關(guān)。我整天躊躇滿志,逍遙四方,哪里顧得上人間的貴賤呢?”(《莊子·田子方》)東漢王充雖多次做過地方官,但是他“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論衡·自紀(jì)》)《警世通言》有一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楚人鐘子期本是道家信徒,隱居山林,以打柴為生。初見晉國大臣俞伯牙,伯牙全無客禮,子期受辱不驚;后待如貴客,子期亦不歡悅。俞伯牙見“(鐘)子期寵辱無驚,愈加愛重”,遂結(jié)為知音。由上可見,只有真正做到“爵祿不入于心”,方可以“空字解憂”。老子的“寵辱不驚”思想,是瀟灑人生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宰相肚內(nèi)能行船”這句名言,是對老子的“寵辱不驚”思想的形象說明?!毒劳ㄑ浴酚幸粍t《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的故事:宋代名相王安石掛冠而歸南京時,不用官船,微服歸行。他的一名親吏江居稟道:“相公白龍魚服(比喻權(quán)貴人物化裝微行),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謗相公者,何以處之?”荊公道:“常言‘宰相腹中撐得船過’,從來人言不足恤:言我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不足為怒。只當(dāng)耳邊風(fēng)過去便了。”說明老子的“寵辱不驚”的思想已經(jīng)凝聚于中國人的心靈之中,成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但是,我們決不可把道家的“寵辱不驚”的寬厚之道,簡單地看成是不分是非、美惡的姑息與慫恿。它的精義在于化解社會矛盾,構(gòu)建瀟灑人生,并在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中“瀟灑走一回”。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特別是市場經(jīng)濟(jì)的崛起,老子所揭露的物質(zhì)生活提高與道德水平下降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嚴(yán)重。在現(xiàn)代社會中,利欲熏心,權(quán)錢交換,道德虛偽,心理失調(diào),精神失落,人際關(guān)系緊張,正在折磨著當(dāng)代人的瀟灑人生。老子的“上德若谷”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真理,可以使人們從思維方式和人生藝術(shù)上對現(xiàn)代文明進(jìn)行深刻反思,起到某些救弊補偏的作用,從而推動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返璞歸真。老子“上德若谷”的人生哲學(xué)在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和化解社會矛盾方面,是一劑針砭社會心理疾病的良藥,往往閃爍著人生的智慧之光。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轉(zhuǎn)換道家思想,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灑脫、更自由,在人生之路上瀟灑走一回。這是道家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掃描二維碼,關(guān)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