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顏色釉
顏色釉是指在陶瓷基釉料中加入含有著色金屬元素的物質(zhì),在適當?shù)臏囟群蜌夥罩袩珊?,使釉面呈現(xiàn)某種固有色澤的釉。含有著色金屬元素的物質(zhì)稱為“著色劑”。例如在還原氣氛下燒成時,釉料中加入含有適量銅的著色劑便呈紅色,加入含有適量鐵的著色劑便呈青色,加入含有適量鈷的著色劑便呈藍色。
明代景德鎮(zhèn)窯生產(chǎn)的顏色釉瓷,品種繁多,色澤繽紛。按燒成溫度的高低,大致可分為高溫色釉和低溫色釉兩大類。高溫色釉的燒成溫度通常在1250℃以上,多系生坯掛釉后入窯一次燒成,如白釉、鮮紅釉、霽藍釉等;低溫色釉因在釉料中加入了較強的助熔劑,故燒成溫度約為700——1250℃,一般是在燒好的素白瓷或澀胎上掛釉后入窯經(jīng)第二次焙燒而成,如嬌黃釉、瓜皮綠釉、孔雀綠釉等。高溫色釉的特點是表面硬度高,顏色深沉,胎釉結(jié)合牢固,化學穩(wěn)定性好。低溫色釉的特點是表面硬度低,光澤強、平整光滑,清澈透明,呈色穩(wěn)定,胎釉結(jié)合不甚牢固。
若按釉色分,明代顏色釉可分為白釉系統(tǒng)、紅釉系統(tǒng)、藍釉系統(tǒng)、黃釉系統(tǒng)、綠釉系統(tǒng)等。從傳世品及出土物看,永樂時的甜白釉,永、宣時的祭紅釉、祭藍釉,弘治時的嬌黃釉,正德時的孔雀綠釉,嘉靖時瓜皮綠釉的等,集中體現(xiàn)了明代顏色釉瓷器的卓異成就。另外,永樂時的影青釉、翠綠釉,永樂、宣德時的仿龍泉釉,宣德、成化時的仿哥釉,宣德時的醬色釉、灑藍釉,嘉靖時的回青釉,萬歷時的淡茄皮紫釉,也都具有較高水平。
景德鎮(zhèn)窯灑藍釉缽
明·宣德
高11.5厘米 口徑25.3厘米 底徑11.8厘米
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
景德鎮(zhèn)窯白釉凸雕紅蟠螭紋瓶
明·嘉靖
高30厘米 口徑2.6厘米 足徑10厘米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顏色釉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不僅恢復或繼承了明代的一些色釉品種,如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傳統(tǒng)的霽藍、霽紅、豆青、孔雀綠等各種高、低溫顏色釉,還新創(chuàng)了多種色釉,如郎窯紅、虹豆紅、廠官釉等。
康、雍、乾三朝顏色釉尤為發(fā)達,可分為紅色釉系統(tǒng)、青色釉系統(tǒng)、藍色釉系統(tǒng)、黃色釉系統(tǒng)、綠色釉系統(tǒng)、窯變花色系統(tǒng)及其他色釉。其中紅色釉系統(tǒng)有霽紅、郎窯紅、豇豆紅、低溫鐵紅、金紅;青色釉系有豆青、東(冬)青、粉青、仿龍泉釉、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藍色釉系統(tǒng)有霽藍釉、灑藍釉、天藍釉、孔雀藍釉;黃釉系統(tǒng)有澆黃釉(嬌黃釉)、淡黃釉、米色釉;綠色系統(tǒng)有郎窯綠釉、西湖水釉、松石綠釉、秋葵綠釉、孔雀綠釉、瓜皮綠釉;窯變花色系統(tǒng)有仿鈞釉、窯變釉。其他色釉還有白釉、黑釉、廠官釉、紫金釉、茄皮紫釉、金釉、銀釉、仿古玉釉、仿花斑石釉、仿木紋釉、仿漆釉等。
景德鎮(zhèn)窯青釉凸花云龍墳大缸
清·雍正
高45.5厘米 口徑40.6厘米
腹徑62厘米 底徑34.5厘米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景德鎮(zhèn)窯仿官釉鼠鈕蓋罐
清·雍正
通高13米 口徑8.2厘米 足徑7.3厘米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自嘉慶朝開始,清代社會狀況和制瓷技術(shù)都是每況愈下,品種逐漸減少,質(zhì)量漸趨低次,精品極為少見。嘉慶朝顏色釉瓷中的冬青、紅釉、藍釉、廠官釉、爐鈞釉、窯變釉、澆黃釉、金釉、胭脂紫釉、孔雀綠釉、茄紫釉、仿木紋釉、仿哥釉、仿鈞釉、仿官釉瓷都在繼續(xù)生產(chǎn)。道光所產(chǎn)顏色釉瓷,品種有紅釉、黃釉、藍釉、米色釉、紫金釉、茄紫釉、天藍釉、冬青釉、廠官釉、窯變釉、爐鈞釉以及仿汝、官、哥、定釉等。咸豐朝顏色釉瓷器的品種有紅釉、白釉、藍釉、粉青釉、黃釉、綠釉、茄紫釉、廠官釉、蕓豆紅釉,窯變釉、紫金釉、天藍釉以及仿官釉、仿哥釉等??偟膩碚f,質(zhì)量低劣,唯有廠官釉質(zhì)量較好,釉面幾乎與雍正時一樣細潤。同治時期所制顏色釉瓷有黃釉、藍釉、紫金釉、蕓豆紅釉、窯變釉、廠官釉、天青釉、茄皮紫釉及仿官釉、仿哥釉等。光緒朝所產(chǎn)顏色釉瓷器品種有白釉、紅釉、霽藍釉、灑藍釉、天藍釉、粉青釉、紫金釉、烏金釉、廠官釉、蕓豆紅釉、抹紅釉、茄皮紫釉、胭脂紫釉、爐鈞釉、窯變釉、黃釉、孔雀綠釉以及仿官、哥釉等。此時還盛行在色釉地上彩繪的技法。宣統(tǒng)朝顏色釉品種有白釉、窯變釉、仿官釉、仿哥釉、霽藍釉、廠官釉、蕓豆紅釉、黃釉、珊瑚紅釉等??v觀晚清同、光、宣各朝御窯廠燒造的顏色釉瓷器,光緒一朝無論在品種還是數(shù)量上均居首位。
顏色釉瓷與祭祀制度
顏色釉瓷器的大量生產(chǎn)與祭祀制度有密切關(guān)系。據(jù)《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降旨“祭器皆用瓷”。明代朝廷向景德鎮(zhèn)下達的燒造任務中,有時指明讓燒造祭器,如《明實錄·宣宗實錄》記載:“(洪熙元年九月乙酉)命行在工部江西饒州府造奉先殿太祖皇帝幾筵、仁宗皇帝幾筵白瓷祭器?!薄洞竺鲿洹肪矶?一記載:“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由此可知,明代景德鎮(zhèn)御器廠生產(chǎn)的紅釉、藍釉、白釉、黃釉瓷器,均可派作專供祭祀之用。
有些顏色釉的名稱也與祭祀有關(guān),如有名的“霽紅”,其本意應為“祭紅”。清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論述頗詳:“霽紅也,肆考紀明廠窯作祭紅,沈陽唐公記今廠器作霽紅,而陶俗皆做濟紅,其實祭紅為是。蓋宣窯造此,初為祭效日壇用也,唐窯紀霽紅,由宣窯霽青推寫耳?!庇纱丝芍V紅原為祭紅,是唐英將其改寫為“霽紅”的。此外,“霽藍”、“霽青”等名,在紛雜的文獻中也常稱“祭藍”、“祭青”,均與祭祀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