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寶硯為首
筆墨兼紙 皆可隨時取索
刻終身與俱者 唯硯而已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
筆墨紙皆為消耗品,隨用隨減,唯獨硯多為石質,盡管研磨過程中皆有些許損耗,但文人終其一生所用,也不能磨穿一塊硯石。因而,硯臺是四寶中唯一可以“終身與俱者”。
端 硯
端硯 歷史悠久,石質優(yōu)良 雕刻精美,以產自端州得名。
自宋朝始,就把端硯列為“貢品” 蜚聲中外,而在文房四寶及文人墨客心中,端硯亦享有很高的地位。
▲ 清 · 高鳳翰銘田田端硯
上海博物館藏
13x11x2cm
《<端石擬>自序》
清·陳介亭
端硯的“八德”
一曰歷寒不冰,質之溫也;
二曰貯水不耗,質之潤也;
三曰研墨無泡,質之柔也;
四曰發(fā)墨無聲,質之嫩也;
五曰停墨浮艷,質之細也;
六曰護毫加秀,質之膩也;
七曰起墨不滯,質之潔也;
八曰經(jīng)久不乏,質之美也。
具此八德,質已邁常,信為古今之瑰寶,可遇而不可求者也。即強、潤、柔、嫩、細、膩、潔、美。
▲ 清 · 莘田款端石東井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9.2x12.5x3.4cm
端溪石硯的石品花色品種繁多,形狀色澤雅致 獨具風格特點,在此不全部介紹,僅就幾種優(yōu)品詳解。
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是端硯中最名貴的石品之一。有青花的端硯石質細膩,幼嫩,滋潤。青花之細,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瀉在紫石之上。
青花端石從唐朝開始就被人們視為硯中珍寶,只是難得一見。
火捺,又稱火烙、熨斗焦,是生長在端石中的深紅、淺紅、胭脂紅、燈紅色暈斑,硯面顏色如火烙一般,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以其似火烙或灼傷的肌肉色澤得名?;疝嘤欣稀⒛壑?,老者紫中帶微黑、嫩者紫中帶微赤。
蕉葉白,又稱蕉白,即硯石上帶有一堆堆、一團團,形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潔白細嫩的圖紋,一般成片出現(xiàn),其色潔白嬌嫩,略帶綠色,并由微量黃色滲透。蕉葉四周定有火捺紋,兩者相伴而生。蕉葉白石質利于發(fā)墨,是端硯中的上品。
魚腦凍呈半圓形、圓形或橢圓形,石質特別細膩、幼嫩、滋潤、堅實,潔白如晴天的白云,也有白中帶黃而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風一吹就要散開,松散如一團柳絮,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若凝凍的魚腦,水汪汪而有靈動感。魚腦凍是端石中的精品,極其難得??坛幩嚾艘话愣及阳~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這兩種都是端硯名貴石品
石質致密、堅實、幼嫩、細潤,易于發(fā)墨。石的底色一般呈青灰色,細若小兒肌膚,有脂肪感,稱為“孩兒面”。
坑口即硯石出產的坑口,端硯雖產于廣東肇慶一地,但不同的坑口所出的硯石區(qū)別還是比較大的,坑口分類有不同的維度。
①山坑和水坑:
這是按開采的地理環(huán)境分類的。水坑佳品因其常年浸泡于水中,溫潤細膩,致密堅實,具有發(fā)墨不傷毫,呵氣即可研墨。
②宋坑、明坑和清坑:
這是按開采年代來分。
③水歸洞、大西洞、小西洞:
按開采的地點分類,是以水歸洞和大西洞之硯石最佳。
④吳蘭修坑、張之洞坑、麻子坑:
這是按開采的監(jiān)坑主和發(fā)現(xiàn)該礦人的姓氏來分。麻子坑石質堅實細膩,有青花、蕉葉白、火捺等名品。
▲ 清 · 紀昀銘螭紋端硯
上海博物館館藏
15.4x10.7x1.9cm
紀昀銘螭紋端硯,橢圓形,色呈紫紅,為老坑石,有魚腦凍,金線、火捺等石品。
硯面平坦,開橢圓形墨池與硯形呼應,墨池周緣起邊,圍繞著墨池浮雕有雙螭紋。雙螭相向,張口大鼻,螭身已趨圖案化,尾相交。硯背平,有行書銘文。
▲ 清初 · 端石云紋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4.9x18.1x3.2cm
端石云紋硯為端石質地,材質細膩、溫潤,隨石材形狀略加打磨而成,下端尚存留黃色膘皮。
硯面的上方生有一顆碧瑩瑩的石眼,借此,制硯工匠在硯之左、右肩處雕出飄浮的云紋,創(chuàng)造出“流云遮月”的意境。此硯體現(xiàn)了清代初期的制硯風格,紋飾布局簡練,構思精妙,刀法流暢,達到了雕飾無痕的境界,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
歙 硯
歙硯知名度和傳世數(shù)量僅次于端硯,產于古歙州(今 江西 婺源 安徽省歙縣 黟縣 休寧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yōu)。
歙硯與端硯一樣始于唐代,宋代文人墨客好硯臺愛文玩之風興盛,這種背景下,歙硯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 清 · 歙石雙螭壽字池長方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6.3x10.4x3cm
歙硯石質堅韌 紋理密致
溫潤瑩潔 色如碧玉
不吸水 不拒墨 不損毫
貯水不涸 易于洗滌 等特點
有“美人膚”之妙稱
同端硯一樣,也有人給歙硯之至佳者概括出“八德”:堅、潤、柔、健、細、膩、潔、美。這些概括相對抽象,具體而言,歙硯發(fā)墨之快,是其他硯石所不能比擬的;而下墨之細,涸墨之遲,也不比端硯遜色。
歙硯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多年宿墨,一濯即瑩”,即使墨膏滿面 也滌之立凈。這一優(yōu)點為歙硯獨有,古人對此特別欣賞。
▲ 清 鷓鴣斑歙硯
杭州博物館館藏
16.3x14.5x2cm
硯石品類根據(jù)石質顏色紋理的不同,可分為羅紋、眉子、金星和銀星等幾類。
金星,因硯石上散布星狀物點而得名,其大小不一,大的如豆,小的如蠶蟻,最小的若魚子,是被認為歙硯的典型特征,歷來被人尊崇。但由于金星是一種金屬礦物,硬度高,損筆不利于發(fā)墨,只是起裝飾作用。
▲ 粗羅紋、細羅紋、暗細羅紋(從左至右)
羅紋,就是石質上像綾羅一樣的紋飾,大致分為精羅紋、細羅紋、暗細羅紋等二十多種。一般來說,羅紋以細密純凈、色澤美麗濕潤為上品。
上圖三種羅紋,是以紋的形態(tài)來劃分的。
粗羅紋:紋理的形式為長線條、寬直徑。
細羅紋:紋理形式為短線跳,窄直徑。
暗細羅紋:形式與細羅紋的形式相比,則體現(xiàn)在紋理的清晰度上。
眉紋、細眉紋、長眉紋、短眉紋(從左至右)
眉子,也稱為眉紋,因硯石石面上布滿的黑色小點,細如針尖戳痕,紋理如美人的眉形。宋人考察歙硯石品尊重金星,有“以金星為貴”的說法,但清人不以為然。清代官紳徐毅曾在其《歙硯輯考》中說過“歙硯以眉子為絕”。
▲ 虎斑眉紋
由多條長短粗細不等的眉紋交錯形成
狀如老虎身上的斑紋
▲ 線眉子
細如線 薄如風
眉子布局錯落有致 帶來韻律美感
▲ 雁湖眉紋
又稱雁攢湖眉子
其紋理仿佛一群大雁掠過湖面
如飛狀、如躍狀,似立、似蹲
形態(tài)多姿,壯美異常
金暈與金星一樣,都是硫化鐵在硯石散布而成。金暈形態(tài)多種多樣,主要呈片云狀和流云狀,后人因形命名,種類很多,如斗樣、云氣、臥蠶等等。
銀星是在硯面上表現(xiàn)為銀白色的深淺不一的斑點和一層層一片片銀白色、濃淡各異的云霧狀色彩。銀星無大點,且多為老坑。銀星同金星一樣,對發(fā)墨養(yǎng)筆不起任何作用,但具有很高的裝飾價值,令人賞心悅目。由于銀質本身昂貴,數(shù)量極少,所以銀星硯歷來被人看重。
歙硯與端硯一樣 也講究坑口。唐宋元采石工人不斷開山找出佳石,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坑洞。坑口分類也有不同的維度,以時間為具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唐代開發(fā)硯坑:
主要眉子坑、里山羅紋坑、羅紋坑等
②宋代開發(fā)的硯坑:
主要有有水舷坑、樟樹(也可能是唐朝,具體有待考證)、橋頭坑、水嶡坑、溪頭坑、葉九坑、金星坑、濟源坑、碧里坑和馿坑等
③元代開發(fā)的硯坑:
主要有緊足坑、荘基坑、外荘坑等
④明清乃至民國時期:
沒有開發(fā)新的硯坑,只是在舊坑中續(xù)采
⑤解放后:
在恢復龍尾石的開采時,也是在舊坑遺址處進行的
▲ 清 · 歙石蕉葉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5.3x9.8x1.95cm
歙石蕉葉硯,歙石制,青黑色,通體布滿牛毛紋,琢為蕉葉形。
硯背雕刻的蕉葉脈紋向內翻卷至硯面左邊,活潑而富于天然之趣。硯盒髹朱漆,盒面填金隸書“仿古蕉葉式”。
▲ 清 · 歙石荷葉式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4.5x13x2.5cm
歙石荷葉式硯,歙石制,石色青紫,石質堅潤,紋理細密,或似眉紋,或如刷絲,稱牛毛紋或古犀羅紋。硯隨石形雕琢為荷葉式,硯堂寬闊。
硯池邊緣琢作卷葉形,自然地形成凹池。硯配有黑漆嵌螺鈿龍戲珠紋盒,華美考究。此硯為清乾隆朝宮廷造辦處所制御用硯。
▲ 清 · 歙石瓶池長方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5.5x10x2cm
歙石瓶池長方硯,歙石制,長方形,石色黑而深沉,風格古樸。
硯面雕雙螭耳瓶,瓶口部位深凹作橢圓形硯池,瓶腹辟為硯堂,硯堂表面隱現(xiàn)眉子紋石肌紋理。硯背面光素。此硯造型簡潔,石質精良潤滑,通體顯現(xiàn)金星斑點。
歙硯 與 端硯 的區(qū)別
石質區(qū)別
歙石石質優(yōu)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于發(fā)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fā)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jīng)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雕刻工藝
端硯
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shù)耐ǖ瘢ㄧU空)。
▲ 清·端石雙龍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2x18.2x3.6cm
▲ 民國 · 陳端友制九龜荷葉形端硯
上海博物館藏
連盒 : 22x17.4x9cm
硯 : 17.7x15.6x3.2 cm
歙硯
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采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于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xiàn)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xié)調。
▲ 清乾隆 · 歙石井字大方硯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32.5x32.5x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