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范疇,前面說的是“質(zhì)”。
量:無概念的普適性。什么是“無概念”?這是比較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來的,純粹理性活動中,人類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原則,清晰的概念,才能達到一定的共識——比如牛頓力學,達爾文的進化論。首先要從概念開始分析,其后是邏輯,接著是結(jié)論,再是驗證,從而達到共識。
可是審美卻不是通過概念,沒有人會去明確什么是“美”,其實每個人的理解也都不同,當時,覺得景色、畫、雕塑、壁畫美,這常常是人們共通的,這種普遍性是通過主觀感受實現(xiàn)的,而不是通過精確的概念分析。
這種無概念的普遍性,確乎只有審美、藝術、游戲、運動能夠?qū)崿F(xiàn),它們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嚴格的原則、無所不能的權威,只要是人,就會認同,就會有相同的感受。康德正是通過分析審美,發(fā)現(xiàn)了這種能夠超越國界、民族、種族乃至文化的共通性。
反過來,當你把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領域的認識方式強行應用到審美判斷領域,就會出現(xiàn)各種謬誤。典型的就是如“無產(chǎn)階級文藝觀”,用政治術語和價值立場去規(guī)定審美。我想起當年初中的語文課本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有個同學說,就覺得于勒的經(jīng)歷無非是反映了人生際遇的不確定、大起大落,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遇到什么,為啥正確答案就一定是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壓榨之下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呢?
現(xiàn)在可以用康德的純粹理性來回答這個問題:每個話語環(huán)境之下,都有一套自身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只管正確性,并不理會真理性。
關系: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所謂形式的合目的性,指的是審美審的,僅僅就是對象的形式,與對象的內(nèi)容和實質(zhì)沒有關系。合目的性就是沒有目的,我們覺得一個裝飾物很漂亮,不是因為它的質(zhì)地和用途,而是因為它的形式。
如果從實用型美觀的角度去看,那就不是審美了,那帶有具體的目的指向性。有人可能會說,現(xiàn)在很多日用品,我們都是從既好用、又好看的角度出發(fā),選擇購置的,這當然不是純粹的審美。不過,即便如此,其中也有審美的特質(zhì)在里面——之所以選擇它,絕不是因為它的功能,因為就功能而言,不同品牌的產(chǎn)品都是均質(zhì)的,我選擇這一個,就是因為它好看,喜歡它這個外形和構造。
模態(tài):審美的共通感??档陆忉尀?,對一個給予的表象的情感,不借助概念而能夠普遍傳達。也就是說,在量上的無概念的普遍性,到模態(tài)中被解釋為,人們通過情感——主觀感受,來發(fā)生交互作用,產(chǎn)生共通感。在這里,康德把審美與情感聯(lián)系了起來——為什么說判斷力批判說的是人的情感能力,所謂的反思性判斷力,就是基于人類情感的共通性而產(chǎn)生的,可不借助概念,不借助實踐,就能夠達成的普遍性。
現(xiàn)在再看起來,反思性判斷力,確實非常重要,是對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規(guī)范性判斷力的重要補充,也是人除去認知自然、形成意志之外,還必須的情感溝通與共鳴。
綜上,美的范疇如下:
質(zhì):合目的性。量:無概念的普遍性。關系: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模態(tài):共通感。
把上述要素協(xié)調(diào)到一起的過程,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感性直觀與知性能力之間的自由協(xié)調(diào),達到適配了,就產(chǎn)生美感,產(chǎn)生精神上的愉悅。
(2)崇高的范疇。
前面說到的美,總結(jié)來看,就是感性直觀與知性能力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那么崇高又是一種什么感受?康德認為,崇高是感性直觀與理性能力之間的協(xié)調(diào)。
這里需要區(qū)別一下知性與理性。此前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已經(jīng)闡釋了兩者的不同。知性是有限的,有邊界的,是人根據(jù)一般性原則和范疇,運用到感性世界中,對具體的經(jīng)驗對象的認識和把握,比如一個實體,實體的范疇,實體的屬性,實體的關系等等,知性小心翼翼地不去碰觸現(xiàn)象界之外的物自體世界,尤其是無限的東西。
理性則是推崇理智的絕對性,運用理性思維來把握世界整體。理性是狂妄和無所不及的,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的理性傾向于去把握靈魂、上帝、宇宙這樣無限的事物;除此之外,理性還會去把握無限細分、無窮小這樣的事物。
崇高感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人的感性直觀除了會注意到具體可知的經(jīng)驗實體之外,還會遇到諸如廣闊無垠的沙漠、高入天際的崇山峻嶺、洶涌澎湃的大海這類雄奇險峻的事物,也會注意到寥廓無垠的星空。這些事物都有一個特點——人的通常感受力和理解力不夠把握,難以掌控。由此,人在知性層面就會產(chǎn)生痛苦——無法理解,也難以駕馭。
在大西北一望無際的戈壁之上,看到雄奇險峻連綿不絕的雪山,對比之下深感自己的渺小無力,人就會有種下跪的沖動——這是對自己無法掌控的自然事物的敬畏,同時也是人在知性上的痛苦。不然為什么生活在崇山峻嶺地帶的族群,把山視為神物去崇拜?所謂神,就是人無法理解和掌控之物。
此時,解決之道就是調(diào)動人的理性——理性可以超越它們,尤其是不可知、不可測、令人生畏的事物。當人的理性與感性直觀乃至想象力達到了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人就產(chǎn)生了崇高感——敬畏、向往、神圣。
康德認為崇高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數(shù)學的崇高,二是力學的崇高。
先看數(shù)學的崇高。數(shù)學的崇高不是指數(shù)學很崇高,而是指我們對于體積、數(shù)量、面積、重量等有數(shù)量觀念的龐大事物的感覺。如雄偉的山,巨大的建筑,浩瀚的沙漠等。人類常常是用理性的比擬方式,拔高人的理性品質(zhì)的方式,來獲得與這些巨大事物的等量齊觀,從而獲得崇高感。
再看力學的崇高,就是對龐大而不可測度的自然偉力的感覺。如大海、雷暴等。理性對自然偉力的駕馭,也常常使用比擬和拔高的方式——諸如“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吧!”。
可以看到,崇高感里,有痛苦,有敬畏。不像美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感受。
(3)藝術的理論。
審美判斷的先驗綜合判斷形式是審美的共通性,在客觀形式上,就是藝術。藝術之能成為審美判斷的綜合形式,在于兩點:
一是藝術可以在感性世界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交流,體現(xiàn)出基于情感的共通性??档抡J為最重要的是審美鑒賞,這是體現(xiàn)先驗綜合判斷的最佳形式;其次是藝術,藝術的優(yōu)點是人際間的互動和傳達。我看到此情此景深有感受,怎么辦,表達出來,畫出來,寫出來,傳達給其它人。有時候,一副上千年前的壁畫,可以透過整個歷史,在當下直入我心。
2019年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里,看到這幅三百多年前的油畫,震撼不已,站了好久。
二是藝術可以通過訓練人的感性直觀力,提升人情感和感受的細膩和敏銳度,從而對自由意志和道德起到促進和提升作用。一般認為,藝術確實有教化作用,康德認為,這種教化作用體現(xiàn)在藝術可以訓練人的感受力,也就是感性直觀力。藝術家的眼光與常人是不一樣的,在于經(jīng)過訓練之后,他們的視覺可以分析捕捉到更多從視神經(jīng)傳遞來的信息——我們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過,大腦在處理我們感官神經(jīng)信號時,有一定程度的壓縮,這些壓縮就是忽略。經(jīng)過訓練的人可以把這些被忽略的東西找回來,提升感受力的敏銳性和細膩程度。這個過程中,基于共同基礎——情感——的道德意志,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不過,總體而言,康德把藝術看作次要的,原因也有兩個:
一是藝術畢竟是經(jīng)過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藝術家要把他的理念灌輸?shù)阶髌分?,這就不可避免地為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指定了目的,有了目的性,那么這種審美就自由度就降低了,就不是合目的性了。所以,康德非常天才地指出,藝術家一個重要的方法,是要把他的目的隱藏在作品中。
二是藝術是后天的,鑒賞力才是先天的,鑒賞力與道德情感更具親緣性??档屡e得例子很有意思——一個藝術家不一定是個有道德感的人,但一個能被自然景色感動得下跪或落淚的人,一定具有道德心。
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目的論判斷力,起源于一個當時探討了挺久的一個問題——自然有沒有目的?換句話說,自然有沒有歷史?在康德的時代,歷史科學還沒有形成,人類社會階段發(fā)展之類的,都是他之后的概念。所以,康德對于自然目的論的研究,就變得非常重要——它啟發(fā)了后世歷史科學、歷史哲學、社會發(fā)展史的相關研究。
誠如康德提及藝術理論時說的,藝術家的境界是把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完全自然化,以達到毫無目的感的樣子,隱藏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反過來看,自然界很多事物看起來又像藝術作品,所以不禁令人聯(lián)想,自然界背后是否會有藝術家一樣的目的。
康德按照自然演化等級,在分析論中把自然分成了四個層次,逐一加以分析:一是有機體,二是自然目的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三是歷史與道德的目的,四是終極目的和道德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