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陜西珍藏的瓷器精品

渾源窯青白釉樂俑(一組三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通高7.8厘米

  三件樂俑分別在敲鑼、吹簫和彈奏琵琶。敲鑼俑和吹簫俑為男性,身穿對襟長袍,彈琵琶俑身穿斜襟長袍為女性形象。三人面色平和從容,似沉浸在自己樂曲之中。三件俑似以家庭為一個彈奏單位,分別演奏管樂、弦樂和打擊樂。

  宋代許多窯廠都生產(chǎn)各類瓷俑,山西的渾源窯除了生產(chǎn)日常生活用瓷外,也生產(chǎn)這類瓷俑。其胎體大都細白,以白釉為主,青釉制品相對較少,而此類青瓷樂俑則更少。從這組樂俑可以看出渾源窯在雕塑方面有著非常高的藝術(shù)成就。除人物的面部表情塑造得惟妙惟肖外,更注重身體細節(jié)上的描述刻畫。這三件由于使用樂器的不同,它們的身體形態(tài)也就不同。琵琶女俑彈奏琵琶因要用身體來抵著琵琶,故采用了跪姿,同時她也是女性不能像男人那樣坐著。吹簫俑盤腿而坐,有利于吹奏時氣息的運用。而敲鑼的似一童子,敲擊時為了避免身形的不穩(wěn),左腳蹲立,右腳跪地,這樣左手可以依靠著左腳,右手敲鑼時,身體就不會晃動。這三件樂俑完美地表現(xiàn)了人與樂器的結(jié)合,從它們的形象上,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繞梁的音樂聲。
                          定窯刻花卉紋長頸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28.6厘米

  敞口,細長頸,斜肩,長圓腹,高圈足。整件器物造型秀美,高圈足的運用使得器物顯得更加挺拔雋秀。胎體細白致密。器身施透明釉,足底無釉。釉面瑩亮,釉層細潤。釉下刻花裝飾,以犀利流暢的刀法剔刻出牡丹花紋。牡丹花盡管只是簡略地勾勒出了輪廓,但通過枝繁葉茂,花團錦簇的牡丹花表現(xiàn)出了一股濃濃的春意。

  宋代定窯除大量生產(chǎn)日常生活實用器外,還生產(chǎn)了一定數(shù)量的陳設(shè)用瓷,這批陳設(shè)瓷以河北定州二塔中出土白瓷品質(zhì)最高,國內(nèi)外一些重要的博物館都有少量的收藏,民間的只有少量的收藏。這些陳設(shè)瓷的品質(zhì)普遍較高,胎體大都非常精細,釉面也更加細膩瑩亮,不少器物都有刻花裝飾,此件刻花長頸瓶就是屬于這個時期定窯陳設(shè)瓷中的精品。
                             定窯紫金釉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17.5厘米

  瓶小口外折,頸細而短,鼓腹,圈足。器形豐滿,通體施醬色釉,圈足內(nèi)可見潔白胎體。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著稱。同時也產(chǎn)生黑釉、醬色釉、綠釉制品,后人謂之“黑定”、“紫定”、“綠定”。

  明《格古要論》稱:“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于白定”。醬色釉是仿宋代醬色漆器的效果,北方許多窯坊亦有燒造,而紫定以雪白瓷胎取勝。紫定器物并不多見,琢器之瓶類更是稀世。

  此瓶與江蘇鎮(zhèn)江北宋熙寧四年(1071)章泯墓出土的一對紫定瓶,無論造型、釉色基本相同且更臻完善,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定窯珍品。
                             鈞窯天青釉缽

   金(公元1115—公元1234)

  高16.3厘米

  口微敞,直腹,淺圈足。胎體略顯粗宋??诓繜o釉,胎體氧化而顯現(xiàn)紅色。缽內(nèi)外施天青色釉,釉汁乳濁失透,肥厚滋潤,猶如堆脂。器腹有一塊紅斑,似初凝之牛血,鮮殼亮麗。這是將含銅的原料塗在天青釉上,在還原氣氛之下產(chǎn)生的。金代的鈞窯已經(jīng)很少產(chǎn)那種整體都是玫瑰紅色的釉色,大都是在天藍色或是天青色的釉上,以塊狀的紅斑來裝飾,紅釉斑在藍色的底釉上仿佛天邊的一道彩虹,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享受。
                           定窯黑油印花葵口碗

   金(公元1115—公元1234)

  高8厘米,口徑18厘米

  六瓣花口、淺腹,矮圈足。器內(nèi)外通體施黑釉,芒口,裹足。器壁印花蓮池游鵝紋,內(nèi)陸印雙魚紋。

  定窯以燒白瓷著稱,兼燒醬色釉、黑釉、綠釉產(chǎn)品,世人稱“紫定”、“黑定”、“綠定”。胎體欲與白定一致,潔白、細膩。

  定窯碗、盤采用覆燒工藝,器物口沿露胎無釉,稱之“芒口”。事后有在芒口處以金、銀、銅等金屬包鑲口緣,一則方便使用,二則代表使用者身份。

  印花時入金后,定窯提高燒造量的裝飾技法,一模可經(jīng)反復使用,燒制同類紋飾器皿省時又省工。

  此碗兼具定窯器諸多特征,是一件不錯的黑定代表作品。
                            鈞窯天青釉紫斑盤

   宋(公元960—公元1279)

  直徑21厘米

  盤板沿、淺身、圈足。器內(nèi)、外施天青釉,盤內(nèi)四大塊紫紅斑點綴其間。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晚期為宮廷生產(chǎn)陳設(shè)瓷。鈞窯天藍釉是一種乳濁釉,它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即在連續(xù)的玻璃相介質(zhì)中,懸浮著無數(shù)圓球狀小顆粒,并從中散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現(xiàn)熒光一般優(yōu)雅的藍色乳光。紫紅斑是將含銅料塗于天藍釉上,經(jīng)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其間銅含量濃重處,銅分無法全部還原,呈現(xiàn)氧化銅的綠色斑點參差其中,形成紅、藍、紫、綠相互輝映,斑駁絢爛的藝術(shù)效果。

  此盤曾經(jīng)為香港徐展堂先生書藏,一九九六年在上海作為重要展品參加上海博物館主辦的“瀘港藏珍展”,是一件十分難得的宋代名瓷。
                         建窯油滴盞(曜變)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8厘米,口徑19厘米

  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縣,宋代盛燒黑釉瓷器,產(chǎn)品一茶盞為大宗。兔毫斑、鷓鴣斑、曜變、有地等結(jié)晶釉品種最為名貴。

  建窯黑釉器的特點是胎土富含鐵質(zhì),呈黑褐色。此盞敞口、斂腹、圈足小而淺。盞內(nèi)、外黑釉浮現(xiàn)鐵結(jié)晶聚集的圓點斑紋,在光照之下閃爍藍、綠、紫紅等日暈狀光彩,及其美觀。人稱之“曜變”。

  宋人盛行斗茶,黑盞方便識別輸贏,茶盞足小而淺,便于把握手掌之總,故建窯盞是宋代民俗風情的見證。
                       吉州窯黑釉彩繪彩斑執(zhí)壺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26厘米

  酒具。喇叭口、長頸、瓜棱圓腹、圈足、足墻較厚。壺肩一側(cè)置彎曲長流,相對處附扁條狀把手。器型端莊、制作規(guī)整。通體施黑釉,黑釉之上以米黃色勾繪,壺腹對稱開關(guān)畫,頸端排列蕉葉紋一周。然后施灑灰藍色斑點于器身。釉、彩對比,清新明快,點線交融,動靜結(jié)合。

  吉州窯以燒造黑釉瓷為大宗。木葉紋、窯變釉、剪紙貼花、剔花、釉上彩繪、釉下彩繪等裝飾技法都具有民謠的質(zhì)樸風格。

  這件器物同時采用了釉上彩繪和斑點揮灑二種裝飾工藝,在同時期的其他產(chǎn)品上也不多見。
                           官窯粉青釉貫耳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18厘米

  斂口、扁圓垂腹、圈足。瓶頸兩側(cè)附管狀雙耳。器型仿漢代投壺式樣。通體粉青釉,釉面本色開片。器身飾三條凹弦紋,

  宋代官窯是由官府設(shè)置,供朝廷用瓷的窯廠。它集中全國最好的工匠和優(yōu)質(zhì)資源為皇家服務(wù)。官窯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制瓷水準:一般制作規(guī)整,造型端莊,胎薄釉厚,開有紋片,質(zhì)地堅硬,紫口鐵足,釉色以粉青為上。

  根據(jù)史料記載,官窯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目前只在浙江杭州發(fā)現(xiàn)南宋的修內(nèi)司和郊壇下官窯窯址。北宋官窯迄今尚未找到。此瓶無論是器型、釉色、開片、紫口鐵足等都表明是一件典型的南宋官窯作品。
                         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11.7厘米

  敞口、束頸、圓腹、下承三足微向外撇。器型仿商周時期青銅鬲,宋時作焚香用具。通體粉青釉。

  龍泉窯繼早期仿燒越窯之后,在制瓷工藝上進行革新,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品牌——粉青、梅子青釉色。首先是釉料配方的改進;采用石灰——堿釉替代先前的石灰釉。這種釉料在高溫下粘度擴大,可以厚掛。其次是上釉技能的提高;龍泉厚釉青瓷一般要經(jīng)過三、四次素燒與釉燒的順序才能完成。第三是燒成氣氛的有效控制;粉青釉要求強弱適中的還原焰,梅子青需要強還原焰,才能呈現(xiàn)青翠欲滴、溫潤如玉的藝術(shù)效果。

  厚掛失透的青釉,無需其它裝飾,僅在肩腹交界及三足中線起棱,釉薄處呈現(xiàn)白色,俗稱“出筋”。使之青、白相映,線條挺拔。
                        龍泉窯粉青釉弦紋梅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27厘米

  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瓶身修長,亭亭玉立,亦稱“梅瓶”。宋時盛酒器具。

  整器施粉青釉,青翠瑩潤。青釉之翠與弦紋起白相映成趣,搭配和諧。

  這是件集造型、釉色和裝飾之美于一身的龍泉窯青釉器,體現(xiàn)了宋瓷美學的最高境界。
                       龍泉窯青釉刻花五管蓋罐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34厘米

  罐直口,以下由小至大四級塔式器身、圈足。第二層肩部置多棱狀五官。蓮花鈕、鼓腹、折沿、子口蓋。整器交錯刻劃仰、覆蓮瓣紋及纏枝花卉紋數(shù)周。通體灰青色釉。

  浙江龍泉窯早期生產(chǎn)師法越窯青瓷,因石灰釉易融只能薄掛,透明釉層之下以刻劃花裝飾瓷器。線條流暢,釉色嫻雅。五管偶意“五谷”,象征倉庫豐實。這是一件典型的龍泉窯北宋青釉器。
                        磁州窯系剔地劃花長頸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41厘米

  口外撇、細長頸、溜肩、長圓型腹、圈足。長頸之下,五組剔、劃花裝飾:肩及脛部剔刻仰、覆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剔地劃花纏枝花卉一周,上、下二道劃花纏枝輔助紋飾。

  此瓶制作工藝比較復雜:一,在形成的胎體上掛上一層白化妝土。二、在化妝土上劃出紋飾輪廓。三,將紋飾之外的地剔去,使之露出胎體。四,劃出紋飾的細部及二道輔紋圖案。五,整器處罩一層透明釉。高溫燒成后,花紋呈化妝土的白色,地紋顯胎體的淺灰色?;?、白相映,深(剔地)、淺(劃花)參差,賦予器物寧靜高雅的氣質(zhì)。

  北宋時期北方的磁州窯系風行剔地留花工藝是為適應(yīng)粗料細作的需要。還有在胎體上施白、黑二層化妝土,經(jīng)剔地、刻劃、燒成后,色澤對比更為強烈,民窯風格更為彰顯。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瓜棱執(zhí)壺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25厘米

  壺敞口、長頸、瓜棱腹、平底。腹一側(cè)置細長曲流,相對處附扁條狀把手。寶珠鈕蓋,蓋面與把手相近處飾二小系,便于系繩仿蓋滑落。通體施青白釉,頸部上下刻仰、覆蓮瓣紋。瓜棱腹三分之一處,用篦子劃出寬弦紋一道。

  青白釉是一種介于青釉和白釉之間的透明釉,亦稱“影青”。是景德鎮(zhèn)在北京時期創(chuàng)燒的代表品種,享有“青如天、薄如紙、色如玉、聲如磐”的贊譽。青白瓷風靡一時,周圍窯廠競相仿制,形成了一個江南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zhèn)青白釉執(zhí)壺,胎薄釉柔,色質(zhì)如玉,造型秀美,線條挺拔,是一件成功仿制青白玉效果的酒具。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鏤空枕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長16厘米

  長方形箱式、中空、四面鏤空花紋、頂部中央鏤雕錢紋一枚,余地劃花嬰戲攀枝紋。制作規(guī)整、線條流暢。通體施青白釉,色淡雅、釉瑩潤。四角及中間遺留支燒痕跡。景德鎮(zhèn)窯在宋代燒制胎薄釉柔、色質(zhì)如玉的青白釉瓷器,流行江南,風靡一時,影響所及,四方競仿,形成一個南方青白瓷窯系,存世器物不少,但如此器形尚不多見,或作枕用。此件胎、釉制作及鏤空嬰戲裝飾均與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相符。
                            磁州窯三彩虎枕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17.5厘米,長41厘米

  枕為虎形。一造型夸張的老虎匍匐于地,形象生動溫順。以黃、黑色釉描繪虎皮和身上的斑斕花紋。枕面為荷葉形。略有弧度。枕面白底之上,以黃、綠二色繪折枝蓮花,在繪畫之前先在胎體上刻劃出蓮花的輪廓,再塗繪黃、綠色,黃、綠色濃艷,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民間藝術(shù)的那種純樸自然的氣息。

  宋代許多窯廠都生產(chǎn)瓷枕,其中磁州窯是生產(chǎn)瓷枕最富盛名的窯廠,生產(chǎn)各式各樣 瓷枕,在這之中又以孩兒枕和虎枕最具特色。民間百姓因為虎的兇猛,認為虎具有辟邪,震懾四方兇險的作用,所以虎的形象常被裝飾在各種器物上。同時也認為虎枕有宜男的作用,利于婦女生養(yǎng)男丁,所以虎枕在宋代民間多有流行,但存世的完整虎枕則非常少。
                       磁州窯白地黑花刻花卉紋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29.5厘米

  瓶小口,短頸,圓肩,鼓腹,圈足。該瓶樣式被稱為梅瓶,為宋代流行的裝酒器具,不同時期各個窯廠有不同的造型,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此瓶造型豐滿圓潤,線條流暢曲折,富于變化,其最寬處在瓶的肩部,盡管足部較小,但器物仍然給人以穩(wěn)定感。

  瓶采用了白地黑花裝飾,在胎體上先塗一層白花化妝土,以掩蓋胎體粗松灰黃的不足。根據(jù)圖案的要求,再以黑彩繪畫紋樣,同時在黑彩圖案上刻劃出細節(jié)部分。整體器物上的黑彩濃重如黑漆,與白色化妝土形成了強烈地色澤對比。所繪紋樣纏枝牡丹花,花團錦簇,花朵和枝葉根據(jù)裝飾的要求進化變化,使得整幅圖畫花紋清新活潑,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磁州窯系絞胎紋玉壺春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23厘米

  敞口、細頸、垂腹、圈足。由宋人詩句中“玉壺先春”一詞而得名。透明釉下,通體飾紋胎斑塊裝飾,既新穎又別致。

  胎紋是指用深、淺不同的二種色泥,多層次相間柔和、絞成紋理,然后切成泥片貼于成形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絞泥形成,再施釉燒成呈絞紋的陶瓷器。

  絞胎器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生產(chǎn)三彩陶器的窯廠。宋代河南修武當陽峪、寶豐清涼寺和新鄉(xiāng)城關(guān)鎮(zhèn)燒造絞胎瓷器。存世絞胎瓷以白口缽居多。此瓶造型秀美,制作工整,絞胎斑紋與胎體地色渾然一體,絞理細膩又有變化,是一件頗耐人尋味的民窯佳器。
                         青花釉里紅膽形瓶

   清乾隆時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高34厘米 最大腹徑24厘米

  西安市征集

  敞口,長頸中部收束,鼓腹,圈足,以青花釉里紅彩繪,由口至足,以弦紋分七層紋飾,口沿下一周繪變形垂葉紋,頸部繪變形蕉葉紋,頸肩部一周為方形云雷紋,上腹一周為變形垂葉紋,下腹繪變形蓮瓣紋,腹部繪串枝蓮,有五朵盛開蓮花,枝葉串蓮繁茂,其間還生有初放的蓮花。盛開蓮花與初放蓮花均為釉里紅繪畫,枝葉為青花。足底有刀削,磨光,露胎,釉白泛青,晶瑩均凈,胎質(zhì)白、堅硬。
                         青花釉里紅福桃梅瓶

   清雍正時期(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

  高15.5厘米 口徑2.7厘米

  直徑14厘米 足徑8厘米

  西安市征集

  口微撇,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脛收,圈足。釉白微閃青,胎白體重,制作規(guī)正。以釉里紅繪山石、靈芝、蝙蝠與九枚大桃,青花繪枝葉,其中九枚釉里紅大桃以夸張手法畫得很大,突出福壽吉祥之意。從造型、釉、青花、釉里紅彩繪與胎看,其造型規(guī)整,圈足滾圓如“泥鰍背”;撫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細膩感,胎體堅硬,質(zhì)細純白,釉面肥厚溫潤。青花蘭閃灰,繪畫施料系一筆抹涂,并無小筆觸痕,而有加重青花料仿永樂、宣德的自然黑鐵斑。釉里紅燒造的成功,發(fā)色正艷奪目,釉面有桔皮紋,為雍正時期的瓷器特征。唐英在《陶成紀事》中敘述雍正的青花釉里紅制作說:“釉里紅器皿……有青葉紅花者?!逼鋵嵕褪侵高@種器物。
                           青花鳳紋大盤

 
   清康熙時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高9.7厘米 口徑45.6厘米 足徑25厘米

  西安市征集

  撇口,弧形淺腹,圈足。內(nèi)腹青花繪鳳鳥牡丹。盤內(nèi)口沿繪六朵牡丹,內(nèi)底四朵雙脊牡丹,其間飛翔五只鳳鳥,高冠,曲頸,展翅飛翔。畫法為勾勒平涂,部分有層次色階,表示陰陽凹凸立體感。青花色澤翠蘭,白釉泛青,襯托花飾鳳鳥,仿佛是在房內(nèi)窗中看春天風景,具極好的裝飾效果。
                            青花龍紋花口大盤

   清康熙時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高7厘米 直徑33厘米

  西安市征集

  花尖瓣口,分 12瓣,弧形腹,底平略有下塌,雙圈足。盤內(nèi)口沿下,雙線色繪。盤內(nèi)共繪三條巨龍,內(nèi)腹兩條對稱,為騰空駕云奔跑狀在云中穿行,追趕火珠。長嘴,張口露牙,寬鼻巨目,兩長角,長須后飄,長身,四爪揮舞,遍體旋鱗,兇猛有力。內(nèi)底部為正面巨龍,面向盤外,雙目圓睜,寬鼻長嘴,大口巨牙,長須直立,長體呈“S”形,遍身長鱗,四爪揮舞,騰空直上 ,張牙舞爪,令人生畏。其間有火焰紋與飄浮四角的云朵。外腹繪有雙角,寶珠、磬、菱角、寶螺雜寶等,并配結(jié)帶或火焰,外底內(nèi)有雙蘭圈,內(nèi)有三行六字楷書款“大清康熙年制”。白釉泛青,胎白堅硬,細膩。
                           彩花將軍盔罐

   清康熙時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通高37厘米 蓋高9.5厘米 口徑13厘米

  最大腹徑25厘米 足徑15厘米

  西安市東郊東方廠內(nèi)出土

  直口、豐肩、鼓腹、圈足。通體以青色花畫弦紋分為四層彩花紋飾,口為變形蕉葉,肩有如意云頭和幾何紋各一周,下腹為變形蓮瓣,腹部與蓋繪串枝蓮,以紅黃綠加青花彩繪。釉白閃青,釉質(zhì)瑩潤,胎白堅硬厚重。
                         琺瑯彩荷蓮雙鶴紋罐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通高29厘米 口徑16.5厘米 最大腹徑24厘米

  西安市征集

  直口,短頸,肩腹豐滿,平底,帶蓋。罐身有明顯的接痕,是分段拉坯,然后粘接修整,器表留下的粘接痕跡明顯。罐體渾厚而穩(wěn)重,通體以紫、蘭、綠等到色作彩。肩部飾垂云如意紋,內(nèi)繪蓮花紋;腹部繪池塘荷花四組,荷葉盛開,蓮蓬出水,其間有一對鶴,一只飛翔,一只落地,雙雙盼顧,是一幅秋色景象。下腹為變形蕉葉紋一周,蓋上同樣繪如意云頭紋,上下如意云頭與蕉葉響應(yīng),突出腹部主體圖案。胎體為瓷質(zhì),堅硬。
                      青花帶座壽星老人騎梅花鹿像

   明嘉靖時期(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

  通高35.5厘米 座高5厘米 最寬20.2厘米

  西安市七賢莊南出土

  老人安然端坐于梅花鹿上,形象奇特,高寬額頭,長眉,長胡須,在胸、膝、背繪對稱的云里團鶴6組,團云2組。內(nèi)衣較長,下露裙邊部位繪海水波浪與四腳云紋,袖口為云雷紋,腳著云頭鞋。鹿身以6點組成,座中間繪山石,兩邊波浪紋及浮云,畫法為雙勾平涂。
                            青花仕女立像

   明嘉靖時期(公元1522年——1566年)

  通高29厘米 座高3厘米 座寬8厘米

  西安市七賢莊南出土

  高發(fā)髻,長眉,鳳眼,小口,面貌俊俏,略有所思,雙手置於胸前棒物,靜立于座上。寬袖長袍,內(nèi)著長裙,微露腳。以青花描繪衣裳,兩袖各繪一團鳳、胸、背各有開光云里鳳,裙邊為水波紋,座上繪如意飄帶雙角云,青花色蘭微閃紫。胎堅硬,細膩,有火石紅斑,釉色白中閃青,有漏釉與脫釉現(xiàn)象。
                          青花人物樓閣瓷罐

   明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公元1436年——公元1464年)

  高35厘米 口徑21厘米 最大腹徑39厘米 足徑19.5厘米

  西安市交通大學南出土

  直口圓唇,豐肩,下收,淺圈足,足有明顯的刀旋削痕。通體四層紋飾,口部為菱形格錦紋,肩部錦底四組海棠形開光,開光內(nèi)繪折枝蓮。腹部繪攜琴訪友圖,在松樹云氣中高樓聳立,有主仆三人恭候客人到來,拜訪三人騎高頭大馬,前有二童子各抱琴持劍引路,后有人擔挑酒缸、食肉相隨,前呼后擁,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表現(xiàn)達官貴族及文人超逸的情趣和悠閑富裕的生活,近足處海水波濤紋一周。此罐雖然通體裝飾各種紋樣及人物圖案,層次多而不亂,畫面主次分明,渾然一體,沒有瑣碎繁雜堆砌之感。腹部布置主題畫面,線條流暢,上面的云氣與周圍的花草,突出故事情節(jié),加上青花發(fā)色蒼翠艷麗,略略閃灰,美麗奪目,釉面白中閃青,晶瑩肥厚,把人物形神表現(xiàn)的真實動人。
                        海水奔馬鹿紋大碗

   明萬歷時期(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高12厘米 口徑22厘米 足徑7厘米

  西安市征集

  敞口,深腹,圈足。外壁口沿下繪海水奔馬一周,腹壁為十組,每組內(nèi)為山石花卉鹿紋圖,近足變形蓮瓣一周,內(nèi)壁底繪海水火輪紋。紋飾布滿通體,根據(jù)器形有所變化,突出馬與鹿的紋樣,腹部繪海水奔馬,馬作飛馳狀,身有火焰紋,首高昂,尾上揚,四蹄奔騰於波濤滾滾的海水上,身上 火焰向后飄浮,表現(xiàn)日行千里,速度疾如閃電,驚心動魄。海水奔馬鹿紋大碗是景德鎮(zhèn)萬歷時期民窯燒造,這時青花料使用西域回青料,又稱佛頭大蘭,回回青等,發(fā)色鮮艷。當時景德鎮(zhèn)燒瓷,特別是萬歷,以后民窯青花瓷器的生產(chǎn)質(zhì)量和數(shù)量是驚人的。
                            青花阿拉伯文碗

   明永樂時期(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

  高4.4厘米 口徑13.3厘米 足徑3.8厘米

  西安市征集

  微斂口,弧形腹,臥足。內(nèi)腹口沿繪一周海水波濤紋,下腹壁有花卉組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近底處一圈串枝蓮,葉為葫蘆形,底部是花葉形幾何圖。外壁沿有回紋一周,意為:“主阿!保佑我們?!毕掠袃蓷l平行線,腹部有上下連續(xù)相對的兩周變形葉紋,上邊葉紋小,下邊葉紋大,近足處串枝蓮一周。青花色澤濃艷,有黑疵斑點。胎薄,釉細膩,繪畫精巧,制作規(guī)整。
                          白釉剔花人物紋罐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高29.5厘米 直徑28.5厘米

  西安市革命公園西門外出土

  大口,矮頸,上腹鼓,下腹收斂,圈足。由口至足分五層紋飾,口部為方折云雷紋,肩部變形蓮瓣紋,上鼓腹為海棠形對應(yīng)兩組開光,一開光內(nèi)為山石蕉葉及松樹,其間有兩仙人,遙指趕路,一仙人睡在蕉葉上,云朵繚繞,構(gòu)成一幅仙景圖。另一開光內(nèi)云間花叢里有一婦人,攀枝睡在花葉上,悠閑自得,開光外海水游魚。腹中有一周云朵與銀錠紋相間紋飾,下腹至脛部為蕉葉紋,均是二至四道弦紋相隔。主要紋飾為白釉剔地,地為灰褐色。胎為灰白色,堅硬。此罐為磁州窯系的產(chǎn)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雕塑
2017年海外春拍:宋瓷的最新成交價!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瓷
全面的古瓷器知識
北京保利2022春拍|諸名藏古陶瓷成交價(2)
中國經(jīng)典瓷器造型大全,建議收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