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不能表達情緒的背后,隱藏著幾種恐懼 人無法表達自己,大多是因為在這件事情上吃了苦頭,對自我表達產(chǎn)生恐懼。這些恐懼,大多產(chǎn)生自我們最初的人際互動,也就是跟我們的養(yǎng)育者互動。因為我們在這些互動中累積了一些受傷的經(jīng)驗,于是形成恐懼,并把這種恐懼的感覺帶到了其他關系里。那么我們究竟在恐懼什么呢?不同的恐懼,對應著我們不同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 ① 不敢表達憤怒和恨,因為曾經(jīng)被報復。 很多來訪者說,小時候被父母指責不服反抗后,結(jié)果迎來了父母更大的指責。有一來訪者回憶,當時他直接被父親抱起來扔到了地上,因為這種狠狠的懲罰,這個來訪者從此之后再也不敢反抗父母。 父親的那次報復式懲罰,成了他的噩夢。長大后在所有的關系中,他都不敢跟人起沖突,害怕表達不滿后,被別人滅掉。在他的想象里,把別人惹毛后,別人憤怒的力量無比強大,而他如螻蟻一般弱小,所以只能選擇在關系中忍氣吞聲。 ② 不敢表達不滿,因為害怕被拋棄。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恐嚇孩子”這一招。如果孩子表達不滿,父母會用不理你或者不要你,甚至不給你飯吃等方式來懲罰你。在孩子的心里,他們是很害怕被父母拋棄的。 這種威脅讓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只能乖乖聽話或者討好父母來換取不被父母拋棄。這種人長大后非常害怕關系破裂。關系的破裂對他們來說會像“死”一樣難受,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只能小心翼翼,不敢表達真實的情感。 ③ 對負面情緒有妖魔化的認識,索性不表達。 在很多不能表達自己情緒的人那里,他們往往對情緒有非常負面的、妖魔化的認識。因為在早年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中,他們的養(yǎng)育者經(jīng)常喜怒無?;蚱獗┰?,這給他們留下了非常痛苦的回憶。這些人會對這樣的父母形成反方向的認同:我一定不要成為你這樣的人,我不要再具有你這樣的特點。他們?nèi)菀走^度補償自己,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完全不再允許自己有情緒的存在,拒絕體驗自己的情緒,活得非常理性。他們用那種“我要活得跟你不一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童年父母的恨意,也認為自己這樣做了,就會離早年的痛苦很遠,從而可以保護自己。但事實上,隔離自己的情緒讓他們的內(nèi)心變得空洞,生活容易陷入到無意義的狀態(tài)。更多的時候,他們悄悄地發(fā)現(xiàn),盡管不讓自己有情緒,但其實他們自己早已被一些說不清楚的低落的情緒包圍,就像一潭死水,讓自己空虛、麻木、堵得慌。以上三種心理過程,涵蓋了一個人不能在關系中表達自己的主要原因。那么父母為什么會這樣做來抑制孩子的表達呢?背后是他們自身的內(nèi)心匱乏。
03.恐懼的背后,隱藏著父母的兩種內(nèi)心匱乏 這些匱乏和表現(xiàn)如下: ① 父母無法接受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和攻擊性。 一個真實的人,包括孩子,都帶有正常的攻擊性。當他不爽了也會像其他動物一樣,表達不滿或者攻擊。 而作為小孩子,這種不滿或攻擊往往是毫不掩飾的,也沒有被壓抑的,所以他們會表達得很明顯。例如哭鬧、罵人,甚至想打人。但是如果這個養(yǎng)育者自己的生活處理不來,或者自我認同有問題,他可能就會把小孩子發(fā)過來的攻擊,理解為是一種新增的麻煩,是在暗示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他就會非?;艔?、非常憤怒,覺得生活失控,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感覺很糟糕。 所以為了避免體驗它們,他就會用各種方式來壓抑這個孩子表達攻擊性。例如忽視、不回應、粗暴回應等等,要求這個孩子很聽話或者很乖,以此緩解自己感受到的麻煩和焦慮。但如此一來,孩子真實情緒就被壓抑住了。 ② 孩子承受了強烈的攻擊性,喪失正常的關系體驗。 有的養(yǎng)育者不但他們本身無法承接孩子的正常攻擊性,并且他們自己對自己也有大量的攻擊性。這源自于他們自身匱乏,無法滿足自己。例如自己賺錢不夠多,自身不夠優(yōu)秀體面等等。于是他們很容易向孩子索取,希望他們能讀書好、各方面都很棒,以此來滿足自己自身的缺憾和需求。如果無法滿足,就會憤怒地攻擊孩子,或者殘暴地貶低孩子。此時孩子幼小,沒有足夠的閱歷和知識幫他們?nèi)プ雠袛唷?/section>所以他們會很容易認同這些來自父母的攻擊,覺得自己很差,所以去討好父母,圍著父母的需求轉(zhuǎn)。這樣一來,就在關系中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容易自動淪為關系中被剝削和自我貶低的一方。因此在關系變得要么討好,要么回避。這種關系體驗,會遷移到孩子日后的其他關系里。使得他們在大多關系中都在迎合他人、避免自己受傷,更別說表達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