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疫情爆發(fā)期間,訪談節(jié)目《十三邀》對話歷史學家許倬云。
節(jié)目播出后,許多觀眾反復觀看,以期驅散迷茫和失意,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與開闊。
許倬云也一度成為青年人心中的“精神導師”。
節(jié)目中,他談精神危機的產生:“人找不到目的,找不著人生的意義在哪里,于是無所適從?!?/span>
并提出應對方案:“要人心之自由,胸襟開放,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人要往里走,安頓自己?!?/span>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你也經常感到迷茫和焦慮,不妨一起走進許老的故事,讀一讀92歲的人生智慧。
1930年,許倬云在福建廈門出生。
剛出生的他便患有先天肌肉萎縮,直到13歲才能靠雙拐走路。
成年后也曾多次接受矯正手術,但仍無法做到行動自如。
當?shù)搅诉m婚年齡,姐姐和嫂嫂對許倬云說:“老七,你去鄉(xiāng)下隨便找一個女人回來,可以給你生孩子管家就行?!?/span>
他反問:“為什么我就只能找一個人來生孩子管家?”
雖身殘但不輕薄自己,終遇良人孫曼麗,攜手共度一生。
圖片來源:網絡
就像他自己所說:“把持住你自己,衡量住你自己,別高估,也不要輕薄了自己?!?/span>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更是這么想的。
許老與人分享過一個小的生活細節(jié):
“我是一個跛子,我不去跟馮俊文(助理)比賽走路,馮俊文推個椅子,幫我披件衣服,我很感激。我不強出頭,去做我不能做的事情。你要知道你能做到的限度在哪里?!?/span>
人,貴在知己。
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里,就做多少。如果所做之事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超過了自己的潛力,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2023年伊始,許老應邀向大家做新年問候。
他說:“人生在世,如大海行舟,沒有一刻是安定的時候?!?/span>
作為歷史學家的他,一輩子都在大學做研究,也得到了一些社會認可。
但他未因殊榮驕傲,只是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他對學術研究不敢疏忽一分,對應該看的書不敢遺漏一本。他說:“人生永遠是填填補補,求其全而不得?!?/span>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
但唯有不斷填補自己,一直向前奔走,方是人生正道。
圖片來源:網絡
退休以后,當身邊的人都因為年紀大而放棄學電腦時,許老仍然堅持一點一點地學。
他也不怕麻煩,只要哪個學生有時間,就請這個學生去家里給他教電腦。
用他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學問的理想境界,是永遠要到而到不了,永遠有更進一步改變的可能性,永遠有糾正錯誤的可能性”。
學問如此,人生亦是。
所以,如果現(xiàn)在的你暫時停在了人生的某個路口,不要慌,不要亂。
每個人都是帶著一些“空白”來到人間的,填補“空白”的過程,也是人生不斷獲得的過程。
慢慢摸索著往前走吧,人生會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在許老看來,丟掉的時間是補不回來的。
稀里糊涂地過日子,是在糟踐自己的時光,畢竟,時間不等人。
而他的一生,都在緊緊地抓住時間。
十六歲之前,他沒上過學,信息來源除了無線電、報紙,就是與父親、兄弟姐妹的聊天。
他總會認真地聽別人談話,然后抓住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年幼一點,父親教他和弟弟一起認字,后來弟弟上了學,每天回家會把當天的功課講給他聽。
稍長一點后,父親會給他講無線電中的內容,給他聽BBC,每一次他都聽得很專注。
年少的許倬云不敢浪費自己的時間,他盡力抓住每一刻來學習。
十六歲時,許倬云在高一試讀,老師們都驚訝地評價:“水平比高一的還高?!?/span>
后來,他考入臺大讀歷史,去芝加哥學經濟、考古、宗教、社會學。
青年的他一路往前趕,不敢有絲毫懈怠。
圖片來源:網絡
當歲月匆匆而過,年近90的許倬云接受《十三邀》采訪時提到:
“前面幾十年我跑得勤快得很,我老了,回來了,但是我還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對他們我愿意舍得時間精力,開討論會,一對一地講,盡我力?!?/span>
時間從不敗赤心,與時間賽跑的許倬云緊緊抓住當下的每一刻,成就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
知乎網友曾向許倬云提問:“現(xiàn)在年輕人中有一些普遍現(xiàn)象,一個叫躺平,還有一個叫擺爛。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該怎么辦?”
他給出的答復是“自己掌握自己”。
他認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但能夠讓年輕人“安穩(wěn)睡覺”的社會很少。年輕人要做的,是當時代的沖浪兒,要掌握好自己的舵,“狂風大浪,你挺得住,和風之中,你別躲懶”。
而許倬云的一生,也正是這樣成長過來的。
他7歲時,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身邊的每個人都在逃難。
由于他的父親是軍中的文官,于是一家人就隨著父親待在前線,逃難路上遇到數(shù)不清的災害和死亡,但他們還是從絕境中熬了過來。
苦、窮、累、怕,都經歷過,許倬云深深地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是“生命不知何處,安頓不知何處”的迷茫和無奈。
經歷過那段日子的他,變得更加堅韌,不敢浪費自己的生命,抓緊每一刻來充實自己。
糟糕的環(huán)境他挺了過來,和平的年代他也沒有“躺平”。
圖片來源:網絡
已經92歲高齡的他,仍執(zhí)著于為中國文化尋求出路,回應年輕人的疑問和失落,為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他說:“我盡我本分,我學這一行,我該做的事就做,我想能開拓幾條新的研究道路,新的觀點,我盡量做,做了我交給年輕人。”
一生動中求穩(wěn),他努力走出自己的生命之路。
就像后來他說的:“不要說天下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在你自己。自己掌握自己,要有你的定見,才能定心?!?/span>
成長是修煉,掌握好自己,以定見去定心,穩(wěn)中求進。
你所處的時代也許會強人所難,但你最終的歸屬,應該是自己的選擇。
“往里走,安頓自己?!?/span>這是許倬云的人生哲學。
圖片來源:網絡
也許在我們看來,這不過是一句高級的雞湯。
但他用一生踐行了這句話,最終證明是可行的。
所以,如果你現(xiàn)在還是有些焦慮的話,不妨先試著向內看:
認識自己,充實自己,抓住當下,去書寫自己人生的標準答案。
最后,同大家分享2023年許倬云說過的一句話:
“許多事情不值得你吵,不值得你擔心,不值得你煩?!?/span>
一切無關外物,只在自身,愿我們都能安頓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