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SHICA被KYOCERA收購后推出了YASHICA T系列傻瓜相機,這臺T AF-D是該系列的第一款。該機外觀設計中規(guī)中矩,和當時主流AF傻瓜相機沒有多大區(qū)別,AF功能也比較簡陋,只有三檔距離,分別為半身人像(實際像距0.9米左右)、三人合影(實際像距2.5米左右)、風景(實際像距無限遠),在這三檔像距之間的成像清晰度問題,就只能靠景深來解決了。這樣的設計,對于自動聚焦系統(tǒng)來說,成本肯定會低不少,但使用中會有一個問題:如果拍攝時光線比較暗,相機會選擇大光圈,光圈大景深自然就小,遇到被攝物體沒有在那三檔像距上,就可能出現(xiàn)成像模糊。所以,這類相機制造商一般會推薦用戶使用高感光度的膠卷在陽光下拍攝,這樣就可以獲得較大的景深范圍,從而保證比較清晰的成像。另外,該機的程序快門最低只有1/60秒,光線稍微暗一點就需要使用閃光燈,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使用者在自然光下的拍攝活動。
不過,該機也有它的制勝法寶,那就是Carl Zeiss Tessar 3.5/35 T*鏡頭,雖然這并不是德國Zeiss制造的鏡頭,雖然這個鏡頭并不比同時代的其它傻瓜機上的四片頭好多少,但并不代表Carl Zeiss Tessar 3.5/35T*這一行字沒有殺傷力。就像當年諾基亞在自己的手機上打出Carl Zeiss Tessar T*的標記一樣,就像現(xiàn)在華為在自己的手機上打出Leica這幾個字母一樣。這世上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廣大的RMQZ總是不明真相的,這樣的噱頭永遠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當然,該機的Carl Zeiss Tessar 3.5/35T*也并不完全浪得虛名,部分指標比起多數(shù)同時代的傻瓜相機四片頭來還是要好些,比如邊沿成像就稍微好那么一點點,比如色彩還原也要稍微好那么一點點。
多年前我曾經(jīng)將一臺無法修復的該機的鏡頭拆下來改裝后用在Sony的A7上,感覺銳度和色彩確實比較理想,和其它一些改裝的傻瓜鏡頭比,邊沿成像也確實好一些。
事實上,也僅此而已……
最近又找到一臺故障的T-AFD,修復后決定試試拍膠卷的效果。按著設計者的初衷,我采用了ISO400的高感光度膠卷,特意在這兩天陽光燦爛的日子,莊嚴地按下了快門。
結果還算是預料之中吧!一旦光線不好,沒在三檔像距刻度上的被攝物體就有模糊的現(xiàn)象,而光線好、距離適合的拍攝,都還比較理想。
假如,這個鏡頭能夠匹配一臺聯(lián)動測距的全速快門相機,我想成像效果應該比裝在傻瓜機身上好很多吧?或許某天心血來潮,我會試試這樣改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