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清,道不明。
是因為他的凌云萬丈才,
還是為他的至情終不悔,
抑或是尚美的純真性靈。
說不清,道不明。
總之是為他,傾倒眾生。
連黛玉那樣的高度精神潔癖者,
都愛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他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李商隱,
他的詩總有一天你想要翻出來,重新讀一讀。
寫盡無題詩,最是有情人
李商隱最好的詩大都叫“無題”。所謂“無題”,并非無題,題不足以名之也。就像這首傳頌度頗高的名作:
《無題》
作家三書說,詩的美感首先來自于語言,每個詞的聲音特質,一個句子里詞與詞韻的契機,句子與句子流轉的節(jié)奏,以及由此喚起的心靈圖景,都涉及到讀漢詩的審美體驗。
而李商隱恰是“運詞造境”的妙手。“昨夜”兩度被呼喚,渲染了追憶抒情的氛圍基調,“星辰”“畫樓”“春酒暖”“蠟燈紅”勾勒出笑語喧嘩的宴會勝景。席間,一段“目成”的愛情悄然發(fā)生,即使隔著座位,也能感到“心有靈犀”,不需要小心試探,更不需要說出口的表白。
只可惜,隨著一聲敲響的晨鼓,暗生的情愫被打斷開始消散。昨夜再美好,也短暫如同幻夢,內心再眷戀,也只能“嗟余聽鼓應官去”,像飄轉不定的蓬草,落回到現實中點卯應差。
攝影 | 安楓
直道相思了無益
未妨惆悵是清狂
與同代詩人相比,李商隱的詩著墨“現實世界”少,更擅長憑借天賦、直覺和綺麗的幻想創(chuàng)造看不見的真實。也因此,很多人覺得他的詩非常難懂。
比如大家常常會背的《錦瑟》,歷來,對它的解讀莫衷一是。
《錦瑟》
有人說,這是李商隱悼念愛妻王氏的詩,看到素女彈五十弦瑟而觸景生情,又借“莊周化蝶”“杜鵑啼血”的典故暗示妻子的凋零。情已逝,珍珠為之落淚,明玉為之感傷,無盡追思竟成無可奈何的惘然。
也有人說,這是詩人對華年不再的感傷,以明珠寶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奈何歲月催人老,每每回思,一切都是惘然。
解讀方式不同,但字字珠璣的美卻是共識。更何況,詩并非一定要懂,如果讀的時候,你覺得它婉約,它深情,它觸發(fā)了你心中的共鳴,這就足夠了。
攝影 | 安楓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世人都道他一生多情,多情又濃情,雖筆下華麗流轉,亦可見朦朧之真情。
他寫“絕人間而去”的嫦娥,似乎在寫長夜中每一顆漫游的、尋不到邊際的孤獨靈魂。
《嫦娥》
嫦娥離開人間后,沒有親人,沒有朋友,也沒有悲歡離合。她永遠長生不死,并承受由此帶來的寂寞:再也沒有對話的人,再也沒有來往的人。下邊是無邊的碧海,上邊是無際的青天,她在天上是冷落的,是沒有人答應、理會的,是“碧海青天夜夜心”。
葉嘉瑩點評道:“碧海青天”之孤絕既已令人深悲深恨,而復益之以夜夜,則一夜復一夜,一年復一年,此深悲沉恨乃竟將長此而終古。
他寫羈旅途中綿長的夜雨,沾惹著溫情的期許,讀來反而更增感傷:
《夜雨寄北》
這場夜雨,淅淅瀝瀝,漲滿了秋池。巴山、楚水、窗燭、歸期未期、暗夜連雨……世間所有的情話,似都落在這癡纏朦朧的意境中,滴滴答答,教人心緒起落。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共坐西窗下,剪燭長談?到了那個時候,我要好好跟你說說,今夜于巴山做客,聽著屋檐飛雨,心中思念你是何等滋味。
攝影 | 安楓
他寫難以禁受的離別之痛,不到極處不罷休。
《無題》
有情人的分離,那份聚而不得的無力感,如東風無法挽留凋謝的花朵,滿心期許,還是落空。思念是沉重的,如春蠶吐絲,如蠟燭燃盡,到最后一刻,至死方休;思念也伴隨人的容顏暗換,擔憂如云的鬢發(fā)改變了顏色,青春的容顏已然不再。
李商隱寫到此處,不可謂不荒涼。好在,骨子里的他終歸不決絕。
尾聲處安排了一只攜希望的青鳥,無路可通,鳥兒作你的眼為你探看;相會無期,鳥兒作你的翼,帶你去愛的人那里訴一訴思念。
來源 / 央視新聞
總監(jiān)制 / 王瑋
執(zhí)行主編 / 張燕
副主編 / 躍升
責編 / 家筱
光明日報 · 閱讀公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