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宮怨和送別。
一百八十一首,其中邊塞詩二十一首,送別詩六十多首,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閨怨詩。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
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邊塞詩*******************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陸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
那秦漢時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著如今的邊關,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xiāng)。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邊塞將士的深厚同情。
起句用“秦月”“漢關”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
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fā)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詩人對朝庭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zhàn)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
后兩句采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
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王昌齡在邊關待得久了,看多了邊塞惡劣的環(huán)境,軍士思念家鄉(xiāng),他寫下的詩句里也就不只是豪情萬丈,還有軍旅生活的艱辛與離家的鄉(xiāng)愁,《從軍行》七首里前三首都是表達的這種感情。
《從軍行》七首·其一
【唐】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注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獨上:一作“獨坐”。
海風:從邊地沙漠瀚海吹來當風。
羌笛:羌族竹制樂器。
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
金閨:對女子閨閣當美稱,借指家庭。
[譯文]:
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zhàn)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調子,無奈這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從軍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新聲:新制的樂曲。
關山:邊塞。
撩亂:心里煩亂。
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
[譯文]:
琵琶隨著舞蹈的變換又奏出新的曲調,只是這新調所唱依然是關山難度的離愁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xiāng)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月仍高懸夜空映照著長城。
《從軍行》七首·其三
【唐】王昌齡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注釋】
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榆葉:榆樹葉。嫩者可食,亦可入藥。
疏黃:指葉子稀疏枯黃。
云沙:像云一樣的風沙。
表請回軍:上表請求撤軍。
表,上表,上書。
掩塵骨:掩埋陣亡將士的遺骨。
掩,埋。
龍荒:荒原。后泛指荒漠之地或處于荒漠之地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
龍,指匈奴祭天處龍城。
荒,謂荒服。
[譯文]: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fā)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zhàn)斗剛剛結束,環(huán)視戰(zhàn)場,只見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尸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yōu)樗l(xiāng)埋葬自己的戰(zhàn)友而傷感痛哭。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
長云:層層濃云。
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
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qū)常常侵擾邊境的各部族政權。
[譯文]: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zhàn)斗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xiāng)。
《從軍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注釋】
前軍:指唐軍的先頭部隊。
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后流入黃河。
吐谷(yù)渾: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據(jù)《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shù)千里?!碧聘咦跁r吐谷渾曾經(jīng)被唐朝與吐蕃的聯(lián)軍所擊敗。這里泛指來犯之敵。
[譯文]: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zhàn)報后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jīng)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剛才還在交戰(zhàn),現(xiàn)在就傳來俘獲敵軍的消息。
《從軍行》七首·其六
【唐】王昌齡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注釋】
胡瓶:唐代西域、吐蕃等地制作的一種金屬瓶子,似為工藝品,亦可作貯水器。
落:指纏絡于肩膊。
紫薄汗:紫色蕃馬。
明敕:明白地訓示或告誡,此指接到皇帝的命令。
星馳:像流星一般飛馳,形客速度很快。
封寶劍:指帝王將寶劍賜給有功的邊將,即“尚方寶劍”。
[譯文]: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懸掛著一輪秋月。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星夜傳詔將軍,賜予尚方寶劍令其領兵殺敵;將軍辭京奔赴前線,很快就大獲全勝。
《從軍行》七首·其七
【唐】王昌齡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注釋】
山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依:倚靠。
遠戍:遠方邊防駐軍的營壘。
火:邊防報警的烽火。
[譯文]:
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像重重屏障護衛(wèi)著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臺遍布各個山頭。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消息;而那里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了。
《塞下曲》
【唐】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飲馬:給馬喝水。
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
沒:落。
臨洮:甘肅地名。古長城的起點。
長城戰(zhàn):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shù)萬,“洮水為之不流”事。
咸:都。
亂蓬嵩:散亂在亂野之中。
【賞析】
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的反戰(zhàn)情緒?;臎龅娜?,散落在蓬蒿里的將士白骨觸目驚心,寄托了詩人對征戰(zhàn)將士的無限同情。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zhàn)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zhàn)爭遺跡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zhàn)爭的看法。
開篇“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一下子讓我們的思緒回到了古戰(zhàn)場,那邊塞的將士們飲馬大河洮水。遠在北方的土地之中,水寒刺骨,寒風呼嘯。臨洮一帶是唐代時期邊塞戰(zhàn)事的集中爆發(fā)地,自然也引起了王昌齡的注意。接下來詩人描寫的場景更為深邃,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戰(zhàn)場上一片蒼茫,廣袤的土地上遠處的夕陽正在徐徐落山,暮靄沉沉昏暗中看到了遠處的臨洮古城。寒風呼嘯,夕陽西垂,天地間一片蒼茫,遠處的古城屹立,悲壯的意境已經(jīng)無需贅言。
雖然是邊塞詩,但是前兩聯(lián)詩人都沒有直接寫戰(zhàn)爭,而是主要通過環(huán)境的渲染來展現(xiàn)詩歌的格調和內涵。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這一聯(lián)詩人寫到了古代戰(zhàn)事,當年的秦長城這里曾經(jīng)爆發(fā)過一次戰(zhàn)斗,而且戍邊的將士們意氣風發(fā),勇往直前奪取勝利。最后一聯(lián)是詩人對于古戰(zhàn)場遺跡的慨嘆,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古往今來這里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多少人的生命都犧牲在這里,化為這煙霧彌漫的黃土!而他們的身體,更是在這里化為累累白骨,和野草相互依偎。
王昌齡的邊塞詩很少直接寫戰(zhàn)爭場面,這首唐詩就是如此,
詩人一開篇就寫出“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極言邊塞環(huán)境之惡劣,
而且以“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極言戰(zhàn)爭之殘酷,讀后令人印象深刻。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亂入:雜入、混入。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聞歌:聽到歌聲。
始覺:才知道。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
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
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span>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1.芙蓉樓: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西北。
2.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秋冬時節(jié)的冷雨。
4.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5.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zhèn)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6.平明:天亮的時候。
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8.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tǒng)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9.孤:獨自,孤單一人。
10.洛陽:現(xiàn)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11.冰心:比喻純潔的心。
12.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賞析】
此詩為一首送別詩。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
“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xiàn)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
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jié),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挠陝荩源笃境鰸M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指作者與友人分手之際,對友人的囑托。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你到達洛陽以后,那里的親友如果問起你我的情況,你就這樣告訴他們王昌齡的一顆心,仍然像一塊純潔清明的冰盛在玉壺中。作者托辛漸給洛陽友人,帶去這樣一句話,是有背景的。當時作者因不拘小節(jié),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議論,幾次收到貶謫。這里,顯然是作者在對那些污蔑之詞做出回擊,也是對最了解自己的友人們做出的告慰。表現(xiàn)了不肯妥協(xié)的精神。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唐】王昌齡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賞析】
往丹陽城南望去,只見秋海陰雨茫茫;
向丹陽城北望去,只見楚天層云深深。
高樓送客,與友人依依惜別,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盡興。
四周一片寂靜,對著寒冷江天,只有高懸的明月照我心。
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先從“秋海陰”、“楚雪深”寫起,以景起興。
第三句是點題:高樓送客,依依惜別,心情悲愁,酒不盡興。
末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地純真。
全詩融情入景,以景結情,主要還是抒情,堪稱一絕。
《巴陵送李十二》
【唐】王昌齡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這是一首表達友人遠去、思而不見情緒的送別詩。
一眼看去似純景色描寫的絕句,實則滿懷情感。不說出的分別才最深情。
詩中說,巴陵位于洞庭之濱,在此往來的旅客皆乘舟行止。洲上的蘆葦,迎風搖曳。
近視湘江秋水,是那么清澈。遠看湖波間,涇渭分明。
這種遼闊的景色,早有風聞,登上江岸,滿眼卻不見山城的秀色,傍暮能感受到的只有水天一體和洲渚孕育的蘆葦。
洞庭的秋天,詩人何以說不見秋色呢?這是因為他心頭已被暗淡所籠罩,嶺南的荒蠻令人惆悵和生畏,友人的離別更是增添一絲不舍和愁緒。
其實在詩人心中是熱愛秋光的,也是熱愛洞庭的,不然也不會用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巴陵的美景。
作者用不同的藝術構思,表現(xiàn)誠摯而深厚的友情,不寫離別,無恭維、無應酬,以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你走了我很傷心但我就是不說,我為你寫詩,將景描摹成畫卷,你都聽到了嗎?
***********************閨怨詩*****************
《西宮春怨》
【唐】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注釋】
西宮:中國封建時代皇帝的妃嬪住的地方。
百花:各種花的總稱。百為約數(shù)。
珠簾:用線穿成一條條垂直串珠構成的簾幕。
恨:怨恨。
云和:古代琴瑟一類樂器的代稱。
朦朧:物體的樣子模糊,看不清楚。
昭陽:宮殿名,曾為趙飛燕所居。這里指皇帝的居處。
【鑒賞】
這是一首抒情詩。前兩句作者點明時間春夜,在西宮深夜的靜與花香襲人、宮廷生活的靜謐迷人的美好下,詩人卻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她們深刻的內心痛苦,她們對幸福的憧憬,她們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織著希望的復雜心理。
百花自賞香;,春恨夜漫長。寫出了徒有美景卻無人欣賞的凄涼景色。為什么沒人欣賞,為什么始而欲卷,終于不卷呢?其實,卷簾不過舉手之勞,其原因為:不見春景,已是春恨綿綿,卷簾只會徒添煩惱,那還是不看了罷。第三句欲彈琴卻只是斜抱著看著窗外發(fā)呆道出了幽囚在深宮中的怨女的極其微妙、痛苦的心情。
詩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半鼥V樹色隱昭陽”,就是她隔簾望見的景色,而“昭陽”暗示詩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處,而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閉著大批宮人的西宮與昭陽殿之間隔著重重門戶,距離遙遠,又在夜幕籠罩之中,詩中人所能望見的只是一片朦朦朧朧的樹影,讓人心疼。
這首詩表面上以妃子視角寫不受黃上欣賞的苦與怨,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實則是寫自己在仕途上不受皇帝重用,卻又不敢直言的傷感與無奈。也是很有新意的一篇詩作了。
王昌齡寫閨怨,最出名的就是
《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注釋】
閨:婦女所居內室。
凝妝:嚴妝。
翠樓:樓閣美稱。
陌頭:路口。
柳:諧留音,古俗折柳送別。
教:使。
覓封侯:從軍建功封爵。
①凝妝:著意梳妝打扮,盛妝、濃妝。
②陌頭:路旁。田間東西路稱陌。
③覓封侯:在邊疆立下軍功,可得封侯之賞。這里指邊疆從軍。
【鑒賞】
這首七言絕句從春日少婦情緒的變化,寫出少婦的春怨與離愁——閨中少婦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來了,她著意梳妝打扮,到自家高樓上去觀賞春景;忽然抬頭看到路邊的青青楊柳,想到與夫婿折柳相送,聯(lián)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現(xiàn)實,不由悔怨交加,當初不該教他去邊疆尋求立功封侯。
這首詩的特點,是抓住了閨婦心理發(fā)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突變聯(lián)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尋味,乃素負盛譽之作。
只是這悔,是少婦之悔還是詩人本人的悔呢。仕途艱難的王昌齡一定也在后悔吧,早知如此懷才不遇,我又何苦覓功名,留在嵩山,留在西北,不好嗎?
《春宮曲》
【唐】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注釋】
春宮曲:一作“殿前曲”。
露井:指沒有井亭覆蓋的井。
未央:即未央宮,漢宮殿名,漢高祖劉邦所建。也指唐宮。
平陽歌舞: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鑒賞】
此詩借漢武帝寵愛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衛(wèi)子夫,她原是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漢武帝召入宮中,大得寵幸,以至廢去原來的皇后陳阿嬌,立她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厭舊的荒淫腐朽生活。
詩寫春宮之怨,卻無怨語怨字,明寫新人受寵的情狀,暗抒舊人失寵之怨恨。
作者著力于背面敷粉,以側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言近意遠。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眱删渲?,昨夜風開露井桃”點明時令,切題中“春”字;露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拔囱肭暗钤螺喐摺秉c明地點,切題中“宮”字。未央宮的前殿,月輪高照,銀光鋪灑。字面上看來,兩句詩只是淡淡地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詳和睦的自然景象,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是興而兼比的寫法。月亮,對于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里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為那里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覺得月是彼處高,盡管無理,但卻有情。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兩句寫新人的由來和她受寵的具體情狀。衛(wèi)子夫原為平陽公主的歌女,因妙麗善舞,被漢武帝看中,召入宮中,大得寵幸?!靶鲁袑櫋币痪?,即就此而發(fā)。為了具體說明新人的受寵,第四句選取了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露井桃開,可知已是春暖時節(jié),但寵意正濃的皇帝猶恐簾外春寒,所以特賜錦袍,見出其過分的關心。通過這一細節(jié)描寫,新人受寵之深,顯而易見。另外,由“新承寵”三字,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起那個剛剛失寵的舊人,此時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宮檐下,遙望未央殿,耳聽新人的歌舞嬉戲之聲而黯然神傷,其孤寂、愁慘、怨悱之情狀。
詩文中的寫作特點就是詠的都是漢宮舊事,實際上是以漢喻唐,借古諷今。
詩以“昨夜”總領全篇,一、二兩句切題,點名時令和地點;
后兩句對新寵者進行直接描述,明寫新人受寵的情狀,暗抒舊人失寵之怨恨。
這首詩通篇寫春宮之怨,卻無一怨語怨字。
作者著力于背面敷粉,以側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詩虛此實彼,言近意遠:似乎無怨,怨至深;似乎無恨,恨至長。實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謂“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這正體現(xiàn)了王昌齡七絕的特點。
《長信秋詞》
【唐】王昌齡
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其二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其四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后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其五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lián)v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
【譯文】
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卷可知夜里飛霜。
熏籠玉枕有如容顏憔悴,靜臥愁聽南宮漏聲悠長。
秋天高殿內搗衣聲響徹夜闌,夜里霜重還記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靜銀燈下裁衣才停歇,目光還轉向宮城明主那邊看。
天亮就拿起掃帚打掃金殿塵埃,百無聊賴時手執(zhí)團扇且共徘徊。
美麗的容顏還不如烏鴉的姿色,它還能帶著昭陽殿的日影飛來。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xiàn)復道蒙恩受寵時。
長信宮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陽殿下響起搗衣聲聲。
白露堂中滿是雜草印跡,那邊紅羅帳里綿綿深情。
【注釋】
長信秋詞:又作“長信怨”,《漢書·外戚傳》載,班婕妤以才學入宮,為趙飛燕所妒,乃自求供養(yǎng)太后于長信宮。
“長信怨”由此而來。長信:漢宮名。
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一般用以指宮庭園林里的井。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之一:“唯聞啞啞城上烏,玉欄金井牽轆轤?!?o:p>
珠簾:用珍珠綴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西京雜記》卷二:“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佩之聲。
”熏(xūn)籠:指宮中取暖的用具,與熏爐配套使用的籠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一作“爐”。
玉枕:即枕頭。
南宮:指皇帝的居處。一作“宮中”。
清漏:漏是古代計時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時辰。清漏指深夜銅壺滴漏之聲。南朝宋鮑照《望孤石》詩:“嘯歌清漏畢,徘徊朝景終?!?o:p>
秋砧(zhēn):秋日搗衣的聲音。北周庾信《夜聽搗衣》詩:“秋砧調急節(jié),亂杵變新聲?!?o:p>
夜闌:夜殘;夜將盡時。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o:p>
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唐李嶠《春日游苑喜雨應詔》詩:“密雨迎仙步,低雨拂御衣。”
青瑣: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huán)花紋。《漢書·元后傳》:“曲陽侯根驕奢僭上,赤墀青瑣?!?o:p>
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
明主:賢明的君主。《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奉帚:持帚灑掃。多指嬪妃失寵而被冷落。
平明:指天亮。
金殿:指宮殿。一作“秋殿”。
團扇:即圓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團扇詩》。暫:一作“且”。共:一作“暫”。
玉顏:指姣美如玉的容顏,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
寒鴉:寒天的烏鴉;受凍的烏鴉。暗指掩袖工諂、心狠手辣的趙飛燕姐妹。
昭陽:漢代宮殿名,代指趙飛燕姐妹與漢成帝居住之處。
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稘h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寧前?!?o:p>
尋思:思索;考慮。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懷》詩:“倚棹忽尋思,去年池上伴?!?o:p>
西宮:皇帝宴飲的地方。
復道:兩層閣樓間的通道?!赌印ぬ柫睢罚骸笆貙m三雜,外環(huán)隅為之樓,內環(huán)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o:p>
昭陽殿:指趙飛燕姐妹與漢成帝居住之宮殿。
白露堂:指失寵妃子或宮女所住之處。
紅羅:紅色的輕軟絲織品?!稘h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發(fā)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span>
【賞析】
其一
這首宮怨,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
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在這個不眠之夜里,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似結,她的滿腔怨情該是傾吐不盡的。
這首詩只有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照說,即令字字句句都寫怨情,恐怕還不能寫出她的怨情于萬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寫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寫到人物,而且就在這最后一句中也沒有明寫怨情。這樣寫,乍看像是離開了這首詩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其實卻在藝術效果上更顯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這是因為:前三句雖是寫景,卻并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后人物的出場服務的。
就通首詩而言,四句詩是融合為一的整體,不論寫景與寫人,都是為托出怨情服務的。
其二
第二首詩描寫在夜深霜重的凄涼環(huán)境中,宮中女子孤獨寂寞的悲慘情景。她徹夜難眠,想起進宮以來的日子實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顧,在銀燈下守到夜深,最后還是失望而終。
這首詩情感抒發(fā)較為直接,心理刻畫較為生動,充分地表現(xiàn)了宮中失寵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樂府歌辭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辭是:“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贝嗽娤鄠魇前噫兼ニ?,以秋扇之見棄,比君恩之中斷。王昌齡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長信故事反映唐代宮廷婦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擊秋砧的聲音響徹寒夜。在這樣一個孤寂的深夜,深宮中那個失寵的女子依舊牽掛著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銀燈下,獨自裁剪縫補,明知道君主不會眷顧,卻還是在內心深處懷著深切的期盼。
這首詩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寫見長,抒情直接,寥寥數(shù)語將一個深宮失寵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顧,掛念君主寒暖又間雜著對君主棄自己于不顧,對自己的一廂深情視而不見的怨憤和痛苦。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深宮失寵女子難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詩中前兩句寫天色方曉,金殿已開,就拿起掃帚,從事打掃,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掃之余,別無他事,就手執(zhí)團扇,且共徘徊,這是一時的偷閑和沉思。徘徊,寫心情之不定,團扇,喻失寵之可悲。說“且將”則更見出孤寂無聊,唯有袖中此扇,命運相同,可以徘徊與共而已。
后兩句進一步用一個巧妙的比喻來發(fā)揮這位宮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陽,漢殿,即趙飛燕姊妹所居。時當秋日,故鴉稱寒鴉。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鴉能從昭陽殿上飛過,所以它們身上還帶有昭陽日影,而自己深居長信,君王從不一顧,則雖有潔白如玉的容顏,倒反而不及渾身烏黑的老鴉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類的人,而且不如異類的物——小小的、丑陋的烏鴉。按照一般情況,“擬人必于其倫”,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顏之白與鴉羽之黑,極不相類;不但不類,而且相反,拿來作比,就增強了表達效果。因為如果都是玉顏,則雖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遠,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會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猶帶”,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了其實是非常深沉的怨憤。凡此種種,都使得這首詩成為宮怨詩的佳作。
其四
同樣是抒寫失寵宮嬪的幽怨,表現(xiàn)她們內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齡筆下,卻很少藝術上的雷同重復。第四首詩則帶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細致刻畫心理的特點。
第一句就單刀直入,抒寫失寵宮嬪的內心活動?!罢娉杀∶?,是說想不到竟真是個命運不幸的失寵者。這個開頭,顯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磥硭痪们斑€是得寵者。但宮嬪得寵與否,往往取決于君主一時好惡,或純出偶然的機緣。因此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就特別相信命運。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寵之時,也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失寵的厄運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罢娉杀∶边@四個字,恰似這位失寵宮嬪內心深處一聲沉重的嘆息,把她那種時時擔心厄運降臨,而當厄運終于落到頭上時既難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認的復雜心理和盤托出了。這樣的心理刻畫,是很富包蘊的。
失寵的命運降臨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尋思。因“思”而入“夢”,夢中又在重溫過去的歡樂,表現(xiàn)出對命運的希冀,對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編織得寵的幻影。但幻夢畢竟代替不了現(xiàn)實,一覺醒來,眼前面對的仍是寂寞的長信宮殿,梧桐秋葉,珠簾夜霜,聽到的仍是悠長凄涼的銅壺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懷疑自己這種僥幸的希望原不過是無法實現(xiàn)的幻夢。以上兩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復雜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而又層次分明。
就在這位失寵者由思而夢,由夢而疑,心靈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時刻,不遠的西宮那邊卻向她展示了一幅燈火輝煌的圖景。不用說,此刻西宮中又正在徹夜宴飲,重演“平陽歌舞新承寵”的場面了。這情景對她來說是那樣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喚起了對自己“新承寵”時的記憶,仿佛回到了當初在復道受君主恩寵的日子。可是這一切此刻又變得那樣遙遠,承寵的場面雖在重演,但華美的西宮已經(jīng)換了新主?!胺置鳌倍?,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寵者在寂寞凄涼中對往事歷歷分明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戀,也蘊含著往事不可回復的深沉感慨和無限悵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傷。
其五
這是一首抒發(fā)宮怨的詩歌。昭陽殿是西漢趙飛燕得寵時住的寢宮,后來以昭陽殿泛指得寵嬪妃。長信宮是在趙飛燕得寵時失寵嬪妃班婕妤住的寢宮,后來泛指失寵嬪妃。
后兩句運用對比描寫出失寵于得寵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細草跡是指失寵嬪妃的宮闈清冷,雜草叢生,一片荒涼凄清,使得人物也顯得十分幽怨。
紅羅帳里不勝情,是指得寵的嬪妃寢宮里紅帳高掛,與君王軟語溫存,不勝愜意,說不完的情意綿綿話。
王昌齡從女性角度出發(fā),運用對比,生動形象刻畫了失寵嬪妃與得寵嬪妃的天壤之別,是宮怨詩中難得的題材。對那些嬪妃寄予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