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情景:
“寶寶,你應(yīng)該要好好洗手、吃飯、睡覺?!焙⒆訁s說:“我不要,我不要洗手、吃飯和睡覺?!?/p>
“這位是媽媽的朋友,你得和長輩們打招呼,快叫阿姨?!焙⒆诱f:“我不要打招呼?!?/p>
“吃飯的時候要好好坐好,好好吃,不要玩,也不要走來走去。”孩子說:“我不要坐著好好吃。”
......
類似的畫面在孩子學會走路說話之后,經(jīng)常都會出現(xiàn)。很多爸爸媽媽便忍不住抱怨,“為啥我家的孩子越來越難帶呢?以前不會這樣子的?!?/span>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確實讓家長們抓狂,就像《抓狂兩三歲》的作者陳妃燕,一位幼兒教育專業(yè)的工作者,原本以為自己對孩子的教養(yǎng)這件事是信心滿滿的,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fā)現(xiàn)這份自信太天真了。
兩三歲的孩子,讓她也忍不住感慨:世上最難事,便是做媽媽。
因此她寫了這本書,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經(jīng)典的案例,向大家解釋,兩三歲的孩子為何會讓人抓狂?我們在和孩子的沖突中,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如何將親子沖突轉(zhuǎn)化為教育的契機?
最終的目的,是讓大家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通過孩子這個年齡段的親子互動,助力孩子以后的發(fā)展。
01 抓狂兩三歲
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擺脫之前吃飯被父母喂著,出門讓爸媽抱著的狀態(tài),他們開始嘗試著自己走路,自己吃飯,自己摸索這個世界。與此同時,他們在心理上也開始漸漸開始擺脫對父母百分之百的依賴。
他們是有著了解世界的欲望的,他們也很樂于自己動手,凡事總喜歡自己來一遍。這個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弄臟衣服,或者是自己吃飯弄得滿地都是,而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生氣,哭鬧,甚至是發(fā)脾氣。
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在做著很多的嘗試,卻還沒能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所以很多時候,當他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的時候,他就會不停地哭鬧。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或許覺得,如果因為得不到一件東西就哭鬧不停,要么就放你哭,要么就把你揍一頓。這是一種教育的方式。
如今,當我們這一代人對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得越來越多,我們也都知道這么做是有弊端的。再加上,現(xiàn)如今很多家庭都沒那么多孩子,因此當孩子因為得不到一件東西而開始哭鬧時,大人們雖然知道順從不好,但多少還是成全孩子的愿望的。
長久下來,孩子就會養(yǎng)成一旦不如意就哭鬧的方式,有的時候我們剛好自己情緒不好,在孩子的哭鬧下,我們自己就炸毛了。親子之間的矛盾就開始了。
中國人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边@句話告訴我們,孩子小的時候如何養(yǎng)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對于家長們來說,真的是有點頭大,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02 神奇的兩三歲
作者在書中介紹,根據(jù)非古典心理學的理論,危機特征的出現(xiàn),是因為孩子與周圍人的社會關(guān)系改變了。
而兩三歲的孩子,他們已經(jīng)不想讓自己在與成人的關(guān)系中處于下方,他們想要讓爸爸媽媽看到他,理解他,甚至于知道的一舉一動。
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識已經(jīng)在發(fā)展了。這也是兩三歲孩子的神奇之處。
或許有人會覺得說,一個孩子那么小,哪里有什么自我?事實上,當一個孩子開始用“我”這個第一個人稱來說話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便已經(jīng)在開始萌芽了。
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后,卻一直嫌棄孩子“怎么那么沒主見?”之類的,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被抑制住了。
所以,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對于孩子的養(yǎng)育,最好不要一刀切地按照爸爸媽媽的想法來,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通過觀察,了解,然后在大原則不被破壞的情況下,開始慢慢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
就像書中舉的例子,作者的孩子kiki,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不想好好吃飯”的時刻,可是大多數(shù)的爸媽,在孩子不想好好吃飯的時候,他們要么就是擔心孩子會被餓到,所以拼了命地哄孩子吃飯。這樣的做法給孩子一種錯覺,爸爸媽媽會通過滿足他們愿望的方式來讓自己吃飯。
另外一種極端的做法就是,暴力喂飯。這樣的場面我是親自看到的,最終的結(jié)局便是孩子把飯一直含在嘴里,媽媽為了不讓孩子餓著拼命喂,然后孩子撐不住了便“哇”的一聲,全吐出來了。然后矛盾就激化了,孩子哭鬧,父母煩心,一場家庭戰(zhàn)爭就開始了。
實際上,孩子的兩三歲是抓狂的,也是神奇的。只不過,這需要爸爸媽媽在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多留點心,不要那么簡單粗暴就行了。
03 抓住契機,培養(yǎng)孩子好的性格品質(zhì)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案例和理論知識,向我們講解了兩三歲孩子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讓我們知道,這個年齡段是孩子認知世界、了解父母以及認識自我的關(guān)鍵時期。所以,排除了讓人抓狂的性格特征之外,剩下的就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利用這個契機,讓孩子養(yǎng)成一些更好的品質(zhì)。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面對kiki的一些要求時,作者并不是一味地否定,也不是一味地順從,而是根據(jù)事實做出反應(yīng)。
比如,當自己很餓的時候,孩子卻讓你給她講故事時,你會如何做呢?不理他,他會哭鬧。理他,你自己可能會因為饑餓而脾氣不好。所以,作者做了讓步,先講個五分鐘,反正不耽誤事。
或許有的爸爸媽媽會覺得,孩子哪有那么乖,說好五分鐘就五分鐘嗎?這就需要父母在平日里有一種和孩子立規(guī)矩的習慣。規(guī)矩怎么立孩子可以參與討論,但是立下的規(guī)矩就是不能更改的。
人生充滿著各種“第一次”,不管是誰,第一次總是很難的,但是當我們的第一次嘗試成功了,后面就會有更多的第二次,第三次。這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和智慧。
很多父母在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說的話對孩子沒有用,孩子不聽。那么,你可以回到小時候,看看小時候在和孩子定規(guī)矩的時候,這些規(guī)矩是否都被執(zhí)行下來呢?
孩子的養(yǎng)育,從來都不是隨他去的。他們也都是在好習慣的灌溉下往好的方向走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他們成長的契機,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覺得孩子小就隨他去,或者用十分嚴格沒理性的方式來教育他們。
兩三歲的孩子,他們的成長也是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