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號司君
4月的一個上午,上海青年小馬因為要購買兩支簽字筆,來到了路口的一家文具店,讓他驚訝的是,他熟悉中的這家晨光文具店變了模樣——這里不僅僅只賣文具了,從洗澡用的毛巾,到喝水的杯子,這里似乎什么都有。而且,這里的名字也變了,如今它叫做“晨光生活館”。
一度,小馬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家稍微小一點的無印良品。不過,最終他還是只挑了兩支筆走人。小馬還不知道,這樣一家生活館,傾注了晨光文具對于未來的很多期待,而晨光自然不希望小馬這樣的年輕人,只是過來買兩支筆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所謂的“傳統(tǒng)”品牌,在這個人們生活方式被改變太多的年代,如何面向未來的故事。慶幸的是,晨光文具起得足夠早,不幸的是,它的導師無印良品,似乎也并未幫它探索出一條“生路”。
01
在最近披露的年報中,晨光文具的成績或許算得上很好——營收85.35億元,同比增長34.26%;凈利潤8.06億元,同比增長27.25%。但如果與過往相比,一個趨勢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公司同時出現(xiàn)了營業(yè)收入增速放緩、凈利潤增速收縮的情況。
這樣的趨勢并不令人意外,電子信息時代的特色之一,自然是無紙化辦公——除了那些必須讀書寫字的學生,有多少人已經(jīng)不習慣拿起筆寫字了呢?而后者,無疑是晨光文具賴以生存的業(yè)務。
在這種背景下,借助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場景延伸,晨光生活館成為晨光文具轉(zhuǎn)型的重要方向——甚至是公司的唯一出路。不過,在2018年年報中,我們可以到看到,這種轉(zhuǎn)型可謂艱難。
在晨光文具的官方敘述中,晨光生活館被稱為零售大店,對于該項業(yè)務的探索是從2013年開始的。然而,2018年,這項業(yè)務再度遭遇虧損,而最近6年來,該業(yè)務的累計虧損已達9707.64萬元。
1個億燒出去了,晨光文具還沒有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如何讓小馬這種過來買兩支筆的客戶,能夠多買一些生活用品,哪怕只是一個杯子。
而在這個問題還沒解決的時候,晨光文具并沒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它又開出了九木雜物社。按照公司的設想,九木雜物社以高齡學生、18歲-28歲女性為主的年輕人群及其家庭成員為受眾。公司認為,九木雜物社是經(jīng)過晨光生活館的探索后迭代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零售品牌,經(jīng)過2年多的發(fā)展模式逐漸成熟,產(chǎn)品結構越來越完整。
目前,公司擁有九木雜物社115家,并計劃在2019年新開100家左右的九木雜物社。不過,和晨光生活館一樣,圍繞在九木雜物社身上的,依然是兩個字——虧損。
02
以文具為入口,將消費者引至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藍海市場,從而為公司帶來高附加值的業(yè)務。聽起來,這應該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商業(yè)模式,并且不需要長達6年的培育期。
問題究竟出在哪,只是簡單的房租嗎?可能是一部分。眾所周知,開零售大店的前期投入很高,很大程度是花在租金費用上。而且,考慮到人流量等因素,晨光生活館和九木雜物社,主要開在各種商業(yè)綜合體,租金自然不菲。
公司年報也顯示,2018年,公司銷售費用大增至7.9億元,同比上升38.5%。而銷售費用增加的原因之一在于“房屋租賃費用較上年同期增加5119萬元,同期增長89%,包括九木雜物社新增店面的租金等”。
對于晨光文具而言,房租問題可能并不十分重要,因為在它租房的地方,競爭實在是越來越激烈。拋開無印良品不談,近年來,國內(nèi)廠商開設生活方式店、文創(chuàng)店已經(jīng)成為流行趨勢。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書店的跨界之舉。包括誠品生活、西西弗書店等,無一不想在這個領域分一杯羹。
誠然,當前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在提升,讓這些商家看到了希望,而無印良品的示范效應,讓它們認為原來可以這么輕松地賺錢。但是,當它們都蜂擁而至時,才發(fā)現(xiàn),并不那么容易,真正愿意為好的創(chuàng)意產(chǎn)品買單的消費者依然不多,要靠走量維持利潤的線下零售大店,往往并不能盈利——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晨光文具一家身上。因為,更多的受眾更愿意線下看商品,回頭在線上比價、下單,畢竟幾十元的單品,很難說誰家的質(zhì)量就好到哪里去,價格才是唯一的痛點。
03
實際上,這不是國內(nèi)廠商需要獨自面對的問題,生活方式最早的倡導者,無印良品同樣在中國“水土不服”。
回顧無印良品的發(fā)家史,那是在上個世界80年代,日本經(jīng)濟開始出現(xiàn)下滑,日本人的收入水平也開始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降,難以支付那些價格高昂包裝精美的商品。在這個背景下,無印良品的創(chuàng)始人木內(nèi)正夫才創(chuàng)辦了無印良品。彼時,他的初衷是通過銷售無品牌的商品,簡化產(chǎn)品包裝,降低產(chǎn)品成本,從而讓產(chǎn)品“物超所值”。
簡單地說,在日本,無印良品是一家提供高性價比產(chǎn)品的公司。可是,中國前些年迷戀海外品牌,導致無印良品來到中國后,得以將自己的“逼格”提升,自己由“便宜貨”搖身一變變成了“精品貨”,而且?guī)恿艘粠蛧鴥?nèi)的徒弟紛紛跟進,其中就包括晨光文具。
在無印良品們看來,它們向消費者售賣的不是產(chǎn)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自然應該收取更高的商品附加值。
然而,中國的消費者真的那么“傻”嗎?數(shù)據(jù)最有說服力,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增長步伐從2017年起就開始放緩了。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至2018年第二季度,其在中國市場每個季度的營業(yè)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2.6%、21.2%、18.3%、14.8%和10.4%。而這個增長的下滑趨勢,還是在無印良品近幾年在中國市場降價9次的基礎上出現(xiàn)的。
因此說,晨光文具的問題不在于它的轉(zhuǎn)型方向不對,而是自己選錯了導師——享受舶來主義紅利的無印良品尚且如此,你一個賣文具的,憑什么讓消費者為更高價格的生活品買單呢?
從這個意義上,目前晨光文具布局的九木雜物社,比晨光生活館要值得期待得多,因為前者更強調(diào)非晨光品牌的產(chǎn)品,并且主動在品牌認知度上,和晨光脫鉤。不過,這也只是“矮子里拔將軍”,九木雜物社可以成為一個小而美的產(chǎn)品,但也不能指望它成長為支撐公司未來轉(zhuǎn)型的參天大樹。
至于晨光文具的出路在哪?路邊和它的文具店經(jīng)常肩并肩的名創(chuàng)優(yōu)品,或許正應了那句話——遠處的是風景,近處的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