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個人想要成就大事需要具備很多的素質(zhì),其中包括個人的能力與素質(zhì)等等,但與此同時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還是自己的表達方式。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能夠產(chǎn)生價值,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祖先費勁心神來創(chuàng)造語言與文字的原因了。不管是我國古代的圣人孔子,老子也好,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罷,都需要通過語言和溝通給自己創(chuàng)造效益,當然其中也需要付諸行動,光說不練也是不行的。
從中國古代到現(xiàn)在至少也是由于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我們也是受到孔儒思想的影響,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做人一定要做到誠義禮智信,在家里要尊敬長輩與愛護家人,在外面要尊敬上級與身邊的同事等等,要說說實在的話等等,換一句話來說就是要做一個老實的人,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雖然道理是如此,圣人也有言,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進行變通,就連我們的老子在道德經(jīng)當中都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理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及每一個人的感悟不同而變化多端的,相反在為人處世當中做人太過于老實就是一種死板的表現(xiàn)是非常難以成就事情的。
就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時期的英雄,想必我們對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出山應(yīng)該是再熟悉不過了吧。諸葛亮明明知道劉備是明主為什么還要讓其三顧呢,其目有兩個,第三個就是試探劉備請自己是否真心,第二個就是給劉備制造困難讓他感覺得之不易,這樣的話自己才會被看中。諸葛亮已經(jīng)知道劉備這一段時間要來拜訪自己所以為了給劉備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還特意親自出馬借著云游四海之名前往西川查看地形,為的就是給劉備一份禮物。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面試時候的一段自述,這樣才使老板對你的能力以及個人有一個綜合的評判。
很顯然在隆中對時刻老板劉備對于手下的員工諸葛亮非常的滿意,于是就花重金以及以高管的位置聘請諸葛亮出師為自己出謀劃策。出了諸葛亮之外司馬懿也是如此,不僅僅身負奇才而且更是具備了三寸不爛之舌,曾經(jīng)就是因為司馬懿在曹丕剛剛登基的時候說憑借自己的口才說服曹沖歸順而得到了曹丕的賞識與信任。
所以綜上所述一個人不但要會做而且更加要會說,在公司開會老板采言納諫的時候你卻變成了啞巴,即使你的才華再出色也不會成就大事。你說話的方式以及你的口才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所在的層次,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強者還要善于表達,與身邊的人不斷交流互相學習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