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后296年,皇帝有12位,鐵帽子王爺也只有12位,分別是:
清初8大鐵帽子王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乾隆年間被特許“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爺——“十三爺”怡親王胤祥。
清末3大鐵帽子王爺——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滿族人建立的清朝,在王位世襲制度上與前代王朝有所不同,最主要的一個特點是:
“功封”者世襲罔替、“恩封”者降襲。
什么意思呢?
簡單地說,清朝時候,封王有兩種途徑:
一是憑借軍功封王,被稱為“功封”;二是憑借身份封王,被稱為“恩封”。
當(dāng)然,這么區(qū)分有一個前提,即使是“功封”王爺,也是以皇子身份為必要條件的,而那些沒有軍功的皇子,才被封為“恩封”王爺。
“功封”的王爺世襲罔替,意思就是如果你被“功封”為親王,你百年之后,你的兒子繼承你的親王位,你的孫子也繼承你的親王位,你的子子孫孫都將繼承你的親王位。
即使“鐵帽子王爺”犯罪,被罷免爵位,該該家族王爵的爵位也不削除,而是改由親屬中的其他人承襲。
但“恩封”就不同了,如果你是以皇帝兒子的身份被“恩封”被封為親王,你百年之后,你的兒子繼承你的爵位時,就會降一級成為郡王,你的孫子再降一級成為貝勒,以此類推,每傳一代都會降一級。
而在歷史上其他的朝代,除了極少數(shù)時期,大部分王位的繼承都是“世襲罔替”的,也可以說其他朝代的王爺絕大部分都是“鐵帽子王爺”。
代善如果在其他朝代就是很普通的王爺,但是因為清朝的“恩封”王是隔代降級,所以就顯現(xiàn)出“鐵帽子王爺”的不一般了。
這個代善不簡單。
清太祖努爾哈赤嫡次子,母親是元妃佟佳氏,被封為正紅旗旗主,和碩禮親王;因作戰(zhàn)勇猛,被賜“古英巴圖魯”稱號。
再說個“鐵帽子王爺”中的敗類:慶親王奕劻。
奕劻是清朝最后一位“鐵帽子王爺”,還是領(lǐng)班軍機大臣、內(nèi)閣總理大臣,四朝元老、大清權(quán)臣。
就是這樣一位位高權(quán)重的“鐵帽子王爺”,讓他“揚名立萬”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貪腐。
據(jù)統(tǒng)計,奕劻一生中貪污索賄受賄金額共達(dá)白銀1億兩以上,而當(dāng)時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8000萬兩白銀。
慶親王府邸當(dāng)時被稱為“老慶記公司”,專門賣官賣爵。
凡是到奕劻門下求官的官員,都要獻(xiàn)上大筆銀兩。
比如楊士驟為當(dāng)上山東巡撫,就向奕劻出了十萬兩銀子。
又比如1911年奕劻公開賣官,為郵傳部尚書一職標(biāo)價白銀三十萬兩。盛宣懷有意要買,奕劻知道他身家豐厚,敲詐他:
“別人三十萬可以,你就非六十萬兩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