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可能發(fā)現(xiàn)有這么一句話——發(fā)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那么這個寧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
其實說白了寧古塔就是清朝專門用來發(fā)放犯人的地方。不過并非是專門發(fā)配女犯人的,發(fā)配男犯人不分男女。
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地處邊陲,環(huán)境惡劣,后來被當成流放地。不過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寧古塔是各族給朝廷進貢的轉(zhuǎn)收站。
要說這寧古塔是怎么來的,還要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曾經(jīng)有6個兄弟,這6個兄弟各占一方。而在滿語當中,六有寧古的意思,個為塔,合起來就成了寧古塔。
那么又怎么成為了發(fā)配犯人的地方呢?這是因為早年間,滿族人從這里發(fā)家。把犯人發(fā)配到這里,既可以修路筑橋,改變老家面貌。又給這里的人為奴,彰顯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發(fā)配出去干苦力嗎?這可要比砍頭或者是滿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著這么害怕嗎?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因為從紫禁城走到寧古塔,中間三四千里的路程。這還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兒,走到這個地方。還沒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就算你僥幸走到了寧古塔,這里的生活條件也夠你受的。由于地處邊陲,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再加上犯人身份,吃不飽穿不暖是家常便飯,每年都有大批犯人被凍死。
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話:人們都怕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10個黃泉也不怕了。我們再退一步講,就算路上沒有累死,來到寧古塔也沒有凍死,與披甲人為奴也不是好受的。
那么這個披甲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其實披甲人的身份也不高,他們是滿清入關的時候,那些“識時務為俊杰”的人。什么是識時務為俊杰的人?就是那些明奸。
他們的地位只是比奴隸高了一兩個檔次而已,不過可不要小看這一兩個檔次,對于這些奴隸,可是有著非常高的生殺權(quán)。
畢竟天高皇帝遠,在這里虐待犯人,根本就傳不出去。僥幸傳出去了,距離紫禁城三四千公里的距離,這一來一回,早就把這事給忘了。
難道來到這里的犯人過得都不好嗎?也并非如此,還真有幾個混得不錯的人。比如因丁酉科場案被流放過來的詩人吳兆謙,他就在寧古塔生活了20多年。
他這個人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為何能夠活得這么滋潤?這是因為人家肚子里面有墨水,來到寧古塔之后辦了一個學堂,后來名聲越來越大。
被一些官員知道之后,把他聘請回去做了幕僚。整日飲酒作對,詩詞歌賦,可謂是好生快活。但是說到底,只要一天在寧古塔,就是一天的犯人。
后來他朋友湊了錢,把他贖了回來。沒想到回去之后,反而想念在寧古塔的日子。臨死之前,還想著能夠吃一口寧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無獨有偶,有一個名叫楊越的犯人,在寧古塔生活得也還不錯。他肚子里雖然沒有什么墨水,但是有好的手藝,開了一家夫妻店,專門售賣紹興美食。
寧古塔作為北方邊陲之地,從來沒有機會吃過南方的這些小吃。夫妻兩人的店鋪開業(yè)之后,很快便在寧古塔火了起來。有錢的就是爺,后來夫妻店越開越大,地位越來越高。
另外在寧古塔最受歡迎的,就是那些能夠救命的人。什么人能夠救命?當然是那些懸壺濟世的醫(yī)生了。就比如說呂留良的孫子,他就是一個醫(yī)術高手,一手針灸出神入化。
寧古塔作為苦寒之地,生病的人本來就多。突然來了這樣一個醫(yī)生,肯定是大受歡迎的。這些只是冰山一角,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諸如鄭成功之父鄭之龍、文人張縉嚴等大名人。
這些人在中原都是人中龍鳳,因為種種原因被發(fā)配到邊陲之地。瘸子里出將軍,更何況這些人都不是瘸子,自然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