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曾評:“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此話幾乎人盡皆知,然而,時光倒退一千七百余年,蜀后主劉禪似乎并不太相信。當(dāng)時,西蜀上下,事無巨細(xì),幾乎凡事都是諸葛亮在親力親為,作為一國之君的劉禪,總有些找不到存在感。
老祖宗還有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學(xué)富五車的孔明,又豈能不知呢?
自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便早已知道,如果自己出山,便意味著與逍遙自在的耕讀生活作別了。盡管小說家一再渲染劉備和諸葛亮間的“心有靈犀”,可君臣關(guān)系確定后,諸葛亮的日子也就不會那么好過了。
白帝城托孤時,劉備倒是講過,如果劉禪不爭氣,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話聽起來雖情真意切,可誰又能不脊背發(fā)涼呢?且不管說者是否有意,但聽者不能不有心。于是,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身上的擔(dān)子更重了,心里的憂慮也徹底揮之不去了。
蜀國皇位傳給劉禪后,諸葛亮一直盡心盡力地輔佐。而且,他還肩負(fù)著劉備的另一件囑托:匡扶漢室。這使得諸葛亮在明知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還是想方設(shè)法地北伐。因為他深知,如果自己不有所作為,便是對不起先帝,而對不起先帝,就是對皇生的不忠。
歷史上的劉禪并不傻,而且絕對算是個狠角色。要知道,魏、蜀、吳三家的末代君主,也就算劉禪下場最安穩(wěn)了。如果他是個酒囊飯袋,可能連蜀漢皇帝的位置都坐不穩(wěn)。
諸葛亮對眼前這位小皇帝自然是非常了解的,于是,他索性自己向皇帝匯報了家底: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fù)陛下。'”——《三國志》
為打消劉禪的猜疑,諸葛亮倒也是沒有絲毫的隱瞞了。要知道,堂堂一國丞相,僅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這在中國古代史上絕對算得上是清廉至極了。即便不說絕無僅有,那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了。
然而,面對諸葛亮的清廉,許多人還是選擇了不相信。至少,我相信大家在閱讀上述文字時,對這位蜀漢丞相的家財,總會多打上幾個問號。這樣的心理,在當(dāng)時也同樣存在。
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死后,有人向劉禪進(jìn)讒,聲稱丞相絕不可能如奏表上所講,肯定家財殷實。結(jié)果,劉禪便命人去查,結(jié)果卻大為震驚——諸葛亮確實清廉勤儉!在得知奏報后,劉禪大怒摔了案上的杯子。
當(dāng)然,劉禪追查諸葛亮遺產(chǎn)一事,很可能是捕風(fēng)捉影,多半為后人杜撰的罷了。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rèn),能做到諸葛亮這樣克己奉公、厲行節(jié)儉,實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也可以聯(lián)想到,諸葛亮主政時蜀國政權(quán)穩(wěn)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吏治清廉!而蜀漢丞相留給世人最寶貴的遺產(chǎn),不也就是這一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