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zhàn)后,孫劉聯(lián)盟看似牢固,但矛盾也在悄然滋生。面對劉備集團的日益強大,東吳方面也日益不安,周瑜、魯肅死后,孫權和呂蒙基本達成了共識——誅殺關羽、奪取荊州。
襄樊之戰(zhàn)時,呂蒙趁關羽同曹軍鏖戰(zhàn),來了個白衣渡江,不僅奪取了荊州,還誅殺了關羽。由此,孫權和劉備徹底撕破了臉。盡管包括諸葛亮等人在內(nèi)的不少文臣武將,都不太贊成劉備舉兵伐吳,可劉備還是堅持親征,企圖復荊州、滅東吳。
在許多歷史小說和影視劇里,都過分放大了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給人一種劉備不善領兵的錯覺。事實上,劉備在世時,才是真正領兵作戰(zhàn)和運籌帷幄的核心人物,蜀漢的江山也不僅僅是靠著孔明的記載奪來的。
就武將而言,正史中并無所謂的“五虎上將”。當然,關羽、張飛、趙云、馬超和黃忠等人,也著實算得上當世名將,故而陳壽才在《三國志》中設有《關張趙馬黃傳》。
那么,事關蜀國命運的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為何沒有帶趙云、馬超和魏延等人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劉備在調(diào)兵遣將時并沒有什么失誤,之所以不帶以上三位將領,是也經(jīng)過反復忖度的。
歷史上的趙云雖有常勝將軍之美譽,比起關羽、張飛等人,還是遜色不少,更適合擔任警衛(wèi)和接應工作。這樣的猛將,平時帶在左右或是命為先鋒,都純屬正常。可是,夷陵之戰(zhàn)時,劉備身邊也算得上是戰(zhàn)將如云,像趙云這樣的心腹置于大軍的后翼,反而更穩(wěn)妥。
再說西涼猛將馬超,劉備自收服馬超之后,就心存戒備。按照馬超的影響力和軍事才華,不說比關羽、張飛出色,也絕不會比他們二人差太多??墒?,但凡有關系大局的任務,劉備并不會太過放權于馬超。更為重要的是,馬超歸蜀后身體似乎也漸漸暴露出了問題,也不太適宜參加大戰(zhàn)了。
至于說魏延,那可以算得上是劉備留在大本營的一張王牌了。要知道,劉備奪取漢中后,便選任魏延駐守漢中,而這個位置,不少人原本都覺得勢必會歸張飛。不管如何,從劉備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很欣賞這個人,并且將漢中交給了魏延。
從前文可以看出,劉備對趙云、魏延各有安排,對馬超則是介于可用與不可用之間。與此同時,劉備領兵出征時,身邊也是文臣武將云集,絕不可能將所有的心腹一并帶到前線,畢竟蜀地、漢中都是新的不久,萬一出征不利,再丟了大本營可就不劃算了。
至于說不帶諸葛亮,一來是需要有人在后方縱覽全局,二來是因為劉備身邊并不缺優(yōu)秀的謀士,更為重要的是,劉備自己多年縱橫沙場,可謂是個文武兼?zhèn)涞男壑?。拋開歷史演義不談,劉備東征,還真不是離了諸葛亮就玩不轉(zhuǎn)的。
當然,沒有任何一場戰(zhàn)爭是穩(wěn)操勝券的。劉備雖然幾乎調(diào)動了全部精銳,帶著大批文武官員東征,卻還是敗給了年輕的陸遜。歷史就是這樣,往往會因一場戰(zhàn)爭而改變發(fā)展軌跡。當然,夷陵之戰(zhàn)中蜀漢的慘敗,歸根結底還是雙方實力懸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