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4-246年,曹魏王朝的大將毋丘儉對盤踞在東北的高句麗政權進行了滅國式的打擊,其國王在逃亡途中郁郁而亡,國家?guī)捉罎⒌倪吘?。然而,就在短短的?shù)十年間,高句麗人卻在鴨綠江以南重新復蘇,再次兵臨遼東,這又是為何呢?
復蘇的高句麗
公元248年,高句麗東川王在逃難過程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凄涼的一生,當時的高句麗喪失了鴨綠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都城丸都被曹魏軍隊焚為丘墟,部落離散,部民流亡,可以說實際上已經(jīng)亡國。
然而,隨著魏軍的撤軍,高句麗國的新王中川王臥薪嘗膽,在白山黑水之中依靠忠臣集聚力量,重新招攬部民,并聯(lián)絡曾經(jīng)忠于高句麗的穢貊部落,暗中發(fā)動復國運動。這一動迅速被魏國偵知,司馬昭派遣尉遲楷于259年發(fā)兵清剿,卻為中川王擊敗。
公元270年,高句麗西川王繼位,重新還都丸都城,在廢墟之上建立故國,并設計擊敗了肅慎的入侵,擒獲肅慎600戶并安置在遼寧東部地帶。
公元293年-公元313年,高句麗兩王烽上王與美川王先后擊敗鮮卑慕容氏,并一舉吞并了魏晉王朝在朝鮮半島上的最后地盤樂浪郡與帶方郡,從而使得漢武帝以來中原王朝對朝鮮的控制一朝盡喪。
無力的魏晉
對于迅速復蘇的高句麗,魏晉王朝可謂有心無力,曾經(jīng)征伐高句麗取得完全勝利的幽州刺史毋丘儉在司馬氏與曹魏的爭斗中命喪淮南(255),坐鎮(zhèn)中央的司馬昭面對淮南的連續(xù)叛亂疲于應付,更無暇顧及遙遠的遼東局勢,從而給了高句麗人擴張的契機。
司馬昭稱帝之后,西晉政權的所有精力全部放在統(tǒng)一南方吳國與蜀國的戰(zhàn)斗中,直到公元280年司馬炎稱帝,西晉王朝方才有精力顧及邊疆事務。
然而,迅速爆發(fā)的八王之亂再次打斷了中原王朝對外的進程。當平壤城頭的漢家旗幟飄落之時,司馬睿已經(jīng)在江南的杏花雨中做上了皇帝的美夢。
高句麗政權的臥薪嘗膽與魏晉王朝忙于內(nèi)斗的外部條件,讓這個幾近滅國的政權重新在朝鮮半島上站立起來,并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