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教,在后期吠陀時代形成。公元前1500年左右,許多操印歐語的部落從中亞侵入印度,這些人自稱雅利安人(Aryans),他們?yōu)榱遂柟套约涸谀蟻喆未箨懙慕y(tǒng)治,宣稱人是由梵天大神創(chuàng)造出來,并把人分為四等。
《梨俱吠陀》中有一首梵歌,講述了四大種姓的起源神話: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誕生于梵天大神的口、手臂、大腿和雙腳。
四大種姓之下還有“達利特”,也就是“賤民”,不可接觸者。
1947年8月15日,印度脫離大英帝國的統(tǒng)治,獨立后所制定的《憲法》第15條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廢除“不可接觸制”。然而,在社會實際運作與生活中,種姓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果你現(xiàn)在去印度旅游,怎么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呢?
(一)英語
聽這個印度人是不是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是我們區(qū)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人的一個較為方便有效的方法。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印地語,但實際上,印度很多低種姓和賤民是不會說英語的,至少不能講流利的英語。在印度,English是身份的彰顯,會流利英語的印度人之間形成了一個高種姓交流圈,而一個不通英語的人,不可能融入這個圈子。
印度大陸廣闊,方言眾多,每個邦都有自己的語言,比如在中央邦就說印地語,在安德拉邦就說泰盧固語,在古吉拉特邦就說古吉拉特語,等等。
當然,現(xiàn)代印度的低種姓人也會努力地學習英語,希圖藉此進入上流社會。只不過到現(xiàn)在為止,英語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二)職業(yè)
從大的概率上來說,印度的知識界精英基本都出自高中,因為他們在所受教育資源上有優(yōu)勢。
而印度低種姓的人們一般從事服務業(yè)等工作。
(三)其他
還有人總結,可以從膚色、居住地、姓氏等來判斷印度人的種姓高低。
比如,高種姓膚色較淺,屬雅利安人種,大概是最早侵占印度的雅利安民族的后代;低種姓膚色較深,屬于原住民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再如,居住在當?shù)馗邫n社區(qū)的多為高種姓人群,住在貧民窟的多為賤民。這和職業(yè)區(qū)分其實是一個道理。
又如,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都有屬于自己階層的常用姓氏。
但問題是,印度獨立后,尤其是禁止種姓歧視的《憲法》頒布后,有些低種姓的印度人會改名易姓,而膚色差異則因為代際傳承和通婚等關系,越來越不明顯。所以這些特征只能說是判斷現(xiàn)代印度人種姓的一個參考點,不能視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