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太玄經(jīng)·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司馬光集注引陸績曰:"矞皇,體美貌。"
② 裸棧,指玻璃棧道。
【據(jù)百度詞條】
明堂山位于皖西南大別山腹地安徽省岳西縣境內(nèi),距縣城42公里,明堂山屬大別山體系,它自多枝尖山脈蜿蜒而來突起三峰形成,主峰海拔1563米,是古代吳楚相連之地。相傳,21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封禪古南岳——天柱山時,設(shè)祭拜之“明堂”于此山而得名;民間因其雋秀婀娜的山形與天柱山的雄偉挺拔相呼應(yīng),且同屬皖地、僅隔百里,有“兩山競長,相約為偶”之說,故又戲稱天柱山為“公皖山”,明堂山為“母皖山”;又由于明堂山主峰石壁上有一天然雄雞圖案,且由北望之群峰形若雞冠,故又名“雞公山”。 明堂山上名堂多。相傳,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大詩人李白避禍出九江,經(jīng)司空山進(jìn)明堂山結(jié)廬而居,命名獨尖東側(cè)月亮巖石柱為“北斗星樓”,并在葫蘆河邊寫下“天上光明”四字,令隨從刻在河底。故明堂山有“太白邀月”遺址。另清初荊王朱常chuai聚兵反清,曾建荊王殿于河圖東河沖內(nèi),時有“河圖府,虎場縣,東河沖金鑾殿,屯兵養(yǎng)馬踞嵐川”之說。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攻破土豪后也曾在明堂山依險踞明堂、清明、茶園巖三塞,并在茶園巖石洞存放糧食,后人稱之為“石洞糧倉”。為新中國成立紅四方面軍的將士徐海東等名流也均在明堂山上留下足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