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前文:
《大明王朝1566》第十四集:劇中被忽略的小人物,齊大柱的“離奇”轉(zhuǎn)身
作為身在江南織造局的閹黨骨干,
當你預知決戰(zhàn)即將到來時,你會( )
A 加入嚴黨陣營
B 加入清流陣營
C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D 計劃結(jié)束外放生涯提前調(diào)回司禮監(jiān)
E 放火燒了自己
F 裝瘋賣傻偷送情報
閹黨講究:
瞞朝廷百官不瞞老祖宗,且默認“老祖宗不會瞞皇上”
后來兩人口中的“老祖宗”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呂芳因為“金杯共汝飲”事件選擇向皇帝(善意地)隱瞞事實真相且被皇帝知道以后,就被發(fā)配去給皇帝修陵墓了。
請聽題:皇帝既然想要成仙,為何還要修陵墓?
再聽題:修陵墓是好差事or修道觀是好差事?
明知呂芳一番忠心護主還要故意發(fā)配呂芳去修陵墓,因為要讓閹黨系統(tǒng)知道,向皇帝隱瞞事實真相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哪怕你是皇帝最親信的太監(jiān)。
后來陳洪上位,急不可耐暗示主持內(nèi)閣工作的徐階一起搞串聯(lián),壞了最大的規(guī)矩,這也是歷史上明代閹黨系統(tǒng)多次崩盤的最大原因。
忠君=愛國?
劇中的閹黨對嘉靖總體看是忠誠的,正因為這種忠誠導致江南織造局參與毀堤淹田兼并土地收割民脂民膏的壞事做盡,只差沒學著嚴黨那樣跟倭寇搞勾兌,還好封建時代講究一個“朕即國家”,否則他們直接就算“叛國”了。
也正因為有這么一句“朕即國家”,所以后半段劇情補上了一段嘉靖與海瑞的“長江黃河論”。
編劇劉和平多次通過劇情鋪墊描繪閹黨眾人只不過是多讀了幾本書的齊大柱,江湖有江湖的行事準則,黃錦跟楊金水是這么處:大明王朝的兩張面孔:黃錦與海瑞,楊金水跟沈一石也是這么處,當然要等到沈一石演到第十五集替楊金水兩肋插刀以后,才有資格躋身他們的圈子,享受楊公公倒酒的待遇。
這一集兩人堪比大明王朝1566閹黨版本的《隆中對》,為迷霧中前進的眾人指明了金蟬脫殼的總路線,但是楊金水顯然還沒意識到滅頂之災即將降臨,還在按沈一石鋪就的路線琢磨脫罪之道,卻不知沈一石早在出發(fā)去淳安買田之前就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才有了后來的托付蕓娘劇情和《張三豐血經(jīng)》道具的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