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莎劇翻譯,各位讀者朋友首先會想到哪位中國翻譯家? 除了朱生豪、梁實秋這些「熱門」的翻譯家外,還有一位很早就計劃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中國譯者——上海高教領域領導者之一曹未風(1911—1963)。 1931年左右,曹未風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在英留學期間,他十分注意搜集有關資料,還瞻仰了莎士比亞故居。 從1935到1944年,他翻譯出版了《羅米歐及朱麗葉》《漢姆萊特》《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李耳王》等11種莎劇,后經(jīng)貴陽文通書局匯總成《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出版。 曹譯《漢姆萊特》節(jié)選 曹未風指出「唯一的正確認識莎士比亞的道路,是從舞臺演出的角度上」,因此他在翻譯莎劇的過程中,主張放棄「文章體」,轉而使用精煉的口語,這樣不僅便于上演,還能夠表達原作的妙處。 受他的影響,當時的中國除高校的英文莎劇演出外,還有話劇、京劇、昆曲、芭蕾舞劇等二十三個劇種排演過莎劇。 在語體上,他認為「原文是詩處就用詩體,原文是散文處就用散文」,忠實于原文形式,采用分行的形式對應莎翁原文的詩體部分,頗受歡迎。 抗戰(zhàn)勝利后,上海文化合作公司于1946年整理并匯總曹譯本,以《曹譯莎士比亞全集》為名出版其中10種戲劇譯本。 新中國成立后,曹并沒有停下翻譯莎劇的腳步,反而重新校對舊譯本,與此同時,還翻譯了《奧賽羅》等多部莎劇。 曹譯《奧賽羅》節(jié)選 除了翻譯莎劇,曹還撰寫了《莎士比亞在中國》《莎士比亞生平及其作品》等論文,強調要專門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劇作,影響了我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的莎學研究模式。 今天的小百科就到這里啦。你讀過哪些莎劇譯本?有哪部令你印象深刻嗎?歡迎留下你的評論! 讓我們下周五再相聚「翻譯小百科」欄目吧~
和【翻譯必備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