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翻譯】 水面上陸地上草本和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愛牡丹;但我卻獨愛蓮花,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越從遠處聞,越發(fā)覺得清
幽,筆挺潔凈地直立在水中,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而蓮是花中的品德高尚者。唉!對菊花的鐘愛,在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蓮花那樣鐘愛的人,跟我一樣的還有誰呢?但對牡丹愛的人當然是很多的了!
一、內(nèi)容梳理段落層次
(一) 愛花者蕃 陶淵明愛菊
(例1)以名人愛菊作陪襯比較。世人愛牡丹
(例2)以普通人愛牡丹作陪襯比較。予獨愛蓮(主體) 突出自己(獨)與各類人不同,愛蓮。其理由:
1 本質(zh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 形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 氣質(zhì):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二) 點明題意 菊花是花之隱逸者
(說明照應(yīng)例1) 隱者不顯現(xiàn),鮮有聞。(不可取)牡丹花是花中富責(zé)
(說明照應(yīng)例2) 追逐富貴者多,不顯其超凡。(不可取)蓮花是花中之君子
(說明照應(yīng)主體) 像我這樣的人不多。(肯定自己像蓮,高潔。)
通過對蓮花的贊美,抒發(fā)了作者剛直、純真、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二、 重點字詞句
1 通假字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蕃”通“繁”,多)
2 常用詞理解
(1) 出淤泥而不染
“染”一般解釋為“沾染”,聯(lián)系上下文,在這兒應(yīng)解釋為“玷污”、“染污”。
(2)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益”古文中也解釋為“利益”,但在這作“更加”講:“植”古文中不僅可解釋為“栽”,還可解釋為“挺立”。本文應(yīng)取后義。
(3) 陶后鮮有聞
“鮮”,讀xian,作“少”解釋。
3 多義詞辨義(1) 清濯清漣而不妖(潔凈)
香遠益清(清香,清芬)
清風(fēng)隨來,水波不興(涼爽。《核舟記》)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缎∈队洝?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妒乙鳌?
(2) 獨陶淵明獨愛菊(唯獨)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只。 《黃生借書說》)
獨與老翁別(獨自?!妒纠簟?4 句子翻譯
對“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翻譯,下面有兩種不同的譯法(注意“蓮花”的位置)。請說說為什么不同,可聯(lián)系“何陋之有”的譯法,注意“之”的
作用(如“馬之千里者”的“之”),找出答案。
例句1我卻單單喜愛從污泥里長出來卻又不被染污的蓮花。
例句2我獨愛蓮花,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
分析: “出淤泥而不染”是“蓮”的定語,移至中心詞“蓮”之后,翻譯時,應(yīng)將后置的定語移至中心詞“蓮”的前面: 出淤泥而不染之蓮(這是第
1句的譯法),這與“馬之千里者”的結(jié)構(gòu)特點相同,“之”表示移位,應(yīng)考時必須選用第—種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