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鷂子峪城堡我早在2020年就已經(jīng)去過,但其西北的二道關支線長城一直沒有全程走過,故此一直擱筆至今。直到2022年3月26日,與客舟聽雨一起完成了二道關支線長城的穿越,才算對這段明長城了解了一二。
本次穿越看點:
1. 鷂子峪城堡;
2. 二道關支線長城西側墻體;
3. 支線長城西側小堡寨;
4. 兩個小鋪房;
5. 三座未記錄臺;
6. 267號3*5制式大敵臺。
▼長城主線、二道關城堡、鷂子峪城堡、二道關支線、支線西側墻體、支線北側墻體(關于此段墻體詳見我的博客:懷柔區(qū)二道關、東支線及北側明早期(明前)長城穿越)位置關系圖。
▼本次穿越線路:
一、鷂子峪城堡
鷂子峪城堡,即懷柔22號城堡。位于城位于九渡河鎮(zhèn)二道關村。東北鄰二道關,東南靠撞道口,村四周均靠長城。
關于鷂子峪城介紹,北京市文保碑記錄如下:
“鷂子峪城位于九渡河鎮(zhèn)二道關村,是明代長城駐兵城堡,古時候曾有猛禽鷂子,故得名。該堡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2007年對鷂子峪城堡南門及部分南墻、西墻進行了搶險修繕。城堡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平面呈梯形。城墻為磚石砌筑,南城墻長102米,北城墻長91米,東、西城墻各長78米,南城開一門,券門上石額書'鷂子峪堡’?,F(xiàn)城堡四周保存較好,堡內多為新建民居,僅遺存古槐一株,及古廟基礎一處?!?/p>
在鷂子峪村口有“村落介紹”的木牌,對鷂子峪城堡有如下介紹:
“為加強軍事防御,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在此修建了鷂子峪城堡,如今已是懷柔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古堡為四方城池,城墻全部用方石塊碼砌而成。其中,南城墻長102米,北城墻長91米,東西城墻均長75米,南城門呈拱券形,上有'鷂子峪’漢白玉匾額,是珍貴的歷史文物。站在城樓上可俯視城堡內部,堡內一條主街貫穿南北------與黃花城水長城對峙相望;北山有一座烽火臺,居高臨下,清晰可見山脊上的二道關長城。”
▼鷂山峪城堡南門。
▼鷂山峪城堡匾額。上書“鷂子峪堡”,上款“欽天黃花鎮(zhèn)------”,下款“萬歷二十年秋吉旦立”(下圖來源于網(wǎng)絡)。
北京文保碑上載明鷂子峪堡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而明萬歷四年(1576)刻本《四鎮(zhèn)三關志》和嘉靖三十九年(1560)成書的《西關志》均對該口有記錄,《四鎮(zhèn)三關志》明確記載鷂子峪口建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顯然二者存在著較大的時間差異。其實仔細推敲則可解上述疑團:
因有匾額,僅就城堡建成時間則無疑為萬歷二十年(1592),而《四鎮(zhèn)三關志》及《西關志》則記載的是“鷂子峪口”而非“鷂子峪城”,二者是有區(qū)別的,也就是“口”非“城”。這下就應當一目了然了。
《四鎮(zhèn)三關志》記載如下:
“鷂子峪口,嘉靖二十三年建,寬漫、通眾騎,極沖。”
《西關志》則記載:
“鷂子峪口,正城一道,城樓一間,水門二空,梢城二道,敵臺二座?!?;“鷂子峪口,西至關(指居庸關——筆者注)一百五里,隆慶衛(wèi)地方,昌平州界,外口緊要。”;“鷂子峪口,軍三十名?!?/p>
光緒版《昌平州志》記錄如下:
“六里(此六里是距黃花鎮(zhèn)———筆者注)曰鷂子峪,明嘉靖二十三年建,墻外寬平,通眾騎,極沖,其南北山墩二空,皆山險,通步?!?/p>
▼鷂子峪在明代長城防御體系中屬于昌鎮(zhèn)花路黃花鎮(zhèn)下。
▼鷂子峪城堡位置如下(下圖來源中國長城遺產網(wǎng))。
▼《四鎮(zhèn)三關志》所示鷂子峪城堡位置。
▼清光緒版《昌平州志》所示鷂子峪城堡位置。
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中的“夷部入犯”部記載,鷂子峪還是打過仗的,又因“外口緊要”,故此地也為防守要點。
“由周溝四南山宋王駝南下亦犯本鎮(zhèn)口,由鶯查兒犯西三道關,由韓家川犯鷂子峪,俱黃花鎮(zhèn)一帶地方。”;“由永寧南山謊炮兒,又石橋口迤東,臺子溝南至二道河分路,東南由韓家川(漢家川)老長城犯黃花鎮(zhèn)鷂子峪?!?/p>
▼鷂子峪城堡俯瞰圖。
▼城堡南門(僅此一門),巨大的條石墻體,甚是結實,是屹立四百余年不倒的原因。
▼城門內磚拱結構。
▼城門門楣依舊保留。
▼城門柱基保存完好。
▼城內側墻體,也為巨石砌筑。
▼城墻成為農家的院墻。
▼城內登城通道。
▼城墻頂部寬約二米。
▼城堡西南角。
▼城堡西墻。
▼城堡西北角。
▼城堡北墻。
▼城堡東北角。
▼城堡東墻。
▼城堡內民宅院墻,大多材料均來自于城堡。
▼城堡內古槐。
二、二道關支線西側墻體
鷂子峪城堡在主線長城和二道關支線長城包圍之中,它的南側為主線長城,東、北、西三側為支線長城,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景觀。為了行文方便,筆者從支線西側開始介紹。
▼鷂子峪城堡與主線、支線長城墻體位置關系圖。
▼鷂子峪城堡與南側主線、西側支線墻體、鷂子峪口關系圖。
▼鷂子峪城堡與二道關支線西側墻體位置關系圖。
▼鷂子峪城堡南門及北面支線墻體、266號敵臺。
▼鷂子峪城堡南側主線長城。
▼鷂子峪城堡東北側支線墻體及懷柔267號敵臺。
▼鷂子峪城堡西南側支線墻體上懷柔265號敵臺。
▼鷂子峪城堡北側支線墻體與懷柔266號敵臺。
▼鷂子峪城堡北側支線墻體與懷柔266、267號敵臺。
▼鷂子峪城堡東側支線及271號敵臺。
▼二道關東側支線與長城主線有山險相隔,不相連。
▼二道關西側支線與主線有墻體相接,下圖右側敵臺為支線265號敵臺。
▼二道關西側支線是從石湖峪口向北從主線分出的。
▼從長城主墻體看支線長城。
▼支線墻體較之主線墻體差別很大,主線墻體是一等邊墻,那么支線墻體只能算三等邊墻。
▼懷柔265號敵臺,3*4結構,保存很好,只是其東南側頂部缺了一大角,并且有一大裂痕,應當是雷擊所致。
▼敵臺內部情況。
▼回望265號敵臺(圖左側墻體為長城主線,右側為支線墻體)。
▼遙望東北方向支線墻體及山下鷂子峪城堡。
▼支線墻體從265號敵臺開始沿山體下降,大約近一百米后,又有一座中國遺產網(wǎng)未記錄石臺。
▼墻體下降到鷂子峪口(谷底)后,又出現(xiàn)一座中國遺產網(wǎng)未記錄石臺。
▼墻體越過溝谷便沿山脊蜿蜒而上。
▼懷柔266號敵臺,西北側面,3*4結構,保存完好。
▼懷柔266號敵臺,西南側面。
▼懷柔266號敵臺,東立面。
▼懷柔266號敵臺,東南側面。
▼墻體自懷柔266臺后又一分為二,各奔東西。支線主墻體自東而去,更加簡易的支線支墻向西北延伸約有1.5公里左右(下圖為主線長城、支線墻體及支線西北側墻體位置圖)。
▼更加簡易的支線支墻向西北延伸。
▼墻體越過一座山峰后,開始下降,連續(xù)的墻體扼守住了低洼處的隘口。
▼墻體又翻過一座山峰后,出現(xiàn)了一座土石混合的殘臺。
▼墻體繼續(xù)西行。
▼在墻體的盡頭出現(xiàn)一座石頭砌筑的小堡寨,整體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
▼堡寨門在西側。
▼堡寨墻體石塊間由三合土粘合。
▼走過二道關支線西北方向的墻體后,我們再回過頭到266臺繼續(xù)沿支線墻體向東行進。這段墻體顯然要比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墻體規(guī)格略高些。
▼懷柔266臺已經(jīng)近在眼前,從西北角度來看,也似一個小型絕壁樓。
▼過了266臺后又發(fā)現(xiàn)一個小的鋪房。
▼267號敵臺歷歷在目。3*5結構,保存很好,規(guī)格很高。
▼267敵臺西立面及頂部情況。
▼267敵臺西南側面。
▼267敵臺南立面。
▼267敵臺東南側面。
▼267敵臺東立面。
▼過了267敵臺,繼續(xù)東行又出現(xiàn)了一個小型鋪房,鋪房雖小但足可能為守邊將士遮風避雨。
▼過了小鋪房,二道關城堡及二道關東側支線便清晰可見。具體情況請參閱我的博客:懷柔區(qū)二道關、東支線及北側明早期(明前)長城穿越(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yxdm.html)。
參考文獻:
1. 《四鎮(zhèn)三關志》。
2. 《西關志》。
3. 清光緒版《昌平州志》。
4. 高文瑞著:《昌平關城探訪》,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