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關于圈梁、構造柱的設置要求和規(guī)范和史上最全構造柱設置資料(附規(guī)范)這兩篇文章發(fā)表后,讀者反映強烈。又有讀者來問,構造柱頂部是否要留縫,原理在哪里?小編收集了一些討論主題,如下:
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構造柱鋼筋上部與梁的連接處構造做法,是否要將鋼筋上下連通,還是制作成鉸接請高手指教。
搜了一下是這樣解釋的:
《建設抗震設計規(guī)范》 13.3.3 砌體墻應采取措施減少對主體結構的不利影響,并應設置拉結筋、水平系梁、圈梁、構造柱等與主體結構可靠拉結:
1 多層砌體結構中,后砌的非承重隔墻應沿墻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結鋼筋與承重墻或柱拉結,每邊伸入墻內不應少于500mm;8度和9度時,長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墻,墻頂尚應與樓板或梁拉結?! ?/span>
2 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砌體填充墻,宜與柱脫開或采用柔性連接,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墻在平面和豎向的布置,宜均勻對稱,宜避免形成薄弱層或短柱;
2)砌體的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墻頂應與框架梁密切結合;
3)填充墻應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設2φ6拉筋,拉筋伸入墻內的長度,6、7度時不應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時宜沿墻全長貫通;
4)墻長大于5m時,墻頂與梁宜有拉結;墻長超過層高2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墻高超過4m時,墻體半高宜設置與柱連接且沿墻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帖子是這樣說的:
1、一種情況設計要求,鋼筋伸入梁內,但澆筑混凝土時候構造柱頂與梁混凝土隔開;
2、一種情況是鋼筋伸入梁內,但澆筑混凝土時候構造柱頂與梁混凝土不隔開的。
3、框架填充墻設置的構造柱上部鋼筋砼應于主體梁斷開,,不能改變主體結構的受力分配,在受力過程中,上部應該是柔性連接,,應由框架柱或剪力墻承擔,為增加墻體抗震性能應設置拉接鋼筋,但墻體與結構也應該是柔性連接,, 一般的做法有兩種,多要看填充墻的施工順序了,如果墻體從下往上做的話就在澆注砼的時候構造柱與梁之間留5cm的間隙,以后砂漿封死(柱鋼筋預留)。從上往下施工就在梁底留一跟鋼筋與構造柱連接。
4、構造柱的鋼筋應錨入上部梁,但混凝土不能跟上層梁連接,若本是單跨梁,構造柱混凝土再與梁連接,上部糧就變成多跨梁了,受力體系改變了 。
5、構造柱鋼筋錨入上部梁中,但構造柱混凝土與梁混凝土之間留出3~5公分空襲。
請大家繼續(xù)討論。
本人認為:填充墻的構造柱和圈梁構成了一個小框架體系。構造柱豎筋應該錨入到框架梁中。在鋼筋綁扎時在梁的上、下表面應要求預埋進構造柱的豎向筋。不應該做成鉸接。這樣對抗震有利,增加整體剛度。
很多地方都說要柔性連接,請指點一下下, 在梁下口的結合處鋼筋怎么設置才算是柔性連接呢?我在標準圖籍里差不到!
柔性連接應該是鋼筋連接混凝土不連接,類似基礎拉梁下部鋪設可消化變形的爐渣,考慮到鋼筋的耐久性(有孔隙,宜腐蝕),可采用地下防水工程的伸縮縫做法,用可變形的油膏等填實。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比較常見,但往往很多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很隨意。2樓還是樓主提到:“4、構造柱的鋼筋應錨入上部梁,但混凝土不能跟上層梁連接,若本是單跨梁,構造柱混凝土再與梁連接,上部糧就變成多跨梁了,受力體系改變了 ?!北救苏J為是正確的,在構造柱支承處,原設計是下部筋受力,上部構造筋,現在變成上部彎矩,原設計上部構造筋。不一定能承受該處彎矩。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后澆筑構造柱角鋼筋可和梁底植入鋼筋搭接,然后澆筑混凝土到梁底3-5cm處,改用彈性材料填充。
砌體墻之所以要加構造柱,就是抗震要求為了墻體穩(wěn)定,既然是墻體穩(wěn)定,就必然要求構造柱要穩(wěn)定(要不然怎么能夠穩(wěn)定墻體呢?)所以我理解:
一、構造柱上部和下部鋼筋應按照植筋要求全部植入框架梁中;
二、構造柱混凝土應滿澆筑,在GZ上口支模的時候其中一個方向應支成喇叭口,以便混凝土能澆灌嚴密,待構造柱混凝土初凝后3-5小時再將多余的混凝土鑿除。只有這樣才能保證GZ本身穩(wěn)定,進而起到穩(wěn)定墻體的作用。
至于,上面有朋友講的,加GZ使得原有結構體系受力發(fā)生變化,本人不大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構造柱本身的截面和配筋相對于原框架柱和梁來說,它自身的剛度還是要差很多,所以GZ對原結構的影響是很小的,極限情況:原結構發(fā)生很大的變形情況下,此時GZ本身早已發(fā)生更大變形了,所以GZ不會對原結構產生主要不利影響。個人意見,歡迎大家繼續(xù)討論~~~?。?/span>
同意樓上意見,混凝土構件本身有干縮,后澆筑的混凝土,即使如何填塞,干燥后長度必然縮小,其與上部混凝土之間必然有間隙。不至于產生改變上部梁受力體系的作用。
后澆筑的構造柱與框架梁的鏈接處肯定是柔性的,不存在剛性鏈接問題。
填充墻應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設2φ6拉筋,拉筋伸入墻內的長度,6、7度時不應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mm,而在圖集和規(guī)范上都要求不小于1000mm.
這是施工現場普片做法,框架梁設計時就已經考慮了上部的墻體、樓板及其他荷載,如果構造柱能變成受力的框架柱,那填充墻是不是也能變成承重墻了。但是各個地方的質監(jiān)站都有不同意見,施工單位對于質監(jiān)站始終是弱勢群體,希望以后的規(guī)范或圖集能有明確的說話,千萬別含糊,
個人認為應該后澆筑混凝土,并且按要求進行留槎,比較符合設計抗震要求,但現在 很多的施工單位,因嫌麻煩,做得不夠好...特別是澆筑這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