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的山上生長著許多的野花野果野草,這些野果都是很難種植的,所以在市場上也是很難買它的。農(nóng)村的野果分季節(jié)的,每個季節(jié)有每個季節(jié)的野果。在每年的6-8月份,差不多就是放暑假的日子,農(nóng)村山上有一種野果特別好吃,據(jù)說這種野果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商店已賣到110多元一斤。
就是這種野果,不知道有認識的嗎?這種野果叫做地果,別名地石榴、過山龍、匐地龍,喜歡生長在荒地,草坡或巖石縫里,生長海拔不高,可以做藥用植物,分布在廣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地。
地果是這種植物的果實,在我老家湖南新化土話叫做拿田泡(音譯),是農(nóng)村小孩子們常吃的一種野果。
地果是一種匍匐木質(zhì)藤本, 莖上生細長不定根,節(jié)膨大;幼枝偶有直立的,高達30-40厘米,葉堅紙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長2-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邊緣具波狀疏淺圓鋸齒,基生側(cè)脈較短,側(cè)脈3-4對,表面被短刺毛,背面沿脈有細毛;葉柄長1-2厘米,直徑立幼枝的葉柄長達6厘米;托葉披針形,長約5毫米,被柔毛。
地果的果實成對或簇生于匍匐莖上,常埋于土中,球形至卵球形,直徑1-2厘米,基部收縮成狹柄,成熟時深紅色,表面多圓形瘤點。瘦果卵球形,表面有瘤體,花柱側(cè)生。花期5-6月,果期7月。
在我們小時候,一旦到了地果成熟的季節(jié),放學(xué)一回家就丟下書包去山上找地果吃。找到有這種地果藤的地方必定有地果,翻開它的莖葉,一個一個的地果就露出來了。用手輕輕一扣,就扣出來了,扣出來后,它的蒂上會流出白色的乳汁的液體,找到地果,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剝了皮就開吃了。那味道太好吃了。到今記憶猶新,那時找地果的場景歷歷在目。
以前摘地果吃的農(nóng)村孩子們都參加了工作,走進了城市,想吃地果也因條件的限制吃不到。所以有些在農(nóng)村的朋友們,有生意頭腦的就在網(wǎng)上賣起了這種地果,我在電商網(wǎng)站上查了一下,這種地果賣到100多元一斤,還賣斷貨。因為全是純野生的,需要生活在農(nóng)村的朋友去山上找,一天也找不了多少。
地果藤還可以用來喂豬。地果除了這些價值處,它全草可入藥,味苦,微甘,果實香甜味美。清熱利濕。用于小兒消化不良,急性腸胃炎,痢疾,胃、十二指腸潰瘍,尿路感染,白帶,感冒,咳嗽,風濕筋骨疼痛。朋友們,你有吃過地果嗎?兒時有摘過嗎?你還知道地果的其它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