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高度繁榮發(fā)達,政治寬松,是古代詩歌最為繁榮和興盛的時期,群星薈萃,出現(xiàn)了大量才華橫溢、極具文學(xué)天賦的著名詩人,以及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孟浩然、王維等,都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詩人。
有才者未必就有德,有些唐朝著名的詩人,雖然滿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才高八斗,但個人品質(zhì)惡劣、道德敗壞、用現(xiàn)代社會的詞語來形容便是渣男。
今天就來談?wù)勌瞥娙酥械哪切┰袀?,排名不分先后順序?/span>
1、崔顥:
對于崔顥這個名字,大家可以有些陌生,但對于下面那首《黃鶴樓》,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有作者便是崔顥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汴州人,原籍河北博陵,出自博陵崔氏,但一直官位不顯,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 天寶年間任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年病逝。
崔顥在唐朝詩人之中的知名度并不算很高,但他的《黃鶴樓》卻最為人稱道,甚至連李白也為之嘆服,寫黃鶴樓的古詩之中,崔顥的這首詩排名第一!
崔顥秉性耿直、才思敏捷,他的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早期的作品多寫閨中女兒情和婦女生活,后期以邊塞生活為主。
但年青時期的崔顥感情生活和閱歷非常豐富,對愛情很不專一,《舊唐書》里記載道:崔顥“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shù)四”,
大致意思是,崔顥十分喜歡美女,看到美女便想辦法娶回家,但時間一長便喜新厭舊,嫌棄舊人,又開始物色新的美女,就這樣反反復(fù)復(fù)娶了了四五位妻子。
雖然在古代,流行三妻四妾,但崔顥如此喜新厭舊,私德確實有些問題,不過中年后的他幡然醒悟,開始反省,不再拘泥于兒女情長!
2、元稹:
元稹是北魏拓跋貴族后代,在北魏時期,拓跋族漢化改姓元,到了唐朝時期,拓跋族的后代們早已不是貴族,變成了成為平民階層。
少年時代的元稹才思敏捷、很有詩詞天賦,成年的官場仕途也頗為順利,當做唐朝的宰相,而且還是位高產(chǎn)詩人,他的很多詩句都傳誦不衰、膾炙人口。甚至和當時大名鼎鼎的白居易齊名。
離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如果你認為,能夠?qū)懗?/span>“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詩人,必定是個用情專一、情比金堅的絕好男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元稹非但不是什么用情專一的好男人,相反卻是個見異思遷、始亂終棄的渣男!
元稹在年青未婚時期,曾經(jīng)有過一段歷史上著名的戀情。
公元799年,元稹等待吏部選拔,去蒲州出差,借住姨媽家,結(jié)識了表妹崔鶯鶯,崔鶯鶯才貌雙全,家里殷實,非常吸引元稹,但為人比較高傲,并不理睬元稹的示好
元稹很聰明,他收買了鶯鶯的丫鬟紅娘,寫詩泡妞,終于博得了崔鶯鶯的歡心。但元稹并不傻,漂亮的崔鶯鶯只能用來泡妞,土財主出身的崔鶯鶯沒有辦法幫他改變官場的命運,要想改變?nèi)松\,他還得尋找新的目標。
兩年后,元稹參加吏部考試,登科,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在京城元稹又搭上了太子少保韋夏卿,韋氏是唐朝時期的名門,韋夏卿對元稹十分欣賞,便把女兒韋叢嫁給了元稹。
韋氏家族權(quán)高位重,和韋叢結(jié)婚是元稹夢寐以求的婚姻,為了自己的官場仕途,元稹徹底把崔鶯鶯給遺忘了!
但后來,元稹對和崔鶯鶯的這段戀情十分懷念,便根據(jù)自己的親生經(jīng)歷寫了《鶯鶯傳》傳奇小說,只不過把男主角元稹改成了張生。
后來著名的戲曲《西廂記》便是改編自《鶯鶯傳》。
元稹在結(jié)婚五年后,任監(jiān)察御史,調(diào)往西川為官,在西川元稹又遇到了唐朝著名的女詩人薛濤。
大詩人大帥哥元稹是唐朝時期少女們的偶像,而且薛濤也是個才女,雙方情投意合,很快便開始了熱戀,元稹瞬間又把妻子韋從給遺忘了!
不久后,元稹調(diào)回京城,很快和薛濤也斷絕了來往。
韋叢和元稹一起生活了七年不幸去世,元稹又一次開始了新的感情生活。
兩年后,元稹和朋友李景儉的表妹安仙嬪結(jié)婚,但結(jié)婚后三年安仙嬪去世。
連續(xù)兩位妻子去世,元稹繼續(xù)他的感情生活,在越州工作期間,他又和江南第一才女劉采春混在了一起,已經(jīng)結(jié)婚的劉采春為了和元稹在一起,離開了自己的丈夫,投入了元稹的懷抱。
幾年后,元稹升官了,但他卻沒有把劉采春納為妾,而是取了另一位名門裴氏之女。劉采春最后選擇了投河自盡。
元稹的感情生活史非常豐富,堪稱唐朝頭號渣男!
3、李紳
李紳這個名字雖然很陌生,但他的兩首詩卻很有名。
李紳,字公垂,祖籍亳州,后遷居無錫,唐朝著名詩人、宰相,年青時候,李紳經(jīng)常看到田間百姓終日辛苦的勞作而不得溫飽,報以同情和憤慨,因此便寫了《憫農(nóng)二首》
憫農(nóng)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膾炙人口、傳誦不衰,成為我們小學(xué)課本必備的古詩。
但一直對百姓抱以同情態(tài)度的李紳在中年后的表現(xiàn)卻讓我們懷疑,他真的是《憫農(nóng)二首》的作者嗎?
李紳中年官場仕途發(fā)達之后,完全喪失了年青時的憫農(nóng)之心,逐漸蛻變?yōu)橐粋€奢侈浪費、飲酒作樂、濫施淫威的腐敗官吏。
據(jù)傳,李紳一餐的耗費經(jīng)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李紳當淮南節(jié)度使時,對民間百姓的疾苦極為漠視。在李紳治下的百姓,終日惶惶不安,紛紛渡江淮而逃難。與李紳同時代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
4、宋之問
宋之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詩人,他的詩為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麗,自然流暢,但人品極端惡劣。
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也是個詩人,曾寫過“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詩句,宋之問看過后,贊不絕口,因為詩還沒發(fā)表,宋之問便要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他,但劉希夷不同意,惱羞成怒的宋之問居然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將外甥殺死,然后竊取了詩句。
武則天當政后,寵信張宗昌、張易之兄弟,宋之問為了仕途上的升遷,便主動攀附張氏兄弟,不斷阿諛奉承,希望能夠得到武則天的重用。
武則天死后,宋之問又去依附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最后終于被唐玄宗賜死。
《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當然,唐朝詩人之中的渣男畢竟只是少數(shù),像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是品德高尚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