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鄉(xiāng)村閱讀與閱讀鄉(xiāng)村
? ? ? ? ? ? ? ? ? ? ? ?許衛(wèi)國
? ? ?如果一個人有故鄉(xiāng),如果他是從故鄉(xiāng)走出去的,一定會有無盡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什么,鄉(xiāng)愁是一言難盡的無限深情,鄉(xiāng)愁也不是單純的愁腸百結,愁眉不展,一江春水向東流。如果認為鄉(xiāng)愁單純是愁那就錯了。鄉(xiāng)愁是一種交響樂般的情緒,是一種意識流般的詩畫,我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但鄉(xiāng)愁總能打動我的心扉,總能魂牽夢繞,那種悠久的苦味可以品出香甜來,那淡淡的憂郁總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別看城市如何日新月異地繁華,鄉(xiāng)村才是人類最后賴以生存的樂土,鄉(xiāng)村文化也是人類最能慰藉心靈的春風春雨,也可以說無論人類發(fā)展到什么高級階段,都無法改變鄉(xiāng)愁的存在,都會最終在富含鄉(xiāng)愁的鄉(xiāng)村尋找那一種稀有的精神良藥。
? ? ?如今鄉(xiāng)村閱讀居然也是鄉(xiāng)愁,起碼說是我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幾年來,我走過了一千多個村莊,大半個中國,鄉(xiāng)村之美麗,多屬于自然,很多人家,很多人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卻讓我憂心忡忡,也許是我杞人憂天,也許人家一天三頓飯一頓不少,而僅從目前鄉(xiāng)村讀書狀況來看,足以令人無語。如果我們不正視農耕文化逐漸的消失,不正視美好的家風民風無奈的遠去,不是我危言聳聽,未來真是一片迷茫。是康莊大道,還是萬丈深淵,誰都難以預測。
? ? ?有泥土,有青草,就有自然,就有莊稼,有莊稼就有莊稼依偎的村莊。原野是村莊的子宮,村莊是城市的祖先。天空里有一顆顆星星,大地上有一座座的村莊。無論在平川,無論在丘陵,無論在高原,村莊總有綠樹環(huán)抱,在麥浪稻海的簇擁下如同堅定不移的島嶼,村莊的春天總有幾株桃花杏朵,如珊瑚礁閃爍;總有蝴蝶蜻蜓蜜蜂,總有燕子呢喃,青蛙呱呱。村莊總有門前的池塘,水面總有鵝鴨閑情漂游,夏天的池塘邊總有老牛在那里洗澡,閉目養(yǎng)神。村莊總有一兩個大樹,它們可以是槐樹,可以是柳樹,也可以是松樹、榆樹、白果樹等等,總之,它們成了村莊的標志,村莊的旗幟,它們可以是路標,可以是村徽,可以是村民的驕傲,可以是淳樸熱情村民的致意??傊阊@大樹來,看到這大樹,你就有歸宿感,有終于感,難免會激動起來。
? ? ?村莊的大樹下必是村民聚會之地,嬉笑怒罵也許就在這里做舞臺,擺戰(zhàn)場,乘涼、開會也是好地方。村莊總有一兩個趙本山類人物,村莊因他們而熱鬧,村莊也總有一兩個腦子不好使的人,要么被人取笑,要么被人同情,要么一邊同情,一邊取笑。這都是文化一種活動。
?? ? 門前的菜園子里,按照四季變化,陰陽五行種植白菜,黃瓜,紫茄子,紅蘿卜,青豆角……該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順其自然,天人合一。菜園子前面一般都是池塘或河溝,澆水方便,排水也方便。池塘岸邊多柳樹,柳樹喜水,有水自然幸福成長,無水也不會干枯死亡,柳樹最早報告春天的生機,最早暗示霜降的肅殺,柳樹生性愛水,死后也與水相容,村民就總用柳木做水桶,做水車,耐爛耐腐,柳木在水里也好像雖死猶存。水是柳木的靈魂,柳木是柳樹的尸體。鄉(xiāng)村植物動物都互相依存,千絲萬縷。絲瓜和葫蘆、茶豆藤蔓可能攪在一起,你不必去考慮誰結了什么果實,它們也不要你論功行賞,你需要你就摘取,瓜豆種類不同,它們的名字對于人類,都叫奉獻。豬圈里擠著小羊,牛欄里小豬鉆在老牛肚底,雞鴨鵝交頸搭翅,為了度過共同的夜晚、寒冷、膽怯,和諧穩(wěn)定。
?? ? 村莊的老人德高望重,也謹言慎行,他們說話往往比那些官方的領導有用,解決家長里短的矛盾,處理左鄰右舍的問題他們是首選;鄉(xiāng)村婦女心直口快,也不掖不藏,語言常常不顧忌性別,她們也許少了粉黛,可打扮起莊稼,做起針線茶飯來,都是美不勝收;鄉(xiāng)村的孩子生動耐受,夏天是水中的游魚,冬天是雪中狐貍,無衣不冷,赤腳無處不去,好玩處大有人在,太陽曬不蛻皮,水淹不死,蟲咬不傷,高處掉下來,揉幾下就康復。割草放牛,爬樹翻墻頭,偷瓜摘桃四處漫游,如今的孩子,身在童年,不知童年屬于誰,童年如今已是遙遠的記憶。
?? ? 走向村莊,必然有幾條小路,或許不平坦,或許不筆直,還有蔓草侵道,或有路兩邊高粱玉米夭折伏在路心,你不要顧及這些,它們不是故意阻攔,你盡管一直往里走,看到裊裊升起的炊煙,聽到雞鳴狗叫,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隨便問一個老人,一個孩子你要找的人家,他們都會不厭其煩地指點,或者干脆就直接帶你去你要去的人家,他會率先喊那家主人,根據他們自己的輩分,喊出對方的應該稱呼一一“我大娘,你家來親戚了”。報喜似的。
?? ? 在村莊里你感受最深的恐怕是熱情和寧靜。熱情是村民,寧靜是夜晚,不過,也不一定,風、清香、狗吠、蟬鳴也可以有不盡的熱情,村莊也隨時可以寧靜,窗外滴滴答答的雨聲,嘰嘰喳喳的鳥鳴也會讓你除去浮躁,你會像嬰兒一樣睡去,很多不該有的精神負載都在這里卸掉。
? ? 村莊可以錯落散亂南北,也可以一條屋脊貫穿東西,但是,村民們誰也不會走錯家門,誰都知道誰家鍋大碗小,誰家悲歡離合,吵架的,有人去苦口婆心勸解;紅白喜事的,有人去衷心祝賀或如喪考妣地同情。農活時節(jié),搭把手,幫個忙,你有,我有,大家有才是真有,全村家家喝西北風,你一家喝稀飯也不踏實啊。
?? ? 一個村莊從雛形那天起,經過幾千年,幾百年的演化,濃厚的家族意識,親情氛圍,村落文化,根深蒂固,盤根錯節(jié),當時,也許是一個人在一望無際的荒原上開墾,豐收之后,被行者發(fā)現,行者或留下加盟,或使消息不脛而走,行者或男或女,是女也可能稍微覺得合適就留下傳宗接代;村莊也許是一群流浪人,或逃荒者,或流放者,或逃難者,找到一塊無人過問又基本可以生存的就發(fā)展起來,也有我們知道的,是當局刻意安排人口的分布組成的。無論如何,形成一個村莊自有其道理,其生生滅滅也是存在的,即便沒有戰(zhàn)火夷為平地,也可能山洪暴發(fā),地震海嘯使其瞬間消失,也可能領導心血來潮,不管村民生活習慣,心情感受,經濟承受,不考慮村莊文化內涵,一舉拆遷,管你千年,百年,一切化為烏有。
? ? ?化為烏有,并不意味這個村莊就不存在,它會給人們留下記憶,還會有那些富有鄉(xiāng)愁情懷的人記錄它,傳頌它,我想在它的誕生和發(fā)展過程中,也許就是一本書流動在這個村莊像幽靈一樣,帶著先人的智慧和感受,把這個村莊帶向更遠,也給鄉(xiāng)村引來很多書和很多讀書人,一個鄉(xiāng)村的發(fā)展因素多種,書,無疑也是因素之一,一個沒有書和沒有讀書人的鄉(xiāng)村,一定是原始部落,一定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假如。一個名聞遐邇的村莊一定與書有關,當它因故消失之后,它本身就會成為一本書印在人們的記憶中,當記憶泛起而不能消散就會印在紙上,從而傳播,從而有了閱讀。
? ? ?說不盡的鄉(xiāng)愁,離不開的鄉(xiāng)村,割舍不掉的情感,無論閱讀鄉(xiāng)村,還是鄉(xiāng)村閱讀,都逼著我不得不關注父老鄉(xiāng)親的文化生態(tài),精神家園,心靈的回聲,也許我配不上“使命”二字,我相信我有良心。當我被鄉(xiāng)村培養(yǎng)成所謂文人之后,在我得到文化的滋潤而滿面春風時,我不能忘記那些扎根在鄉(xiāng)村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同樣需要精神的雨露,文化的陽光。所謂生活質量,絕不僅僅是綾羅綢緞,絕不僅僅是是雞魚肉蛋,也絕不是高樓大廈。
?? ? 翻開我《許氏族譜》,從中看到,一個延續(xù)幾千年的家族,綿延不斷,人丁旺盛,有哪個國家的家族由此連續(xù)性?在戰(zhàn)亂,瘟疫,天災多重折磨下,都沒有從大地上消失,這不僅是奇跡,我還看到一個家族的行為規(guī)范始終和人類向往的美德緊密聯系在一起,其中還有一個最基本的約定俗成的職業(yè)分工準則,與勞動和讀書有關,那就是貫穿許氏族譜的一句話:“樸者安耕鑿,秀者事詩書”。這也就是說,老實樸訥,笨嘴拙舌的就去老老實實務農,聰明伶俐能言會道的你就去舞文弄墨,讀經誦詩。這話乍聽貌似有理,其實也使一些老實頭失去了讀書機會,而很多長輩也還是遵循這法則,看自己孩子老實木訥,三棍子打不出悶屁來,就認為還是去種地保險,適合,在自家那塊地里與廟堂錦繡、世界風云似乎很遠。不然即便讀書也不會長進,即便讀書在外做事也擔心受人欺負或者一事無成,這種偏頗的家風家訓讓一些人與書無緣。也就是這樣教條的體腦分工的提倡倒也能使一個家族延續(xù)下來,因為提倡勤勞和勤學都沒有錯。
? ? ?隨著時代發(fā)展,宿命的意識開始動搖,體腦勞動角色在不斷轉換,樸者也可以讀書,而且還讀出成就;秀者也可以去勞動,達到文武雙全的最高境界。
? ? ?任何一個村子,他的家族所編寫的族譜,依然是那幾個混得可以的頭面人物張羅而成,依然擺脫不了封建統(tǒng)治意識,雖說是一個宗族,所謂“家里”,等級還是森嚴的,一般族里普通成員也是沒有地位的,能統(tǒng)一他們思想的是對先人的孝敬,他們最能尊奉的無疑是歷代族長制定的家訓。家訓要義是“勤勞”,勤勞是中國任何一個鄉(xiāng)村的文化根基。以我所了解的湖南張家界堰石村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山村,封閉在四面環(huán)山的一個盆地里,他們的祖訓就是“勤勞”,是真正以勞動為榮,誰是勞動能手,誰就受到尊重,而那些整天喝茶閑聊,游手好閑的人,會受到家法懲治,鞭打杖擊,很不好受。在這種文化熏陶下或者說控制下,一般人家只得老老實實地去干活,雖說也鼓勵勤學,可有幾家有條件出山外去讀書呢?任何一個統(tǒng)治者誰又不希望絕大多數人牛馬一樣的任勞任怨,而不好高騖遠,胡思亂想呢?
? ? ?一個村落的興盛,無疑與讀書有關,比如歷史上那些宰相村,進士村,翰林村,狀元村等,肯定地說那是一個讀書圣地,讀書在那里一定是蔚然成風的,那里一定有很多勤奮好學的人,其文明程度一定比酒鄉(xiāng)、狗肉之鄉(xiāng)、賭城、紅燈區(qū)有天壤之別。有的小村,幾百年沒有殺人放火,偷竊奸淫等傷風敗俗事情,那也一定與讀書和讀書人有關。甘肅天水的鳳山村,一代明相權德輿,明山東巡撫胡纘宗就出生在風山腳下,受他們的影響,這里至今民風淳樸,詩書興旺,八十歲的老太太都能出口成章,一古稀老教師甘受清貧至今還在守著他的書攤,為的是還有人來看書。所以這里人才輩出,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 ? ?這里我們不好說出它的村名。因為怕熟人見怪。它是淮河下游北岸有一個村莊,清末宣統(tǒng)年間,一度時間淫亂風行,女孩子積極主動拉外人上床,老公公嬉皮笑臉與兒媳婦扒灰,村子里一片烏煙瘴氣,臭名遠揚,四里八鄉(xiāng)不愿與其談婚論嫁,甚至一般來往。因此村莊敗落,家庭潦倒,眼看就快人跡罕至了。幸好早年這個莊子出去一個讀書人,官至泗州知事,聞之羞愧難當,他深知行政手段恐難奏效,隨即請來風水先生設巨石男根為避邪之物立于村西,震懾淫亂之風,又在村里設了村塾學堂,教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可謂軟硬兼施,綜合治理,幾年后,風氣漸好,風平浪靜,時至今天,那石雕的男根還在巍然挺立,這個村子已被評為全縣文明村了……當然這主要是后來發(fā)展教育,普法宣傳等多項措施共同努力得來的榮譽。
? ? ?在皖南,贛東,一個村落的祠堂、族譜、書院、私塾、戲臺以及族規(guī)家訓、紅白喜事儀式等,多靠讀書人來操持,鄉(xiāng)里很多風氣也被這些讀書人引領,不僅是仁義禮智信的美德,就是那種曾經的率性而為,自由散漫,自娛自樂,安詳灑脫的生活;靸破鞋,披單被,河里洗澡,廟里睡的瀟灑也是農民和那里讀書人相互濡染而成,成本不高,一個好心情而已,確讓很多達官顯貴,富翁文豪眼饞和羨慕。這樣的讀書人就是以鄉(xiāng)村祠堂、書院、私塾、戲臺等為閱讀或傳播閱讀的場所,以族譜、經典為范本,使鄉(xiāng)村閱讀成為風氣和習慣,達到這個結果,實屬不易,首先這個讀書人得讓老百姓看得起,所謂看得起就是德才兼?zhèn)?,文武雙全,拿筆能詩文,拿鋤能種田的人,其次讀書給鄉(xiāng)村帶來實惠,比如從他們那里獲取治病啊,科學種田啊的什么知識,學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啊,老百姓的興趣由此而生,他們讀書識字大多要求不高,不奢望高官厚祿,能寫個來往信、代辦條就是秀才了,知書達理是最高境界,過去的農民確實因為樸實而無野心,對榮華富貴不是夢寐以求,而是擔驚受怕。我認為,這是一種悟性而不是小農意識,是大地真本書的暗示和潛移默化。
?? ? 祠堂也是因為地方有名望的人才可以建起來的,祠堂至今保持完好也很上規(guī)模的多在深山老林的村野,創(chuàng)建祠堂的這些人要么是功成名就,告老回鄉(xiāng)的權貴,要么是得罪朝廷而逃亡至此的高官,要么是厭倦仕途和社會紛擾的文人墨客,這些人到了這等地步,多大徹大悟,安定之后,則掀起“新文化運動”,這些人背景不同,等級不同,但一定都是讀書人,他們有薪火傳承的情懷,也有尋求知音的愛好,所以,建起來的祠堂除了處理家族事務外,祠堂也是學堂,也是圖書館,閱覽室,它的存在成為鄉(xiāng)村文化中心。
? ?? 鄉(xiāng)村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農民把大地為書,幾千年一直孜孜不倦在那里閱讀,書寫,描繪,在那里他們讀出艱辛也讀出快樂,讀出勞苦也讀出智慧,當他們發(fā)明的紙張,便把這些快樂、艱辛、勞苦、智慧寫到了紙上,成為書,從此,有多少人夢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最終決定權還是勤勞和智慧。
? ? ?奇怪的是很多人當年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逃離鄉(xiāng)村,多年后又迫不及待回到鄉(xiāng)村,他們多不是落魄者,反而財大氣粗,當一切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之后,才看到真正的美好在哪里,真正的快樂在哪里。正如我前面說過,鄉(xiāng)村是人類最后的樂土。
? ?? 于是有人重提鄉(xiāng)愁、鄉(xiāng)情、鄉(xiāng)韻之類,引來一片鼓噪,看來真是缺什么補什么。關注三農,實際上都是關心自己,農村是人類最后的歸宿,最后的樂土,無論物質文明多么高度發(fā)達,沒有了青山綠水,就沒有人類的幸福,天人合一,大自然最直接的體現在農村,這就是我們想到了農民,想到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如果我們僅僅從電視里,歌曲里了解農村,不是誤導,就是偏離,
? ? ?九億農民,我們每一頓飯都與他們息息相關。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如果他們精神失落,崩潰了,我們該怎么活?他們養(yǎng)活了我們,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享受,我們就該為他們精神世界添點風景。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許衛(wèi)國,江蘇泗洪人。作家、戲劇家,著名文化學者。
《紅杉樹下》一一
一部中國千萬知青必讀的文學經典,一段撼人心靈的千古絕唱!她抒發(fā)一代知青的人生情懷,展現壯美青春的失意與精彩!
《紅杉樹下》一一
以飽含哲思的筆觸,為當今青年樹立了人生奮斗的價值;以教科書般的角度,為年輕人走向成功指明了方向。
《文藝報》《博覽群書》《小說評論》《文學報》《中國作家網》《山西日報》《江蘇工人報》《南京日報》《連云港日報》《嘉裕關日報》《鎮(zhèn)江日報》等全國各級數十家媒體刊文,對《紅杉樹下》給予解讀與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