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樹賦》原文:
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聲含嶰谷,曲抱《云門》。將雛集鳳,比翼巢鴛。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熊彪顧盼,魚龍起伏。節(jié)豎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平鱗鏟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錦,片片真花。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槎枿千年。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虻痛褂谒叮蚝愁D于風煙。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鹑肟招模嗔鲾喙?jié)。橫洞口而敧臥,頓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圍冰碎,理正者千尋瓦裂。載癭銜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況復風云不感,羈旅無歸。未能采葛,還成食薇。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彌嗟變衰?!痘茨献印吩疲骸澳救~落,長年悲?!彼怪^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黃河萬里槎。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桓大司馬聞而嘆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解讀:
?
《枯樹賦》是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羈留北方,解甲告老時抒寫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并感傷自己身世的作品。全篇所抒發(fā)的亡國之痛、鄉(xiāng)關之思、羈旅之恨和人事維艱、人生多難的情懷盡在其中,可謂勁健蒼涼,憂深憤激。是一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廣泛的駢體賦辭,在國學經(jīng)典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是人生暮年的天鵝絕唱,更是作者對自己飄泊羈旅、壯志未酬的人生喟嘆。
《枯樹賦》全文駢四儷六,對仗工穩(wěn),語言清新優(yōu)美,聲律抑揚頓挫,盡管文中屢次換韻,但閱讀起來依然不失鏗鏘。全文以人喻樹,借樹喻人,用極其傳神的筆法,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了樹木由榮到枯的生命形態(tài),隱喻作者由青春年華到風燭殘年的人生感悟。使得“枯樹”這一物象成為庾信進北之后內心最為生動的寫照。
庾信出生在中原豫中地區(qū)一個書香之家,他博覽群書,早年隨父親庾肩吾出入南朝梁東宮,任湘東王常侍。后到北朝,被西魏拜為撫軍將軍、大都督等職,北周時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封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表面看仕途上可謂春風得意。
在文學方面,庾信原為南朝宮體詩的詩人。到了西魏后,隨著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生態(tài)的變遷,庾信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將南方文學精致的文字表達和豐富的表現(xiàn)技巧融入了北方,有力地推動了北方文學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他對于詩詞的形成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豐富了七古、五古詩的創(chuàng)作,對后人創(chuàng)制七律、五律格律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詩界稱其為“五律之始”??梢娾仔旁谥袊膶W史中的地位。
在《枯樹賦》一文中,愚以為,庾信給我們帶來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借古喻今,抒發(fā)內心沉痛之情。這篇《枯樹賦》是他解甲歸田,人生進入暮年的一篇抒情篇章。在文章的開頭,庾信借東晉大臣、詩人殷仲文因不被朝廷重用而降為太守,終日發(fā)牢騷之事以發(fā)端,兼切賦題,并有兩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經(jīng)歷與庾信有相似之處,所以雖是歷史人物,卻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在文中出場。其次,殷仲文面對枯樹生發(fā)的感慨,深沉且悲痛,當時已被選入《世說新語》,將此引入本文,既顯文章自然平適,又為全篇營造了悲涼憂憤的抒情氛圍,使第一節(jié)在全篇之中起到了引敘的作用。
以樹喻人,反襯離別故土的諸多無奈。在第二節(jié)中,作者寫了多種樹木的品性及其所隱喻的含義。其中有白鹿塞的古松,有青牛大梓樹等。盡管它們盤根錯節(jié),蔭翳蔽日,但到頭來仍難逃脫干枯死亡,或半死不活。本段主旨在于表達“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這一靈魂拷問。其中既有同類的反襯,也有古今的對照,而主要在于后者所指。作者以北方貞松、文梓的郁勃生機,自然引發(fā)出對桂樹、梧桐的朽株枯木的惋惜和疑問。當桂樹、梧桐從原產(chǎn)地移植到帝王之鄉(xiāng),可謂備受尊寵,在漢魏帝王的建始殿前開花,在睢陽梁孝王的東苑里結果。但它們又是不幸的,因為它離開了故土。它們雖然能隨風發(fā)出嶰谷樂器般的聲響,枝條拂動而形成《云門》似的舞姿;雖然有鳳凰攜帶幼雛聚集于樹上,有鴛鴦圍繞左右比翼雙飛。不過它們臨風懷想,難以忘記故鄉(xiāng)的鶴鳴;對月嘆息,又好像是聽到了三峽的猿啼。這幾句隱寓作者本是梁朝之臣,而今流落北朝,飄零異地,不覺年老,像枯樹一樣,已失去生意。猶如各種不材之木,使能工巧匠也望而生畏;但經(jīng)過一番雕刻砍削之后,居然能雕出諸如“重重碎錦,片片真花”之類的美麗圖案。無材之木有了用途,與此相反,便出現(xiàn)了“材大難為用”的反常現(xiàn)象。
叢桂留人,樹木年輪與人生印跡的同質命運。第三節(jié)寫了名目繁多的樹木,如松子、古度,平仲、君遷,還有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松樹為五大夫,后漢馮異有“大樹將軍”之號;文學領域更有淮南小山叢桂留人的深情、兩晉之交劉琨長松系馬的豪邁等。在洞悉了嘉樹與惡木都必然朽落的命運之后,庾信將眼光投向更遼遠廣闊之處,去書寫樹木的歷史與空間。樹木蔭蔽著人類,所以人類的歷史也留下了樹的印痕。
生離死別,無法排解的心中悲苦。第四節(jié)較為明顯地引入自身的遭遇。人間最大的悲苦莫過于生離和死別;死別則死者長已矣,生離卻是刻骨銘心的,難以愈合的傷口。這段文字是庾信筆下最驚心動魄的景象。意象詭怪可怖,寫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韻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卻又無比壓抑的感受。
生意盡矣,漸歸于平靜后的無盡哀傷。賦的最后一節(jié),敘述了作者生逢國難,出使不歸,羈旅異朝,身居陋巷,荒草掩門的境況。以至于看到草木的凋謝自然會傷心,看到草木的衰老枯死更要哀嘆不已。作者由象征回到自身,將前文的代言變?yōu)樽匝裕歉黠@的自身遭際的感嘆。這里有羈旅不歸的悲哀,有屈節(jié)仕北的慚恥。天長日久,激烈波動的內心斗爭之后漸歸于平靜,但平靜并非淡泊,而是對命運的無奈與忍受。在對個人經(jīng)歷做了簡短的概括后,作者以“既傷搖落,彌嗟變衰”八字總結了自己的此時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賦的靈魂。往昔的榮景已成云煙,余下的只有顛沛流離的孤獨與凄涼和無窮無盡的哀傷?!皹洫q如此,人何以堪”?既與賦首的“此樹婆娑,生意盡矣”相呼應,又是全篇以樹形人的點睛之筆,讀之令人輒喚“奈何”。
全篇的“文眼”,即“生意盡矣”四字?!犊輼滟x》創(chuàng)作于公元554年,人至暮年,隨時離世的陰影無時不在,而早年國破身辱,顛沛流離的生命歷程,對心靈的折磨日益加劇,所以,賦中流露出悲傷、絕望的的情緒實非偶然。放在今天,我們可以說這種情調是不理智抑或是偏執(zhí)的,甚至會規(guī)勸其調整心態(tài),面對人生。但若設身處地,就能感同身受,并進而同情、欣賞這種無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
《枯樹賦》借詠樹之名,行詠懷之實。賦中的許多詠物與抒情的描寫,與他后半生的人生經(jīng)歷緊密相關。由樹及人,將寫樹與喻己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簡單的嘆喟變成豐富具體的形象,其藝術架構有環(huán)境的烘托,也有氣氛的渲染。庾信引入了很多典故,匯彼多方,靈活自如,似出己口。使讀者的情緒隨著文字的跳動而起伏。
庾信由南入北,在與北朝文化的沖突抵牾中,在江南風氣漸去漸遠的羈旅之恨中,心中出現(xiàn)了強烈的文化失根之感,而江陵焚書更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浩劫,在庾信心中留下巨大創(chuàng)痛?!皹洫q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暮年發(fā)出的這一聲哀號,也正是其“拔根”、“傷根”之痛的自然反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陳德民,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學者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中山文學院院長、南京遠東書局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