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七月十五,上點年紀的人可能會說,又該燒紙了。至于年輕人,則會一臉茫然。
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七月十五卻是一年中除過年以外最大的節(jié)日!
溯 源
《左傳》里講:古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打仗是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更是排在第一位。
農歷七月十五,之所以被古人看重,是因為這一天總是落在夏至和秋分之間,被視為成熟與衰微、死亡與再生的交會,新舊更替的重要時刻。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墻垣,補城郭?!笔蝠⒌竟葎倓偝墒?,皇帝用新收割的糧食和時令果蔬薦供給祖先,行“嘗”新之禮,同時還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謹防水澇。
這就把收獲與即將來臨的衰微、死亡和獻祭先人——生命的給予者連結在一起,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人敬天道盡人事的現(xiàn)世精神。
中 元
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jié),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叫法。
道教系統(tǒng)里,自始就有“三元”的稱呼。三元,被認為是天、地與人的元氣。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既是宇宙萬物的運作者和操控力量,又是人身體中居住的三至尊神。
農歷七月十五,也是中元地官的勾校日?!端囄念惥邸酚涊d: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圣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shù)。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于玉京山。”
在這一天,地官要考察眾生善惡,核定男女功過,赦免亡魂罪過,地獄中的眾鬼囚得以重返人間,享香火、施食,以激起向道之心,得救度。
這一特殊時刻,神祇與惡魔、祖先與鬼魂,仙人與墮地獄者,都有機會造訪人間。此時的祭祀尤為靈驗,而獻供的結果就是受地獄及餓鬼之苦的祖先“得解脫,免于眾苦,得還人中”。
盂 蘭 盆
“盂蘭盆”的稱呼,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
其實,“盂蘭盆”并不是什么盆,而是梵文的音譯,大致意思是“解倒懸”,就是通過對寺廟僧眾的供養(yǎng),解救那些“倒懸”的祖先的鬼魂。
為什么要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辦“解倒懸”的盂蘭盆節(jié)呢?這要從佛教的一項重要制度說起。
早在佛陀降世以前,印度的修行者們就有雨季隱居修行的習俗,既是為了防止殺生,也是為了躲避暴雨引致的災害。
后來,佛陀采納了這一習俗,允許僧團在雨季的四個月當中挑選三個月隱居修持。這種做法慢慢制度化,被稱為“結夏安居”。安居期間,僧眾要限制與俗世的往來,集中坐禪修學。
安居結束,僧人們要行解夏更新之儀——自恣,懺悔、指摘自己或者他人的過錯,然后著新袈裟開始佛教新年,僧人們的法臘也由此增加一歲。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結夏安居也成為中國寺廟和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充分中國化,安居期固定為“始于四月中,終于七月中”。
安居結束,僧人們不僅與過去“一刀兩斷”,經過數(shù)月的集中修持,“法力”大增,這自然是“解倒懸”的最佳時機!
鬼節(jié)及目連救母
七月十五被稱為“鬼節(jié)”,是因為一個人——目連,也就是目犍連,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
據(jù)《盂蘭盆經》:
目連經過修行得“六通”后,欲度父母以報養(yǎng)育之恩,用道眼觀察世間,看到已故的母親處在餓鬼群中,就盛了一缽飯,送給母親吃。飯還沒到口邊,就變成火炭。
目連大聲悲號啼泣,跑回來稟告佛祖。
佛祖說,你母親罪重,不是你一個人能對付得了的,需要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才能解脫。到七月十五日,十方眾僧自恣之時,你只要備辦百味五果,放入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就能度脫厄難中的七世父母。
就這樣,中國自古的農業(yè)模式和祖先崇拜、道教的元神信仰及印度佛教的僧人神事慢慢流變成中古的盛大節(jié)日。
到了宋代,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三教合流?!稏|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中元節(jié)俗有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jié)祭拜,其中也貫穿儒家的孝道傳統(tǒng)。
到了清代,據(jù)顧鐵卿《清嘉錄》記載,中元和上元、下元三節(jié),士人和民眾都到寺廟、道觀奉香,帶燈籠返家懸掛于門上,以求解厄。
世事沉浮,曾幾何時,盛大的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已是昨日黃花!
有人或許會說,這不過是封建迷信,沒有什么可惜的!
但你可曾發(fā)現(xiàn),隨著節(jié)慶的消失,我們同時失去的還有救濟先人的孝心、普渡孤魂的悲憫之心以及報恩七世父母的慈悲喜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