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作家》同題征文
●【寫在前面】本次《百色作家》“家鄉(xiāng)水”同題詩征稿起源于平臺主持人李承駿偶然翻到自己之前在《佛山文藝》雜志發(fā)表的《家鄉(xiāng)水》一詩,重讀之下,頗有感觸,遂以之為同題詩征稿主題。雖然征稿時間短,前后只有三天時間,但仍得到了廣大文友、老師的關注和支持,至2021年11月30日晚上24:00,我們共收到了49位作者共68篇(首)同主題應征作品。主持人亦未想到竟然有這么多老師賜稿。在此,向所有支持和關注本次征稿的老師和朋友致謝!也向所有投稿的老師和朋友致敬!特別是張恩岱老師,為了給不參加投票,又同期展示在本期征文中的主持人李承駿作品《家鄉(xiāng)水》寫解讀文章,張老師連夜多次品讀該詩,并精心撰寫了品鑒文字,在此,特向張老師表示感謝。本著為平臺負責和為作者負責的態(tài)度,征文截稿之后,平臺特延遲了公布入選 作品名單的時間,以備有更充足的時間來讀稿、看稿、選稿。最終,歷經(jīng)12月1日到12月3日,三天時間的認真讀稿看稿選稿,最終,有17位作者的作品比較符合平臺本次征稿的要求,其余稿件雖寫得各有千秋,但仍與本次征稿主題以及預期有一定距離,因此,最終,我們選擇以下作品為入圍作品,再加上主持人李承駿的同題詩作共18位作者的作品一起展示。自本期文章發(fā)布之日起,10天內(nèi)即2021年12月15日24:00截止時,投票數(shù)為第一名的作者,將獲得平臺頒發(fā)的榮譽證書(較重)和獎金(很輕)。其余具本的獎勵辦法見上期文章。以下征文發(fā)布順序以來稿時間先后為序:
【詩人小傳】
陳國順,男,漢族,農(nóng)民,大專文化。1965年出生,廣西凌云縣人,是白馬詩社社長、凌云縣老年大學詩詞高級班輔導老師、凌云縣詩聯(lián)學會副會長、《同芳苑》副主編;百色市詩聯(lián)學會理事、《百色詩聯(lián)》編委;廣西詩詞學會會員、解放軍紅葉詩社社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詩詞論壇《八桂詩?!钒嬷鳎ňW(wǎng)名:云川野鶴)。詩詞習作部分發(fā)表在《中國當代散曲》《紅葉》《八桂詩詞》等省內(nèi)外各種書報詩刊。編著有詩集《草根新韻》。
家鄉(xiāng)水
●陳國順
怡然我住岸邊樓,滴翠山環(huán)泗水流。
古府千年傳故事,河堤四季撒金鉤。
心于方外情懷靜,人在畫中詩韻稠。
拂柳鳴蟬泥燕舞,云居生態(tài)信天游。
【讀稿人語】在中學時代,我也曾跟著老師和同學試寫過古體詩。但我所欣賞的古體詩,主要以不拘泥于平仄,卻又能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足矣。因此讀到陳國順老師這一首古體的《家鄉(xiāng)水》,我覺得詩人用古體這個“舊瓶”,卻裝下了自己的“新酒”。聞之,余香不絕。去過泗城古府凌云縣城的人,幾乎都會被小縣城的精致小巧和旖旎風光所吸引。泗水,更是這無限風光里最靈動的部分。因此,詩人在詩中第一句便點出了自己“住岸邊樓”的心情是“怡然”的,而這岸,正是“滴翠山環(huán)”的泗水。接下來筆峰一轉,點出這條河邊居住的人們,是有著上千年的泗城州府流傳下來的故事,這故事,自然有人,有物,有風情。第四句又轉回到敘寫現(xiàn)在的小城風物:斜陽下,小城河堤某處,幾個退休了的長者,正悠然自得地拋撒魚鉤,在陽光的映射下,金光閃閃,勾連著小城四季的流轉。第五句、第六句開始從外界轉而關照自我的內(nèi)心,表達了“人在畫中”的自得和滿足:正是因為我生活在這么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所以我賦詩的靈感啊,那是綿延不絕。末二句是第五、第六句的進一步敘寫,也是整首詩的升華:輕風拂柳,鳴蟬鬧鄉(xiāng),銜泥的燕子也紛紛找回了去年的主家……居住在這樣美好的生態(tài)小城,喜歡放歌的我,又怎能不放聲歌唱呢?(李承駿)
【詩人小傳】
鐘定光,男,一九六二年七月出生,廣西隆林縣人,大專文化,歷任小學教師、鄉(xiāng)鎮(zhèn)領導、部門負責人等職。自小喜歡文學,工作之余常寫些詩歌、散文,近年有詩歌、散文在網(wǎng)洛、市級報刊、《詩詞之友》等雜志發(fā)表三百多篇(首),部分散文獲縣、市以上征文獎,部分詩歌在參加全國有獎征文中獲一等獎、二等獎、優(yōu)秀獎等。部分詩歌收錄入《世界大百科全書》(文藝卷)、《中華詞名典》(2011卷)、《中國名勝詩聯(lián)大觀》等典籍?,F(xiàn)為隆林作家協(xié)會會員,隆林縣詩聯(lián)學會會長,百色市詩聯(lián)學會理事,廣西區(qū)詩詞學會會員;百色市書法學會會員。
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
●鐘定光
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
河也彎彎,水也彎彎。
從遠古,遠古的年代,悠悠地流著。
流著一代一代人的童年,也承載著一代一代人的夢想。
祖父勾著腰在小河邊勞作,
父親赤著腳在小河邊恭耕,
我光著腚在小河里提魚蝦,
故鄉(xiāng)的小河這樣奔流不息,時時在我夢中瑩繞。
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
水也悠悠,情也悠悠。
我脫掉那沾滿泥沙的小褂,
丟掉那細細的小魚鉤,
順著您養(yǎng)育一代代人的水流,走向斑斕的世界。
奮斗、拼搏,和著淚水,
奔波、跌倒,迎著風霜,
困乏了,夢中躺在你清悠悠的懷抱棲息,
故鄉(xiāng)的小河,時時讓我思念,時時在夢中飄蕩。
【讀稿人語】鐘定光老師這一首《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有的人可能覺得它是新詩,但我更愿意把它劃為散文詩。散文詩是文學的一支輕騎兵,有詩的激情,卻又有散文的特色。蕩開時能夠拋到很遠,收回來卻又從容自如。或許是我一直鐘情于散文詩的緣故,因此這些年來也讀了大量的散文詩。其中,我發(fā)現(xiàn),散文詩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遠比其它文體更為瀟灑飄逸。特別是在感嘆號的用法上,竊以為“不會用感嘆號的詩人,不是好的散文詩人!”鐘老師這一章散文詩,開頭就直接給這詩眼“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打上了感嘆號。開頭第一句就打感嘆號,詩人對故鄉(xiāng)小河的感情何其強烈?然后,詩人大量使用疊詞:彎彎,遠古,悠悠,一代一代,時時。這些疊詞的靈活運用,加上祖父、父親和“我”三代人的對比式耕作,把小河雖細,卻也托出了一代更比一代強的人們,在外面的世界里“奮斗、拼搏,奔波、跌倒”,但小河永遠激勵著兒女們繼續(xù)向前。(李承駿)
【詩人小傳】
珞迪,原名李乃耀,廣西百色田東縣人氏,原基層公務員,現(xiàn)已退休。偶有詩詞、小說等習作在媒體平臺發(fā)表。既然愛好,何必舍棄和強求,只管心閑時讀讀寫寫,怡人悅己,便是一種安慰。
家鄉(xiāng)水
●珞迪
家住高山深谷
所有的泉水都流往山外
父親常說
我們從來就不缺水喝
因此我們也很少編唱
關于水的歌謠
盡管如此
水也從不欠缺可愛
也還在不停地養(yǎng)活我們
滋潤著應該滋潤的萬物
家鄉(xiāng)的水啊
你回饋給我的
是日復一日的陽光
還有一年四季的風霜雨露
峰巒和溝壑的倒影
都鑲滿了水的靈魂
水就是家鄉(xiāng)
就是擁我入懷
永不老去的父母
【讀稿人語】讀到李乃耀(珞迪)老師這一首《家鄉(xiāng)水》,感覺詩人對水的感情其實很深。第一節(jié)敘寫因為家居高山深谷,從不缺水,也造成了人們對水的關注,其實很少。但水卻并不因為人們的關注少而不滋養(yǎng)我們和萬物。它不聲不響,卻日夜滋潤著人間。第二節(jié)抒情,把人生四季和風雨,都融入水的靈魂之中,把家鄉(xiāng)水,比作擁“我”入懷的父母,且永不老去。話少,對家鄉(xiāng)水的感恩之情卻多。(李承駿)
【詩人小傳】
農(nóng)光明,男,1962年生,壯族,廣西德保縣人,農(nóng)民??釔墼姼?,有極少量詩歌發(fā)表。
家鄉(xiāng)水
●農(nóng)光明
家鄉(xiāng)的水,清純又甘甜
一口一口地灌滿我的腸胃
溢出一條童話世界的河床
有活蹦亂跳的魚兒在游蕩
地圖不曾提起的小河
在靜謐的夜里自言自語
拉不上嘩啦啦的溪聲
天亮就叫來些蛋鴨歌唱
小河邊走邊照顧田園
季節(jié)悄無聲息地生長
象夕照的影子,探到旭日那頭
回眸一笑沒有春華回鄉(xiāng)
【讀稿人語】讀農(nóng)光明老師的《家鄉(xiāng)水》,我感覺心境澄明,整個周遭的聲音都消失了。想必,那是一條不大的河水,卻“一口一口地灌滿我的腸胃”,而且鋪滿童話,有活蹦亂跳的魚在游。小到什么程度?“地圖”沒有標記,但并不影響家鄉(xiāng)水的“自言自語”,天一亮就會有“蛋鴨”在下蛋,在歌唱。重要的是,小河不光是自己走,它還“邊走邊照顧田園”。詩樸實無華,卻靜中有動,富有生活情趣。(李承駿)
【詩人小傳】
潘義喜,筆名:遇海。百色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平果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八桂詩詞》等省內(nèi)外各種書報詩刊。編著有詩集《草根新韻》。
家鄉(xiāng)水
●遇海
任地底下如何洶涌澎湃
人們看到的仍是她平靜的面貌
我們一輩輩
是她虔誠的子民
少年的釣竿往她心里垂
驚慌失措的石塊掉落其中
早就枯干的雜草漂在她的面頰
這些都并不使她惱怒
夢想在此處孕育
每個飛向遠方的人都由此起步
千百年來無一不是
時光的宿命一向由她掌控
她見證每一個子民落葉歸根
【讀稿人語】第一次讀到潘義喜老師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驚艷。同樣是家鄉(xiāng)水,潘老師的家鄉(xiāng)水卻拋開一切枝蔓,也把“我”干脆扔掉,直接從第三視角來寫。第一節(jié)寫出了家鄉(xiāng)水的厲害之處,“任地底下如何洶涌澎湃”,她仍是平靜的。點出了家鄉(xiāng)水的“有容乃大”。第二節(jié)從大視角挪移到近景,詩人攝取了一些具體而微的畫面,比如垂釣的少年、碎石、枯草侵襲,她也不“惱怒”使讀者對家鄉(xiāng)水的包容萬象特質(zhì)有更深了解。末一節(jié)更為大氣,家鄉(xiāng)水放飛每一個由此孕育的夢想,也見證每一個兒女的”落葉歸根“。詩短,卻意味悠長。(李承駿)
【詩人小傳】
周金鴻,網(wǎng)名:湖光樓閣(品茶),男,壯族,籍貫右江區(qū),工作之余,愛寫作,可情長筆短,難以筆耕之精華。
家鄉(xiāng)水
●周金鴻
周末假期回家鄉(xiāng)
喝一杯凌云熱茶
清爽甘甜溫暖
感受美美的親情
透過家窗遠望
趕時正是深秋楓林紅
倒映在那條小河
清澈見底平靜如一面紅鏡
河上裊裊炊煙
如癡如夢迷戀村莊
山風輕輕地吹
如絲絲縷縷飄緲
竹排順著小河開去
一排排載滿家鄉(xiāng)人夢想
遙遠的地方留下一份思念
落葉歸根孝父母親
難忘的小河
洗禮孩童無知
游手好閑
添煩父母親揪心
我是一棵禾苗
母親用甘甜的河水
無償操勞一輩子
澆灌我成長
一口口家鄉(xiāng)水
細胞浸泡家鄉(xiāng)親情
一面面笑臉庭院滿溫馨
云游八方依然眷戀這地方
【讀稿人語】凌云茶暖,深秋楓紅。炊煙,竹排,承載的是詩人對家鄉(xiāng)和父母的思念,也因此順著家鄉(xiāng)水,回到童年,回到“少年不知深恩重,游手好閑做惡童”的歲月。在詩里,詩人把自己當作一棵禾苗,而母親,就是甘甜的家鄉(xiāng)水,澆灌著詩人成長。末節(jié)的“一口口家鄉(xiāng)水”,也跟上面講到的黃興林老師的《家鄉(xiāng)水》一樣,是人們從稻谷里釀出的家鄉(xiāng)水,喝多了,會醉。(李承駿)
【詩人小傳】
陸慧琴,筆名:倩影若真,廣西德??h人,百色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2017年開始發(fā)表詩歌、散文等,作品主要散見于 《百色早報》 《央視網(wǎng)》 《百色詩聯(lián)》 《右江日報》 《百色新聞網(wǎng)》等國省市報刊雜志。曾獲全國普安紅茶詩詞大賽優(yōu)秀獎。
鑒水遐想
●倩影若真
這里是我的家鄉(xiāng)
在馬蹄落下最美的彩筆
一張潔白的紙箋
在畫家手里墨筆飛舞
吟一句,就跌進名揚四海茴香油
德保是盛產(chǎn)八角的地方
也是詩海,值得看一看
在趙翼詩韻,如一條舞動的玉帶
潑在家鄉(xiāng)這條鑒河
這里印記瓦氏夫人的英姿
順著還年輕,在九曲橋合唱
沿著鑒河岸邊
用山歌訴說富足康樂
灑向德保人稱之為母親河
讓這座山城得以更青春活力
農(nóng)民領袖農(nóng)智高最后馬嘶
遺落在水云間
照見他骨子的柔和鋼
從鑒水的河流,撈起
輕吟一段千古天籟
【讀稿人語】陸慧琴老師一開筆就把鑒水河寫得五彩斑斕。用語也大膽而新奇,值得一贊?!耙饕痪?,就跌進名揚四海茴香油”這一句用得非常好,不過若是改為“吟一句,就跌進名揚四海的茴香里”要比實寫德保茴香油要有詩意。詩海,玉帶,趙翼,瓦氏夫人,九曲橋,儂智高,這紛繁的意象用以詮釋鑒水的不同凡響,確實不錯。末一節(jié),整節(jié)寫得蕩氣回腸,非常有氣勢,不乏豪情卻又有柔婉?!罢找娝亲拥娜岷弯摗奔右粋€字:“照見他骨子里的柔和鋼”,想必讀起來語感會更好。個人見解,僅供參考。(李承駿)
【詩人小傳】
姜代銀,男,仡佬族,筆名:銀子,愛神。貴州省務川自治縣人,文學愛好者,已出版詩歌集《愛神》,《陽光編織的公園》,《天涯三人行》(合著),《真心英雄》(合著)。貴州省作協(xié),省詩協(xié)會員。
家鄉(xiāng)水
●銀子
很小的時候
家鄉(xiāng)水 就從我
稚嫩的心中淌過
隨夢流向遠方
騎在牛背上很神氣的我
以為自已就是牛將軍
把天上地下 遠近的物類
當成會飛的兵馬
勝利來自馬背上的騷勇
詩歌亦從馬背上汨汩涌出
潮水般的詩歌一一
從家鄉(xiāng)水里 一直向前
流成革命 戰(zhàn)爭的歡慶
流成改革開放的喜悅
流成新時代家家戶戶的甜蜜
流成世界人民眼里的驚奇……
【讀稿人語】姜代銀老師的詩歌,有“李白”,也有“杜甫”。它浪漫的時候,堪比詩仙“夢游天姥”;它現(xiàn)實的時候,也能大呼“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一首《家鄉(xiāng)水》,前兩節(jié)寫“我”與家鄉(xiāng)水的舊事,第三第四節(jié)寫詩人自己從軍的經(jīng)歷,也寫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從詩人的家鄉(xiāng)遵義開始流動起來的傳奇。(李承駿)
【詩人小傳】
黃尚寧,壯族,1982年出生于廣西田陽縣,1998年開始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中國詩歌學會、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在《詩選刊》《詩歌月刊》《綠風》《詩潮》《中國詩歌》《文學界》《廣西文學》《紅豆》和美國《新大陸》等刊物發(fā)表過作品,入選《中國詩歌年選》《當代世界華人詩文精選》等選本?,F(xiàn)居南寧。
關于大信的一些故事
●黃尚寧
1.石頭村子
一個石山四面圍成的小村子
不叫石頭村,不叫石子村
也不叫石榴村,而是叫大信
山是石頭做的,路是石頭做的
就連村里僅有的幾口泉眼
也是石頭里蹦出來的
石頭纏繞的大信依山而建
據(jù)說很久以前,這兒本是平原
有一天,一個力大無窮的人
挑著山峰經(jīng)過這里,扁擔折斷了
一座座石山落在這片土地上
于是他定居下來,再也不走了
這個叫布洛陀①的人依山而居
在村里造出石路、石井、石池
造出木房子,造出田園和莊稼
他是偉大的發(fā)明家,夜以繼日地
造。累了,倒下——成仙
大信從此呼風得風,喚雨得雨
他身后的人們在這里娶妻生子
翻土種糧,慢慢忘記了石頭的存在
不知又過多少年,從什么時候起
他們開始追金逐銀,開始討厭石頭
以及一切石制品。他們埋怨布洛陀
為什么他要把石山搬到這里來呢
①壯語的譯音,壯族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
2、一個村莊的衰落
布洛陀住過的一個村落
由連綿起伏的山巒四面圍成
山上草木皆兵,山下小溪潺潺
山中間就是我們生活的家園
我在這里土生土長,土音為證
我身上土不拉幾的穿著為證
布洛陀是我們最偉大的詩人
他把智慧和山歌留在了敢壯山②
留在一個叫大信的小村莊
大信很小,卻五臟俱全
大石圍成的泉眼、修出的石池
呈方形,是布洛陀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
曾經(jīng),這里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石頭蹦出的泉眼流成了小溪
是我兒時最好的玩伴,甚至新娘
二十年前,一位老人聽信迷信
敲碎了泉眼口。小溪自此頻臨干涸
村莊一蹶不振,再也撲騰不起來了
②位于廣西田陽縣境內(nèi),據(jù)說是壯族最早的發(fā)祥地。
【讀稿人語】詩歌也可以講故事!這是黃尚寧老師的詩給我的感覺。這兩首是黃老師支持這次同題詩的作品,雖然題目無水,詩中卻滿滿是鄉(xiāng)情,是維系一村興衰的泉眼流成的溪水。這兩首著筆最多的都是石頭,布洛陀。這與大信、布洛陀的傳說有關,與作者自小生長的那個山村有關。兩首詩敘事風格一致,敘寫物象一致,寫的都是那個與布洛陀有關的叫大信的小村子,兩首詩都以冷靜、平實的語言來陳述事實,沒有發(fā)表詩人自己的觀點。但恰恰是這種“我不說,我偏不說”的寫法,讓人讀完兩首詩后不吐不快,甚至會感覺,如果我是大信這個村莊的人,我應該怎么辦?詩人不是一味地去贊美家鄉(xiāng)有多好,而是把家鄉(xiāng)的榮光與美好,跟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和過往一起羅列出來,你看著辦吧,大信人!詩人在詩里邊不動聲色,但他愛故鄉(xiāng)愛大信愛壯鄉(xiāng)的赤子深情,我感覺到了。(李承駿)
【詩人小傳】
羅世識,廣西百色人,壯族,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參戰(zhàn)退伍軍人,立功受過嘉獎。百色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在《右江日報》深圳雜志《伶仃洋》《廣西教育》等地市級以上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F(xiàn)在百色市城區(qū)內(nèi)某校校長兼書記,政協(xié)委員。
在那龍須河畔
●羅世識
在那龍須河畔
有你的山歌悠揚
亦有我的琴聲蕩漾…
在那龍須河畔
經(jīng)過歲月的積累與沉淀
進入小康時代的變遷…
在那龍須河畔
你為風弄調(diào)我為景賦詩
唱響你我青春足跡之歌
在那龍須河畔
因為有你有我的相約
水更清天更藍還有那翩翩云雀盡歡
在那龍須河畔
峰巒疊翠
滿山奔跑的羊群仿佛天邊一片片云
在那龍須河畔
綠蔭下的樓房別墅
有你的有我的有他的
在那龍須河畔
有寬闊的休閑體育廣場
人們茶余飯后在那輕歌曼舞
在那龍須河畔
向遠方延伸的柏油路
小車卡車摩托車各自川流奔跑
在那龍須河畔
萬家燈火
作登登高坡圩電站機聲隆隆
在那龍須河畔
稻浪滾滾果瓜飄香
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在那龍須河畔
矗立著祈福亭
迎候四方賓客祈禱國泰民安
在那龍須河畔
橫跨著美麗的風雨橋公路橋
那可是故事橋富裕橋幸福橋
在那龍須河畔
廠房星羅棋布
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在那龍須河畔
相識有緣
述說美麗動人的故事
在那龍須河畔
相逢山水景
銅鑼嗩吶琴簫弦亦歡…
【讀稿人語】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有時候真的是有一種叫緣分的東西在。認識羅世識老師剛開始是在“右江區(qū)作家協(xié)會群”。印象中他話不多,但每每發(fā)言,必是言之有物,沒有廢話。漸漸地在《右江潮》雜志,《右江日報》,還有黃誠專老師主編的《西部風微刊》讀到不少羅老師的作品,其中,寫龍須河篇什的特別多。我就想,這位羅老師,莫不是也跟我一樣,同飲一河水?后來得以在一些私下里可以交談的場合,聊起來才知道羅老師真的是龍須河邊的田東壯鄉(xiāng)出來的。跟我家鄉(xiāng)的龍須河是同一條大河。龍須河是德保鑒河流到了榮華鄉(xiāng)大坤村我的家鄉(xiāng)樂屯地界與田東作登鄉(xiāng)馱瓜村交界處,才開始喊作龍須河的,因此,我與羅老師,真的算是在同一條河邊長大。回到這首詩本身,雖然羅老師寫的足有15節(jié)45行之多,比我征稿時預設的限制在30行內(nèi)足足多了15行,但讀了詩作之后,我覺得這多出來的15行不多。為啥?首先,詩人用標題,也是本詩的詩眼《在那龍須河畔》串起了整首詩,因此,若有需要,再多上十行百行,有了這詩眼串著,也不會覺得多。此其一。其二,整首詩十五節(jié),節(jié)節(jié)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說。從歷史,從現(xiàn)狀,從民俗,從現(xiàn)代,從物質(zhì),從精神,有寫虛,也有寫實,一幅幅畫卷,一幕幕美圖,在詩人筆下輪播開來,有畫面,也有色彩,有嫻靜,也有動態(tài)。讓人讀來猶如身臨龍須河畔,與壯鄉(xiāng)人民載歌載舞,共慶幸福生活。(李承駿)
【詩人小傳】
黃永樂,1966年出生,86年畢業(yè)于百色民師,平時喜歡閱讀我們本地作家的文學作品。本人的一些壯文詩作發(fā)表在《廣西民族報》壯文版上。
家鄉(xiāng)有條小河
●黃永樂
學校附近有條小河
河邊有一口水井
井沿都是用多棱的大石塊磊成
井邊的大青石板上被磨得平滑油亮
我看得懂
那是長輩們留下的故事
井不深也不寬
井水一年四季
流水潺潺
上游的鴨幫
也動搖不了井水的清純
。。。。。
當夜深人靜
頑皮的男生
光著膀子
跳進水井
盡情地享受井水的清涼
第二天免不了老師的批評
可是
故事還是重復著。。。。
如今回想
水井不是正像一位溫情的母親
用她的善良和寬容
才能把她的孩子送出大山??
【讀稿人語】每個人的心里都流著一條美麗的家鄉(xiāng)水。黃永樂老師的家鄉(xiāng)水,是一條河,也是一口水井。大青石板的水井不深也不寬,但它清純,只不過,只有老師知道,每當夜清人靜的時候就會有光著膀子的男生們,跳下井中嬉戲。雖然第二天會被老師批評,但這并不影響這些勢必會成才后走出大山的孩子們周而復始??梢姡娙说募亦l(xiāng)水是多么的溫情善良而有情趣啊。正是因為有這么多母親般的家鄉(xiāng)水,多少大山的孩子才終于走出山外,走向五彩繽紛的人生長途。(李承駿)
【詩人小傳】
林榮先,男,壯族,1967年9月出生, 1987年6月參加工作,在職大學學歷。先后在教育、政府、政法等部門工作,現(xiàn)為廣西那坡縣人民法院二級主任科員、那坡縣作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百色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6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至今先后在國內(nèi)幾十家報刊、網(wǎng)站發(fā)表文學作品400多篇、首;多篇、首作品獲市、區(qū)、全國各種等級獎,被中華福苑詩詞學會、中華福苑詩典編委會等授予“中華當代優(yōu)秀詩人”榮譽稱號。電子郵箱:linxianshengda@163.com。
絕句·家鄉(xiāng)水
●林榮先
山泉轉舵東航向,
歡唱生活旭日升。
實現(xiàn)小康民族旺,
鄉(xiāng)村振興又長征。
【讀稿人語】詩有實寫與虛寫。也有純實寫和純虛寫和虛實結合的寫法。林榮先老師這一首,可以歸為虛寫類。詩以絕句來作,首句即由山泉東去鋪墊,次句開始歌頌生活之美好如旭日初升。第三句把當前實現(xiàn)小康生活,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末句則把鄉(xiāng)村振興這一當前農(nóng)村的大事提出來,寓示“家鄉(xiāng)水”又有了新的方向。整體上還是虛空了些。其實,如果想把家鄉(xiāng)水寫得更深刻一些,詩人可以考慮采用律詩的形式,然后主實寫,再加上一些虛寫,多一些具體物象的敘寫,家鄉(xiāng)水的形象可能更為豐滿。個人愚見,僅供參考。(李承駿)
【詩人小傳】
廖暉,男,中共黨員,70后,系百色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從教后從政,現(xiàn)系靖西市社科聯(lián)主席。先后在《人民日報》《廣西政法報》《右江日報》《百色文藝》《靖西文藝》等報刊發(fā)表雜文、散文、詩歌等作品。
家鄉(xiāng)的小河
●廖暉
小時候
你是我們的樂園
三五成群
呼朋引伴
那一份童真蕩漾著歡快的浪花
那一份快樂洋溢在清澈的水面
每每到了傍晚
在父母熟悉的呼喚聲中
你才有了那一份矜持的安寧
曾幾何時
你變成了我們夢里的主角
情景依舊
清晰浮現(xiàn)
那一種思念觸動著異鄉(xiāng)的游子
那一種情思融化了暖暖的淚花
模糊的月光中
似乎看到了樸實的鄉(xiāng)親們
和著流水聲抒發(fā)著幸福的心情
如今
你是維系我們鄉(xiāng)愁的紐帶
楊柳依依
夕陽暖暖
那一排排整齊的房子
那一片片旺盛的農(nóng)作物
掩映在你依然清澈的目光中
訴說著歲月的流逝
描繪著未來的前景
【讀稿人語】家鄉(xiāng)的小河,在詩人看來也是生命的河,人生的河。小時候,它是少年,是樂園,有童真,快樂,和父母各喊各家孩子乳名喚兒回家的傍晚,生活氣息濃郁。后來,家鄉(xiāng)的河是青年,也是夢鄉(xiāng)。游子的淚花和模糊的月光,是記憶里繞不過的點。而今,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家鄉(xiāng)的河,已然成為鄉(xiāng)愁的紐帶。只有在城里呆累了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起要回去看一看,那條家鄉(xiāng)的河。竊以為詩人寫出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水,也寫出了許多人心中的家鄉(xiāng)水,引起了人們的共鳴。(李承駿)
【詩人小傳】
李漢德,60后,工作于田東縣作登中心校。高級教師,百色作家協(xié)會會員。喜歡欣賞詩詞,有少量詩詞發(fā)表于區(qū)內(nèi)外報刊和網(wǎng)絡。
故鄉(xiāng)的小河
●李漢德
故鄉(xiāng)的小河
兩岸青山一座座
清風吹拂激起浪花朵朵
清清涼涼 魚翔淺底
繞著美麗的村莊緩緩流過
故鄉(xiāng)的小河
日日夜夜歡快唱著歌
傳唱著美麗動人的傳說
仙袂飄飄仙女下凡來
鉆石一顆山中丟落
夜晚像盞明燈熠熠閃爍
故鄉(xiāng)的小河
筑壩攔河高峽出平湖
修建電站三四座
街頭巷尾村前村后
東風夜放花千樹
燈火通明 熠熠閃爍
故鄉(xiāng)的小河
青山給你跳動的脈搏
陽光給你青春的光澤
兩岸瓜果蔬菜多又多
你奔流不息唱著歡樂的歌
歌唱幸福新生活
【讀稿人語】第一次讀李漢德老師的詩,也是第一次讀到離我老家德??h榮華鄉(xiāng)最近的田東縣作登鄉(xiāng)的詩人的詩。這一首《家鄉(xiāng)水》給我的感覺,就是可以譜上曲,作為一首歌唱家鄉(xiāng)的歌。全詩押韻自然,靈動飄逸,思路清晰,字里行間,流淌的是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自豪感。用語通俗易懂,善于描摹各類足以表現(xiàn)家鄉(xiāng)之美的場景,可以說李老師在這里既是詩人,也是畫家。只不過,他用的是文字來畫。有此“家鄉(xiāng)水”,哪個兒女能不因此自豪呢?(李承駿)
【詩人小傳】
梁志雄,男,1964年6月生,系靖西市南坡鄉(xiāng)人,高中學歷,中共黨員,長期務農(nóng),業(yè)余愛好廣泛,經(jīng)過艱苦努力,于2016年4月,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全國“書香之家”稱號,2020年度被百色市宣傳部、百色市科協(xié)技術協(xié)會評為百色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文學是我終身嗜好,現(xiàn)在探索創(chuàng)作中,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家鄉(xiāng)水
●梁志雄
家鄉(xiāng)水
清又清
甜又甜
一年四季流不停
她
周而復始
養(yǎng)育了
一代又一代的
賢才兒女
家鄉(xiāng)水
波連波
碧浪涌
澄澈見底任魚游
她
時時刻刻吸引著
四面八方
無數(shù)的來客
留連忘返
家鄉(xiāng)水
向東流
曲曲折折奔大海
她
灌溉田地
發(fā)電發(fā)光
利國利民
舍己為人不回頭
永遠不回頭
【讀稿人語】梁志雄老師2016年獲廣電總局頒發(fā)的“書香之家”榮譽,可見老師讀書量不知有多少。讀到這首《家鄉(xiāng)水》,我深為梁老師這種既有現(xiàn)代自由詩的形與神,又兼具古體詩的對仗工整、巧妙押韻的寫法嘆服。全詩僅三節(jié),卻把家鄉(xiāng)水的“育一方兒女,引天下游客”以及灌溉田畝、發(fā)電為國為民的魅力與奉獻都寫出來了。詩人的這種句短、形美、點到即止,是“詩美”和“詩言志”的美好結合。靖西與德保都是酒鄉(xiāng),此處,當與梁老師浮一大白。(李承駿)
【詩人小傳】
周青藝,廣西百色市人。喜愛詩文閱讀并小有創(chuàng)作,作品散見各類報刊及網(wǎng)絡微刊,有作品在詩文賽上獲獎。已出版詩集《心之沉浮》。
磺桑江
●周青藝
磺桑江的波光收割月光
一張網(wǎng)從父輩交到手上
是工具,也是鑰匙
它的修行是掘出柴米油鹽
江中,蓑衣佇立一根風骨
岸上,胡楊挺立一桿脊梁
以猛獸的姿勢出擊
一江春水,竟成為漁者的死穴
一彎江水,曲折蜿蜒
豢養(yǎng)了多少人的夢想
一隊漁舟,順流逆流
承載了多少人的希翼
江水悠悠
敘述傳說與思念
櫓聲長吟
何時迎回久離而歸的游子
【讀稿人語】如果不是周青藝老師的這首詩,我還不知道百色大地上,原來還有這么一條河流叫磺桑江。它自凌云縣沙里鄉(xiāng)來,到右江區(qū)四塘鎮(zhèn)六合村流出市境,進入河池地區(qū)?;氐皆姳旧?,第一節(jié)詩人用擬人化手法,把父輩傳承的“網(wǎng)”接將下來,為的是“掘出柴米油鹽”,講述了磺桑江岸邊人們自古以來賴以謀生的一江春水,其實竟也是“漁者的死穴”。全詩用詞精煉,每一個詞幾乎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意涵,如“工具”“鑰匙”“蓑衣”“風骨”“胡楊”“猛獸”……凡此種種,終歸抵不過一隊漁舟所穿透的希冀。我想,身為來自磺桑江濱的游子,詩人亦自家鄉(xiāng)水中感嘆自我的浮沉如其詩集《心之沉浮》,何時,何時呵,何日是歸期?此詩勝在意境的研磨和用語的精專,再加上詩人于磺桑江邊儲存的那一罐罐記憶,使這首詩既是詩,也是小說,更是一曲余音繞梁的俚曲。(李承駿)
【詩人小傳】
李承駿,曾用名李福登。廣西百色市德??h人,壯族。喜愛剪紙、插畫、設計。偶有詩歌、散文、小說、評論、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文字類作品在《人民日報》《青年文學》《詩潮》《戰(zhàn)士文藝》等刊物發(fā)表或獲獎。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曾挾夢游歷過玉林、南寧、東莞、中山、廣州、河源、江門、石家莊、晉州、德州、北京、武漢、深圳、江門、珠海、開平、佛山等南北各地大小都市,無奈,心底下還是最喜歡小百色,故每年蟄伏最多的地,還是右江之濱的這座小城。出門不堵車,上班不打卡。理發(fā)10元,韭菜2元一把!多買還更優(yōu)惠!不多說了,就問你一句:生活在百色,你福,還是不服?!
家鄉(xiāng)水
●李承駿
甜的是未來
回想在廿歲之前的河邊
不能推測層巒疊嶂的面目
為了誰
把舊歲的濤聲一一俯撿
我回來了
你今夜的流淌為何沒有漣漪
——那種刻不容緩的思念
就這樣失而復得?
在遠遠的水濱
也有這樣的寧靜咀嚼我
也有這樣的虛妄編排我
可為何不見?
那星星點點的似曾相識
我有一些累了
那個渴酒的是誰?
兀自在遠遠的唐朝宋晚觥酌交錯
說:仍憐故鄉(xiāng)水
這醉壞游子的胡言一派!
便足以造化我
這羞羞答答風雨為車的一生
【讀稿人語】當讀到《家鄉(xiāng)水》這個標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增廣賢文》“美不美,鄉(xiāng)中水”給人帶來的甜美;繼而又想起元代馬致遠“小橋流水,古道西風”一詞給遠在天涯游子帶來的愁狀。就是這樣的一種復雜的心情,讓我反復將李承駿先生的詩讀著。
李承駿的《家鄉(xiāng)水》全詩分為四節(jié):
第一節(jié)五句,“甜的是未來”,這起句,一個“甜”字,點明了年輕時,為追求美好的生活,一顆狂野的心,不惜背井離鄉(xiāng)。有句話說:狗不嫌主窮,兒不厭母丑。然而,或因“甜”字的作怪?或因“雄心”的作祟?在那初生之犢的年歲,誰人不曾懷有一顆勃勃的雄心?所以,便有了:“回想在廿歲之前的河邊/不能推測層巒疊嶂的面目/為了誰/把舊歲的濤聲一一俯撿”。而詩人在廿歲之前的河邊,其看到的是“不能推測層巒疊嶂的面目”?!皩訋n疊嶂的面目”隱喻著:是生活的艱辛?或是道途的坎坷?或是未來的虛無縹緲?“不能推測”,那是對未來的一個未知數(shù),沒有誰能夠預測得到,更沒有誰有先知先覺的本事,可是,沒有誰愿意放棄?!盀榱苏l”——這“誰”字,是指父母?還是指自己?或是自己曾有的“野心”——有所建樹,撈個一官半職,衣錦還鄉(xiāng),來個光宗耀祖?把“舊歲的濤聲”——一個狂野的年輕人的心一一俯撿。“俯撿”二字,是那么的虔誠,那么的認真,那么的小心翼翼;可又是那么堅如石,韌如筋。
第二節(jié)四句,“我回來了/你今夜的流淌為何沒有漣漪/——那種刻不容緩的思念/就這樣失而復得?”。那浪跡天涯,打拼天下的游子,帶著滄桑歲月回歸;詩人,那個長年在外打工謀生的兒子,突然回到父母、親人身邊,卻激不起“流淌著的江河”一丁點的漣漪。親人對長年在外鄉(xiāng)打拼的兒子,盡管也曾經(jīng)日思夜想,長夜難眠,可是,對兒子的回來,對那突然的“失而復得”,并沒有任何的激動,并沒有感到絲毫的意外。因為,兒子是由家鄉(xiāng)水喂養(yǎng)大的;家鄉(xiāng)是兒子的根,思鄉(xiāng),戀家,那是兒子的“本能”,為何要那么的激動的呢?
第三節(jié)也是五句,“在遠遠的水濱/也有這樣的寧靜咀嚼我/也有這樣的虛妄編排我/可為何不見?/那星星點點的似曾相識”。這節(jié)書寫曾經(jīng)遠在他鄉(xiāng)打拼的我,那里也有河流,也有水岸,也是那樣的不泛漣漪,也同樣是那樣的寧靜,可是,它對詩人,對在他鄉(xiāng)打拼的游子,卻“不曾見到那星星點點的似曾相識”——盡管它也寧靜,卻總是無時不在“咀嚼我”;盡管它虛妄,可總是無時不在“編排我”;從未感受到它有家鄉(xiāng)水那樣的甜美,那樣的可愛,那樣的讓詩人感到“可靠”!詩人內(nèi)心總存有思念“家鄉(xiāng)水”的那片心,詩人的心中無時無刻泛起濃濃的鄉(xiāng)愁。
第四節(jié)七句,寫詩人在外打拼,一個天涯淪落人,心中升起錯綜復雜的情感——當孤獨了,身心勞累不堪的時候,借酒消愁,在交杯換觥之中,想起自己在外打拼的時日,想起自己像車輪一般不停旋轉的一生,頓生愧對“家鄉(xiāng)水”之心。一個“憐”字,抒發(fā)出詩人,乃至無在離家在外浪跡的游子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我讀著這首詩,感到這首詩寫得好,是因為,它對我的口味:一是有明喻,有隱喻,且不論是明喻或隱喻,都能讓人讀得懂,不至以叫人不知所措;二是有很多金句:如:“不能推測層巒疊嶂的面目”、“把舊歲的濤聲一一俯撿”;“寧靜咀嚼我”、“虛妄編排我”;“那星星點點的似曾相識”、“這羞羞答答風雨為車的一生”。
這是我讀這詩,對詩意所作的理解。是否正確,聊作拋磚引玉。(張恩岱)
【詩人小傳】
黃興林,男,70后大叔,廣西德??h人,自由職業(yè),酷愛詩歌,小說,作品散見《右江日報》,《三月三》《云山鑒水》,德?!对粕皆娚纭飞鐔T。
家鄉(xiāng)水
●黃興林
家鄉(xiāng)水靜靜的流淌
白天流著太陽
晚上流著星星流著月亮
青春就這樣流走了
流不走的是記憶
還有母親浣衣的背影
有天我嘗到父親從稻谷釀出的家鄉(xiāng)水
我領略了父親的偉岸
還有他三碗的熱情
在他喋喋的好客里
我看到他與別人的距離
每當在外面漂泊
杯子里裝滿了鄉(xiāng)愁
一泓家鄉(xiāng)水便從眼角流過
思念
讓游子醉回了故鄉(xiāng)
【讀稿人語】“黃興林”這個名字其實N年前就在《右江日報》副刊上屢屢讀到。那老辣的文筆,總是讓我在內(nèi)心里不自覺地把黃老師歸劃到百色學院張國榮教授那樣著作等身的長者類圈子。卻不曾這一次因為《家鄉(xiāng)水》同題詩,我才知曉黃老師原來竟是我的同鄉(xiāng),德保人,并且年齡不大,可以喊哥。而我中學時的文學社死黨農(nóng)建支的一句話更令我好奇,那是他某個周六晚上在某個酒局上喝到半醺時,猛然攛掇同在酒桌上的黃老師參加這次同題詩,并且在撥通我微信語音時丟出這么一句:“黃興林老師寫詩可比你厲害多了!”就這句,我一下來了興趣,便在黃老師加了我微信后一個勁地催他交稿。等讀到這首《家鄉(xiāng)水》,我確實也讀到了不同的意味。也許,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詩人寫家鄉(xiāng)水,莫不是以家門口那條碧綠如玉帶的河流為主要敘寫對象。但黃老師這首《家鄉(xiāng)水》,我讀到的是這是一條隱寓的“家鄉(xiāng)水”:德保人自古以來辦事以酒為媒,“一切盡在壺中”是老輩人經(jīng)常脫口而出的話,不是杯,也不是碗,是壺。因此,詩人自幼浸淫于濃郁的德保酒文化之中,自然對“家鄉(xiāng)水”深有別解。這首詩,詩人先以實寫河流起筆,傾訴對流逝的青春和辛勞的母親的懷念。次節(jié)則由自然界中流淌著的“家鄉(xiāng)水”,轉來敘寫父親用稻谷釀出的“家鄉(xiāng)水”,實際上是寫出了父親高大偉岸的形象,寫出了父親熱情好客、仗義疏財?shù)拇蠓脚c豪邁。末一節(jié)把家鄉(xiāng)水從“現(xiàn)實中的河流”到“稻谷中的家鄉(xiāng)水”轉而升華到因這二者而引發(fā)的鄉(xiāng)愁,眼角的“家鄉(xiāng)水”,傾訴離鄉(xiāng)驕子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李承駿)
換個角度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