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原則一&二 原則三 原則四 原則五
原則六:我們要講什么樣的故事?
在閱讀大量賣方研究報告的時候,我經常有兩種挫折感。
一種是“不知所云”。文章首頁介紹公司做什么產品,這種產品是做什么用,用幾十行來教我學習專業(yè)的醫(yī)藥、化工、電子、新能源詞匯。然后在最后一段,突然給出未來三年利潤預測,強行指導“合理”估值,大喊一聲“買入”。愚笨的我,艱難地拼湊令人目眩的諸如“新型磷酸鹽系材料和補鋰劑”、“金剛線切割LED用藍寶石襯底”,與突兀眼前的100倍市盈率的關系。
另一種是“千篇一律”。文章首頁羅列詳細的財務數(shù)據(jù),公司當年收入多少,上年收入多少,同比增長多少,當季收入多少,環(huán)比增長多少,同比增長多少,扣非是多少,不扣非是多少,毛利率多少,毛利率環(huán)比變化多少,同比變化多少,應收是多少,合同負債是多少,分別同比環(huán)比變動了多少。為了顯示嚴謹,所有百分比都保留小數(shù)點后兩位。甚至營業(yè)收入也寫到萬元后小數(shù)點后兩位,讓讀者了解公司每一百塊錢的變化。和“不知所云”一樣,首頁的最后一段也是突然塞給我未來利潤預測,和天上飛來的估值定價。不論什么樣的公司,都能套在這個殼里,尤其年報季報業(yè)績披露期間。我讀下來,失敗感滿滿,每句話都懂了,放在一起反而不懂了。
研究報告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寫?需要寫什么?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研究報告不是參考文獻。有關產業(yè)內技術參數(shù)、發(fā)展路線,如果對理解判斷公司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可以簡單介紹,引用行業(yè)內權威評述即可。不需要像大學老師那樣授課解惑,機構投資者已經被每天幾萬條信息和八卦搞得暈頭轉向,不想“信息過載”。萬一有一些人潛心埋頭讀書,可能是收獲了知識,卻失去了賺錢機會。這樣的段子,實在太多,就不列舉了。
研究報告不是財務報告。公司披露業(yè)績,明明白白地寫在公告里,不需要累贅重復一遍,選擇重點,選擇服務結論的關鍵指標,做個說明就好。從收入寫到毛利,從財務費用寫到應收賬款,那是湊字數(shù),研究機構不是按照字數(shù)篇幅來支付工資獎金的。
研究報告是跟投資者講個故事,讓投資者心動,產生買賣的沖動。有時候,投資者聽到故事后,需要上下游確認,兼聽則明,甚至調研追蹤,再下單投資。也有時候,故事如此之好,投資者一聽,就能立即行動,股價立竿見影。
既然是講故事,就該有套路。古代各個民族有無數(shù)的英雄傳說,可是在坎貝爾看來,就一個套路,寫在《千面英雄》里?,F(xiàn)代好萊塢電影紛紛繁繁,探究內核,可能也就幾個故事原型而已。股票市場成千上萬只股票漲漲跌跌,可能也就幾個模板思路而已。本人不才,試著分析總結,與諸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