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七八十年代禹縣鈞瓷二廠作品——膽瓶
第一關:制料
鈞瓷在一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作工藝,鈞瓷人把這個工藝形象地概括為“生在選土,長在成型,死活則看燒成燒不成”三大步驟。鈞瓷的主要原料泥料和釉料,水、煤、柴,均來自禹縣境內的神垕鎮(zhèn)。鎮(zhèn)內山嶺起伏,群山環(huán)抱,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鳳陽山,南有大劉山,北有云蓋山。鎮(zhèn)內主要河流有小清河和騶虞河(又名肖河)。山中蘊藏著大量的瓷土、釉料、木柴和煤炭,燒造條件得天獨厚。清道光《禹州志》曰:“州西六十里,亂石山中有鎮(zhèn)曰神垕,有土焉,可陶可瓷。”
鈞瓷生產第一步是制料。傳統的制料工藝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采土
就是把各種泥料釉料的原料,從山上采回來。泥料主要有高嶺土、黏土(包括堿石、富山土、峴口紅土、鐵足土等廿種以上)。除兩種土以外,還有石英巖、結晶花崗巖、滑石、白云石、石灰石等。釉料主要有當地產的黃長石、鈞藥、碗藥、方解石、紅長石、鎂礦、草木灰等。
二是自然風化
就是把泥料釉料的原料經過挑選去雜之后,自然堆放或攤放在露天料場,接受日曬、風刮、雨淋、上凍、開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然風化的時間越長越好。
三是人工處理加工成泥料
先是用不同方法,如人工敲打、石碾、牛拉耙,把幾種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充分攪拌加工成粉末狀。加水成漿,再經過沉淀去水,練泥,殺泥。一廠新工藝攻關領導小組決定先從原料的定性分析和定量配方入手,把各種原材料先拿到鄭州和北京的一些科研部門進行化驗,并對周圍山上和其他地區(qū)的高嶺土、黏土的成分和性能進行了對比,發(fā)現禹州境內的高嶺土與眾不同,是含有青色魚子狀顆粒白色塑型黏土,屬二次黏土,這種土可塑性好,干燥純度高,二氧化硅的含量在40%左右,氧化鋁含量為44%左右。
除高嶺土以外的高山土、鐵足土、豆腐石等近30種黏土類礦土,在禹州境內均有分布,其他省份地區(qū)都只有一兩種。釉料中的長石、鈞藥、碗藥、石英、方解石則更集中分布在禹州的方山、碗藥山、角子山、浪花山一帶,其他地區(qū)很少。經過定性分析,更加堅定了鈞瓷人的信心。
原材料的不可多得、不可替代,奠定了鈞瓷在瓷界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選土和制料是鈞瓷生產中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攻關領導小組采納專家的意見,建立了中心化驗室,成立了選礦隊,購置了各種粉碎機械設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制料工段,制定了詳細而完備的選礦、風化處理、水處理、原料粉碎等四個階段的工藝流程和崗位操作細則。將坯料根據不同的要求采用相應的粉碎設備和工藝進行粉碎,確保滿足造型工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