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 鎏金銅「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坐像 成交價:HKD 27,540,000
《大明永樂年施》款
出版: Art of Asia、1994年9/10月號、Sheila C. Bills著、“Bronze Suclptures of the Early Ming(1403-1450):Tibet in China'China in Tibet”,封面及頁80、圖版12、13
這件姿態(tài)優(yōu)雅的觀世音菩薩,可能是所有永樂佛像之中最俱感官與情感的造型。只以溫柔的手背撐著微傾頭側(cè),刻畫出菩薩利益眾生的自然本質(zhì),這是充滿著永恒慈悲的形象。雅致的眼睛與嘴唇表現(xiàn)出悲憫的神情,此處鮮活精致的細(xì)部彩繪豐富了向下凝視的寧靜神情。優(yōu)雅擺動的身軀配戴著寶飾,顯現(xiàn)出皇室尊貴的身形與相狀。
基本上,中國地區(qū)觀音崇拜與菩薩形式的發(fā)展是和西藏喇叭的傳統(tǒng)不盡相同。此件觀世音菩薩雕像的身份是透由寶冠上的阿彌陀佛小化佛辨識而出的,此乃「漢藏風(fēng)格」(Tibeto-Chinese Style)于造像特征上可以清楚辨識的特征,與中國典型的風(fēng)格形式顯著的對比。然而此件雕像的造像形式并未出現(xiàn)在西藏佛教諸菩薩的系統(tǒng)之內(nèi),明顯可知在文化豐富交流的這段時期,明代宮廷所制作的佛像和其造像形式的選取方向全然不同于西藏的傳統(tǒng)模式。
此件「如意輪觀世音菩薩」選用了中古世紀(jì)東印度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兩臂造型,主尊采大王游戲坐姿(rajalilasana),以手背輕托微傾斜的的頭部,而手肘安置于立起的膝蓋上(請參考Ray,Khandalavala,Gorakshkar合著,Eastern indian Bronzes,新德里,1986年,編號39)。在中國類似這樣形式的造像有見于唐朝/五代時期的一個石碑上,目前存放于羅浮宮(請參考Osvald Siren著,Chinese Sculpture,倫敦,1925年,圖版568)。還有一件元代鎏金銅像可作為比對,之前是柏林Edgar Worch先生的收藏品(請參考Osvald Siren著、Histoiredes arts anciens de la China:La sculpture de l'epoque Han a l’epoque Ming Vol.3,巴黎,1930年,圖120C)
難以這種形式的觀音崇拜在中國并未能像水月觀音那樣地廣泛流行,不過從現(xiàn)存的雕像與繪畫實跡所見,至少在中國還可以找到線索與證據(jù)。例如一件唐朝時期的鎏金銅偈,是六臂形式的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同樣是采大王游戲坐姿,以手背輕托頭部,而手肘安靠于膝蓋上,目前存放于東京的大和文華館(請參考松原三郎著),《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冊3,東京,1995年,圖版752a及b)。六臂形式的如意輪觀世音菩薩,日語音譯為Nyoirin Kannon,因受中國唐代的信仰崇拜影響,只在日本廣為認(rèn)知、并持續(xù)被仰拜至今。相反、在中國則未能持續(xù)、以致日后漸顯生疏。
藝術(shù)品經(jīng)紀(jì)人:18575567397
很明顯地在中國「如意輪」形式的觀世音菩薩缺少延續(xù)的信仰崇拜,然而它卻突然再次出現(xiàn)于明初永樂宮廷。目前已知共有四件現(xiàn)存的雕塑寶跡,其中兩件相同的鎏金銅像在拉薩,還有一件是私人的收藏品(請參考Ulrich von Schroeder,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香港,2001年,冊11,圖版353A至C)。永樂時期這種特殊造像靈感的源頭會否是來自中國早期佛教的傳統(tǒng)?對、確實有其前例可尋:以Speelman私人收藏的一件永樂鎏金銅彌勒菩薩立像來看,極富中國傳統(tǒng)的衣袍及其細(xì)膩衣摺紋理,和手印姿態(tài)、寶與三、四世紀(jì)印度與中亞地區(qū)的原型佛像雕塑風(fēng)格同出一源(請參考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7日,佛華普照-Speelman早明鎏金銅佛私人收藏專場,編號803)。同樣是令人贊嘆的一件永樂鎏金蓮花曼荼羅,那是根據(jù)十一與十二世界東印度地區(qū)的造像形式而制作,顯然當(dāng)時永樂宮廷的造像設(shè)計繪畫藝匠必然熟知這些印度典范。無論源自印度、中國或日本,兩臂或六臂形式,此類造像不變的共同特征是立起的膝蓋撐住手肘,同時手背支撐著頭部。這與印度和明代以前之菩薩「思維相」那種安逸坐姿的另一手是安放于蓮花臺座之上,而此件永樂作品的手則是放在大腿上。在雕像的中指與無名指之間明顯有個很小的空隙,應(yīng)該可以放置一個持物,極可能是「如意寶」(Chintamani jewel)、蓋因唐代或日本的六臂如意輪觀世音,安放在大腿處的右手也握有類似寶飾。
此件造像非常優(yōu)美,它就如同任何一件永樂時期的最佳典范,例如肩部飄帶的細(xì)部處理,其披巾與雕像的背部保持距離而飄浮在其上,如此細(xì)膩與精妙的手法顯然是出自于大師的巧手,而精致的姿態(tài)造型與婉柔雅麗的身形線條可以說明這菩薩坐像是永樂時期的精美至極的造像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