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上都懷古[1]
文/謝巴特爾
/С.Баатар
/2018.9.26
/第11次考察藍旗諸遺跡
Сэр сэр салхитай
бор бор бороотой
千古男兒
豪情誰比
蒙哥宏志[2]
釣魚城眾[3]
去來獨踏
耿耿英年氣
開平悖論[4]
英雄一怒
都為狼煙國事
遙岑處
胡塵故里
幾度念馳神寄
兄弟睨墻[5 ]
宏圖不展
換得拍欄長涕
和林樓頭[6]
閃電府里[7]
拔劍彈鋒利
雄材武略
世祖絕計[8]
卻付悲聲愁字
可憐了
南江終老
不宜世勢
元上都遺址懷古
/外一首
花開花落一年年
誰記蓮川烽火天
碧草叢中尋古跡
白云腳下覓殘垣
猶聞大汗催征號
不見蒙元盛世顏
鐵馬金戈多少事
引得墨客賦詩篇
(注:
1,元上都,漢史稱開平,遺址在內(nèi)蒙古正藍旗、多倫縣西北閃電河[善丹河]畔。
蒙古人稱'金蓮川草原,善丹河朱斯楞’,取諧音'善丹’、'商都’或'閃電’為【上都】名之,其實蒙古語名字是一個。
忽必烈于1256年三月,命劉秉忠建王府于此,稱“開平府”。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偽大汗位。
此舉開了大蒙古國歷史上第一次汗位相爭先河,打亂了'幼子守灶’的祖制,造成四大汗國內(nèi)部不睦,嚴重削弱了蒙古各汗國'內(nèi)部團結(jié)、一致對外’的祖訓,為元末蒙古人四分五裂互相攻伐埋下了伏筆。
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詔升格開平府為上都。
1267年,忽必烈定都燕京(1271年改稱大都),改上都為陪都,作避暑行宮,夏天在這里處理政務。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元上都開平被紅巾軍關先生、破頭潘部攻陷,官闕被焚而成廢墟。
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元大都被明軍徐達部攻陷,元帝妥歡帖木兒北逃,監(jiān)國淮王貼木兒不花被俘殺。
至正二十九年,明將常遇春、李文忠攻陷上都,元帝妥歡帖木兒再逃,明軍追擊百里,俘虜宗王慶生等萬余人,二日后常遇春暴斃,蒙古人拍手稱作孽之應。
2、3,蒙哥,蒙哥汗,大蒙古國第三代大汗,崩于攻宋戰(zhàn)場的釣魚城前線。
4、5、6、7、8,和林,開平,阿里不哥、忽必烈兄弟倆同時各即汗位,開始了蒙古人數(shù)年可恥的汗位之爭……
大蒙古國第四代大汗汗位之爭,開了破壞祖制的壞頭,極大的分化了四大汗國的內(nèi)部團結(jié),至使元末蒙古人形成各自為戰(zhàn),互不相顧,見死不救的悲催局面。
后來中亞崛起的鐵木爾汗,雖然反思了蒙古人的歷史教訓,發(fā)毒誓替全體蒙古人報一箭之仇,終出師未捷身先死,蒙古人更加分崩離析了。)
作者簡介:
謝巴特爾,蒙古族,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人,蒙古國立某大學兼職教授,現(xiàn)任四子王旗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聲明:平臺文章為原創(chuàng)作品。允許轉(zhuǎn)載和責編,授權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平臺編輯并注明來源:“黃土地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