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釣鯽魚應(yīng)對魚口輕,雖說大家張口閉口都在說使用小鉤細線,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很難做出標準的配置。釣魚過程中你的子線細到了什么程度?線組是如何搭配的?
小鉤細線的耗損是非常嚴重的,子線越細越是如此。打卷,纏繞,斷線都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使用小鉤細線首先考慮自己能否駕馭得了,能否接受耗損帶來的經(jīng)濟和時間問題,不盲從。鉤號和線號,包括子線長短是一個根據(jù)魚情,水情,環(huán)境和自身使用情況相匹配的東西。比如你使用0.6-0.8的主線,用0.3,0.4的子線去釣,出口很好;而我選擇用1.5的主線,0.8的子線甚至更粗一些,子線比你的主線都粗,就真的不合理嗎?可我的出口也很好。因此實際的應(yīng)用層面不能忽視,合情才算是合理。
例:前段時間釣友帶我去了一個資源比較好的水域,多則是半斤七八兩的大鯽魚,但水比較深起步就是5,6米,而且有走水的情況,這都會對浮漂信號造成一定的損耗。起初我按著經(jīng)常釣淺釣近的線組0.4的4號袖,7米2的魚竿使用小跑鉛釣法,一方面為了方便拋投,再者是為了應(yīng)對走水。結(jié)果釣了一條跑了一條,其它釣友也出現(xiàn)了頻繁跑魚的情況,這明顯就是水深魚大鉤小了,而且受水流影響,抬竿時不時地會搭上來被上游沖刷下來的大團水草,對細子線的使用造成了很大影響。果斷更換線組,跳過了0.6,0.8子線的使用直接上了2拉1,6號袖用大跑鉛開始釣。更換后可以說浮漂有動作就能把魚成功入護,在漂相上并不差,魚獲與釣友相比沒見少,甚至比很多用小鉤細線的強了一大截。
前一天釣得不錯,但是6點多到的釣點,生生耗出的魚情,一上午就8-9點之間又一波短暫的魚情,過了就要等到午后的一波小高峰了,有魚沒魚先耗上大半天身體真有點吃不消,何況現(xiàn)在天冷天亮得晚,為了占釣位來得早,有個釣友在翻土坡的時候滑倒了,摔了幾個跟頭把自己弄了個鼻青臉腫半天沒緩過勁來。早來除了占釣位其實意義并不大,但人是真受罪,冷得都是支好竿在釣位旁溜達跺腳,有的半小時不到就被凍回了家。
第二天我臨近中午踩著魚口來的,原本就少的釣位都坐滿了人,學摸了幾圈后找了個偏僻的峭壁下且水中有倒樹的地方。為了避開水中的倒樹及近岸處眾多的障礙,只能用9米的魚竿去釣遠,用到了1.5的子線7號伊豆,環(huán)境影響沒法甩大鞭,我就直接重鉛小漂的采用簡單省力的打窩勺拋投方式。雖然也掛了幾次,但子線安然無恙,要是小鉤細線恐怕不是斷鉤就是切線了,省去了不少麻煩。一寸長一寸強,有了前一天的經(jīng)驗和在倒樹,障礙和窗口期的加持下,大鉤粗線依然釣出了小連竿的節(jié)奏,比前一天釣得還好。
冬季魚竿用軟一些護線,有37調(diào)用37調(diào),上魚的手感會更好一些,釣到一條魚就過一回癮。在能看得清拋得出去的情況下,可以浮漂線組盡可能地用小,這樣可以追求效率,盡可能地數(shù)量多,前提是釣得近釣得淺一些,魚竿5.4米以內(nèi),3米以內(nèi)的水深,自己在各方面能把控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tài)。
很多人過分地強調(diào)小鉤細線的使用而脫離了實際,竿子硬,竿長,水深,浮漂吃鉛量,復雜的環(huán)境,目標魚的大小,有風走水這些都是問題,勢必浮漂吃鉛量要大一些,線細不一定鉤用小。盲目地使用小鉤細線自認為靈敏出口好,但其中會有很多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八字環(huán)都到底了,細子線比粗一兩個線號的又強了多少呢?釣到魚更多地在于細線的功勞,還是釣位和窩子的功勞呢?就比如很多人愛問“0.6的子線和0.8的子線魚口差別大嗎?”子線越細出口越好這是毫無爭議的,關(guān)鍵看你怎么調(diào)怎么釣,調(diào)不出效果差別就不是很明顯。有些釣友只把子線用細,在主線上卻不在意,這樣同樣會影響出口信號的傳遞,而且切線的風險還會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