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區(qū)地處西安南郊,上大學的時候就聽人說,碑林區(qū)四個人中就有一個大學生。也難怪,這里幾乎集中了西安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學。大學旁邊,最多的一個是美食,另一個就是書店。
小學時代,那時的書店都是柜臺式的,看上哪本讓店員阿姨給你取。我買的是大彩頁的安徒生童話和民間故事,我記得爸爸非常反感這類書,嗤之以鼻地對老媽說不要讓孩子看這種王子公主的書了。爸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新華書店,讓我挑,我買了鄭淵潔的《舒克和貝塔歷險記》《皮皮魯和魯西西》,他說可以。中學時代,每次陳老師給我們介紹完一個作家作品,一放學我們就直奔西北大學門口的一排書店,尋書買書。我對書有異乎尋常的潔癖,有時挑好的書,品相不好,落滿了灰。書店的店員就會用砂紙給我慢慢地打磨,把落在書頂?shù)幕页?。大部分店員可能本來就是西北大學勤工儉學的學生,有這樣一位文質(zhì)彬彬、溫和儒雅的大哥哥在你面前認真地為你打磨、修飾書,這本身也是一種享受啊,哈哈哈。有一次聽見好幾個人急匆匆地跑來問卡夫卡的書到了沒,我并不知道卡夫卡是誰,但覺得那是一種時尚,關(guān)于書的時尚,我也想走在時尚的前沿。我也買了一套,到現(xiàn)在沒看,也不懂,老爸說我是藏書家——買的比看的多。最難忘的一次是,初三寒假補課,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我和迪到西北大學那條街一家我們總?cè)サ臅?,老板娘看見我們非常高興。我們挑了半天,選了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我說今天剛好是我陽歷生日。迪說她買給我作生日禮物吧,老板娘還給我們打了八折。大學時代,我喜歡逛校門口的漢唐書店,和筑摩書店,他們各有千秋。漢唐書店很大,各種類型的書應有盡有,偏重文史哲;筑摩書店,很小,不過十幾平米,它沒有空間把書都平攤著擺開,只能密密麻麻放在書架上。你要像淘寶一樣慢慢淘,我覺得這家書店的老板一定是個愛書懂書的人,對書的感覺非常敏銳。一次我專心地在這淘書,差點被小偷把錢包偷了。我那時喜歡穿牛仔褲,把錢包放在后面的褲兜里,覺得很酷,但也方便了小偷。還好,我對書比較花心,像猴子搬包谷一樣,這本翻翻,那本翻翻,少不了身子挪來挪去才發(fā)現(xiàn)小偷。因為我的潔癖,所以很少逛舊書店。一次陪翔在西工大門口的舊書店淘書,一家挨一家的舊書店,狹長而昏暗,一股舊書的霉味。可是愛書人還是樂此不疲地側(cè)著身子在里面穿梭、翻撿,于是我也加入他們的行列,淘了一本九成新的《陜西皮影》,五塊。自此,我也愛上逛舊書店,這個樂趣就在買書的過程中。
筑摩書店已經(jīng)拆遷了,那一帶建了大商場。商城里面開了那種帶咖啡店的時尚書店。里面的階梯型設(shè)計,即使你不坐在咖啡廳那邊,讀書也很方便,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看書。我能體會經(jīng)營者的良苦用心,更能理解他的步履維艱。一次帶兒子去看書,買了一杯飲料,我在看一本日本建筑師寫的書,他說好的建筑當你撫摸它時會覺得它在與你對話,這樣的書就適合在這樣的情調(diào)和氛圍下看。兒子也假模假式的坐在那看書,不過坐不了兩分鐘就換一本,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他的樂趣在上下高腳凳。我想到在蘇州山塘街,我看了一場昆曲表演,劇場內(nèi)裝修非常古樸典雅,人很少像一個小型堂會。我冒昧地問老板究竟賺不賺錢,他說他還經(jīng)營別的產(chǎn)業(yè),這處文化產(chǎn)業(yè)目的不是賺錢,甚至明知是賠錢的,但他也要堅持做下去給昆曲一點生存的空間
西北大學那條街已經(jīng)成了商業(yè)街,大部分書店已經(jīng)難以為繼,個別留下的也主要是賣考試用書,文藝書籍的空間越來越小。不知道還有沒有人來找卡夫卡,時代變了,我理解書店的艱難。但感謝總是有那么幾位偏執(zhí)的愛書人,在紅塵滾滾的商業(yè)區(qū)為我們留下幾縷清幽的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