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講賦》是葉嘉瑩95歲之年刊行的新著,為讀者解讀《蕪城賦》《小園賦》《秋聲賦》等6篇經典賦作。
賦是詩詞之外,在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經久不衰的重要文學體式,兼采詩與散文之長,既有詩歌的押韻,又取散文字句的長短不齊。在此書中,葉嘉瑩的解析不但展示了賦鋪陳狀物、文藻華美的語言特點,還剖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志意風骨。本文摘自《迦陵講賦》,是葉嘉瑩對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的解讀,有刪節(jié)。
水不斷地流走
可是眼前的流水未嘗斷絕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strong>
這是蘇東坡借自己的一段話來安慰他的朋友?!翱鸵嘀蛩c月乎”,說朋友你也曾知道、注意過那流水與天上的明月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蹦憧茨橇魉?,是不斷地流下去的。這里的“逝者如斯”是有出處的,見于《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蘇東坡就說了,你看那不斷地流過去的水如此不停止,可是你如果反過來看是“未嘗往也”,那水又何曾流過去了呢?比如說我們看長江,說“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斷地流過去,可是到今天這長江還在那里。如果你隨便站在任何一條小小的溪流之上,你看到水不斷地流過去,但你的腳下仍然有水在那里流過,未嘗斷絕,還在那里流著。他說“逝者如斯”,你看那不斷消失、不斷流去的河水,如此不停止,可是“未嘗往也”,并不曾真的流過去。水仍然在我們的腳下,江水之中仍有流水。
李白曾經有兩句詩說:“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續(xù)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薄扒八呛笏?,前面流過去的水就不是后面流來的水了,所以李后主就說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去而不返,過去的就永遠地過去了?!肮沤裣嗬m(xù)流”,可是從古到今那水永遠不斷在那里流著,所以宇宙萬物的外表,雖然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可是它本體實在是未曾變動的。新人也不是舊人了,可是年年都有人在那橋上走過,“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蘇東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水不斷地流走,可是眼前的流水未嘗斷絕,這是你看到的水如此。
何必羨慕那無窮的長江人類的生命同樣無窮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流水是如此,那還有明月呢?那明月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天上的明月雖然有的時候圓,有的時候缺,可是它本身始終沒有增加,也沒有消減。
于是,蘇東坡接下來論說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他說,原來宇宙之間的萬物就是如此的——如果我們對于宇宙萬物從它們時時刻刻不停地改變那一面來看的話,“曾不能以一瞬”。天地之間的萬物,沒有一刻的時間是停止而不改變的。
就以我們眼前來說,我們所面對的桌椅、書本、紙張,我們所面對的眼前一切,你以為當下這一瞬間它們沒有改變嗎?其實它們已經改變了。如果沒有改變的話,我們這宇宙的萬物,我們眼前的東西,無論是桌椅、書本、紙張,它們?yōu)槭裁磿惻f、敗壞呢?所以天地之間沒有一樣東西,能一刻之間停止而不改變的。
可是反過來,要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的話,“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如果我們從宇宙不改變的一方面來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那么,我們身外宇宙之間的萬物與我們自己都是無盡的,都是無窮的。
我們剛才說這個流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如果把宇宙之間不斷不停止的生命也比作生命的流水的話,那么這個生命之流也是“未嘗往也”。有生也有死,然而整個生命之流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如果從宇宙不變的一方面來看,萬物與我都是無窮盡的。
那么也許有人會說,萬物的無窮盡我是相信的。今年的花落了,明年仍有花開;今年的草枯黃了,明年仍然還會碧綠,萬物是無窮盡的,宇宙永遠如此。宇宙萬物雖然是無窮盡的,然而我們人生是有窮盡的,是短暫的,為什么蘇東坡卻說萬物與我都是無窮盡的呢?
因為我們人類的生命之流,是由我們子子孫孫的生命來延續(xù)的。不但我們肉體的生命有這樣的延續(xù),我們精神上的生命也有這樣的延續(xù),就像我們所接受的思想很多是古人遺留給我們的。也許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之間所說的一句話、所做的一件事、所寫的一篇文章,可能影響到千年萬世之后的人。所以蘇東坡說:“而又何羨乎!”他勸他的朋友,你又何必羨慕那無窮的長江呢,人類的生命同樣是無窮的。
把自己在挫折時
能有的超曠襟懷寫得很好
接下去,蘇東坡又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倍胰艘膊灰w慕那些不可得的東西?!捌埛俏嶂?,雖一毫而莫取”,假如不是我所能夠得到的,雖然是一絲一毫這樣微小、渺小的東西,我也不要過分地去得到它、占有它。中國古人常常講“樂天知命”“知天命”,有的時候人應該有這種心態(tài)。我們之所得的是有定數(shù)的,不要去強求。這種看法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過于消極了,其實不然,我們知道滿足,能夠樂天知命,但并不是停止在那里不動,所以儒家一方面講樂天知命,另一方面講君子自強不息,這并不是互相違背的事情。
那么,有什么東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享有的呢?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只有那江上吹過來的徐徐清風——在這篇《赤壁賦》開頭曾說“清風徐來”,還有那“山間之明月”——升在那高山上明亮的月光。
像這樣美好的東西,“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那就是造物者給我們的。《莊子·列御寇》的注解中有這樣的話:“能造化萬物,故謂之造物?!睘槭裁捶Q他為“造物”呢?因為他能夠創(chuàng)造化生萬物,故曰造物。蘇東坡說,風聲和月色,這就是造物者給我們的無盡的寶藏。
我們知道,這篇《赤壁賦》是蘇東坡被貶官在黃州時所作的,他把自己在挫折、患難、被貶官的時候,能夠有的這份超曠襟懷寫得很好。人生何必眼光這樣拘狹,把得失看得這樣重呢?所以他說,“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我們不要狹隘地看待得失。
(李東賓 整理)
2019年09月07日 07: 讀書周刊/讀書/連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