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幣第四
第四:鑄造貨幣
大夫曰:“交幣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計本量委,民有饑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調(diào),民有相萬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儲百年之余,或不厭糟糠也。民大富,則不可以祿使也;大強,則不可以罰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齊。故人主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調(diào)其不足,禁溢羨,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給人足也。”
政府官員:發(fā)行貨幣是為了互通有無,有的人供給不足,是因為兼并的存在。我們進行過農(nóng)業(yè)收支的綜合平衡,有挨餓的,說明有囤糧的。聰明的人以一賺百,愚笨的人輸光老本。朝廷如果不調(diào)節(jié),就會出現(xiàn)侵害別人利益而發(fā)家致富的現(xiàn)象,導(dǎo)致有的人儲藏百年糧食,有的人連糟糠都吃不飽。百姓太富,國家就不能以俸祿來使用他們;百姓太強,國家就不能以刑罰來威服他們。不打擊囤積,平均利益,就會貧富懸殊。所以,朝廷儲備糧食,掌握貨幣,限制富人,調(diào)劑窮人,禁止擁有過多的財富,堵塞獲得利益的途徑,這樣,家家戶戶都不愁吃穿了。
文學曰:“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三王之時,迭盛迭衰。衰則扶之,傾則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序之教,恭讓之禮,粲然可得而觀也。及其后,禮義弛崩,風俗滅息,故自食祿之君子,違于義而競于財,大小相吞,淚轉(zhuǎn)相傾。此所以或儲百年之余,或無以充虛蔽形也。古之仕者不穡,田者不漁,抱關(guān)擊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盡物。如此,則愚智同功,不相傾也。詩云:‘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言不盡物也。”
人大代表:古人貴德賤利,重義輕財。夏禹、商湯、周文王和武王時,仁義道德時而興盛,時而衰落。衰落時就扶植它,破敗時就鞏固它。因此夏朝忠厚,殷朝敬鬼神,周朝繁文褥節(jié),學校的教育,恭讓的禮義,后人可以鮮明地看到。之后,禮崩樂壞,世風日下,官吏違背禮義爭奪財富,互相吞并,激烈傾軋。這才是有的人積蓄百年之財,有的人溫飽不得的原因。古代官吏不種莊稼,打獵的不捕魚,守關(guān)的、打更的各有收入,不允許兼收其他財利。這樣,愚笨的人和聰明的人都有收獲,不會相互傾軋。《詩經(jīng)》上說:“丟的稻子,漏的稻穗,寡婦拾起來就夠吃了。”說的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全部財物。
大夫曰:“湯、文繼衰,漢興乘弊。一質(zhì)一文,非茍易常也。俗弊更法,非務(wù)變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與俗改,弊與世易。夏后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錢刀布。物極而衰,終始之運也。故山澤無征,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奸貞并行。夫臣富則相侈,下專利則相傾也。”
政府官員:商湯王、周文王繼夏、殷衰亡之后而起,漢朝趁秦朝分崩之際而興。一種文明一股風俗,不能隨便變更。風俗敗壞是要變革,但并不是復(fù)古,而是失敗或衰落時的挽救和扶植。教化隨風俗的變化而變化,錢幣隨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夏朝使用黑色的貝殼作錢幣,周朝使用紫色的貝殼作錢幣,后來改用銅錢刀布。物極必反,與時俱進,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國家不控制自然資源,,就會使君臣共同獲利;不控制貨幣發(fā)行,就會使真假同時流通。大臣富足,就會互相炫耀;豪強富足,就會互相傾軋。
文學曰:“古者,市朝而無刁幣,各以其所有易所無,抱布貿(mào)絲而已。后世即有龜貝金錢,交施之也。幣數(shù)變而民滋偽。夫救偽以質(zhì),防失以禮。湯、文繼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興。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fán),以火止沸也。上好禮則民闇飾,上好貨則下死利也。”
人大代表:古時候,市場上不用錢幣,都用自己有的換取自己沒有的,比如用布帛交換蠶絲。后來才有龜板、貝殼、銅錢在市場上使用,錢幣屢次改變使人越發(fā)虛偽。禁止假幣要推行真幣,防止放縱要倡導(dǎo)禮義。商湯王、周文王繼夏、殷之后,變更舊法,移風易俗,使殷、周興盛。漢初承繼秦朝舊法,聚利斂財,改變貨幣,想加強農(nóng)業(yè),這就好比用煎熬替代燒烤,抱薪救火、揚湯止沸。朝廷倡導(dǎo)禮義,百姓就不敢放肆;朝廷追求利益,百姓就見利忘義。
大夫曰:“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偽息,奸偽息,則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務(wù)其職;不反本何為?故統(tǒng)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
政府官員:文帝時,人們可以隨便鑄錢、冶鐵、煮鹽。吳王劉濞壟斷了煮鹽業(yè),鄧通壟斷了鑄錢業(yè),山東奸猾之徒齊聚劉濞賬中,秦、雍、漢、蜀貪鄙之輩依附鄧通麾下。劉濞、鄧通的錢遍布天下,所以才禁止私人鑄錢。朝廷的禁令施行了,就會使奸滑虛偽的行為得到制止;奸猾虛偽的行為制止了,人們就不會期望得到不義之財而各司其職。這樣,人們不從事實業(yè)又干什么呢?所以,國家統(tǒng)一鑄錢,百姓就不會三心二意;錢幣由國家統(tǒng)一發(fā)行,百姓就不會生疑。
文學曰:“往古,幣眾財通而民樂。其后,稍去舊幣,更行白金龜龍,民多巧新幣。幣數(shù)易而民益疑。于是廢天下諸錢,而專命水衡三官作。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農(nóng)人不習,物模擬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貞。商賈以美貿(mào)惡,以半易倍。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鑄偽金錢以有法,而錢之善惡無增損于故。擇錢則物稽滯,而用人尤被其苦。春秋曰:‘算不及蠻、夷則不行。’故王者外不鄣海澤以便民用,內(nèi)不禁刀幣以通民施。”
人大代表:早些時候,錢幣種類多,商品流通快,人民很滿意。后來,去舊錢發(fā)新錢,人們紛紛用新幣投機取巧。錢幣多次改變,人們越加懷疑。因此才廢除各種錢幣,而專命水衡三官鑄錢。結(jié)果官吏和工匠偷工減料,從中謀利,有些錢造得不合規(guī)格,有薄、厚、輕、重之不同。農(nóng)民對新錢不習慣,用熟悉的舊錢來推比新錢的薄、厚、輕、重,相信舊錢,不相信新錢,辨別不出錢的真假。商人做買賣用真錢換假錢,用半數(shù)真錢就可以換取成倍的假錢。買東西的缺斤短兩,賣東西的不講道義,更增加了人們的疑惑。鑄假錢已有法令禁止,但是貨幣魚龍混雜的現(xiàn)象還是和過去一樣。真假分辨困難,已影響貨物流通,用錢的人尤其苦惱?!洞呵铩飞险f:“籌劃趕不上蠻夷就不行。”建議朝廷開放鹽業(yè)以便民生,不禁鑄幣以利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