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8年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古運河為中軸,南長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為獨具特色的古運河江南人家歷史文化街區(qū)。因與京杭大運河連通,是貫通中國南北水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其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xiàn)是中國吳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祥地、古運河畔江南人家的原生態(tài)風貌地以及運河申遺的重要示范地。街區(qū)現(xiàn)存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絕大部分歷史建筑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建,建筑有著濃厚的運河江南人家特點,既有院落式、竹筒式、獨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商賈別墅。
無錫清明橋歷史街區(qū)
李玉祥
無錫清名橋沿河街區(qū)是古運河水鄉(xiāng)傳統(tǒng)風貌的精華地段,是吳文化與大運河發(fā)展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很多年前曾與無錫作家阿福來此考察過,當時印象這里很破落但很地道。
特別是該地沿河江南磚瓦窯群遺址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該窯址是吳文化與大運河發(fā)展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古運河是富庶江南漕運重地的見證,是譜寫無錫民族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篇章。
現(xiàn)今這里已被改造成為歷史街區(qū),并剛剛成為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經(jīng)過幾年的改造,現(xiàn)今的清明橋歷史文化街區(qū)以古運河為中軸、清明橋為中心,北起跨塘橋,南到南水仙廟,東起王元吉鍋廠舊址,西到定勝河沿線,占地0.44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qū)面積18. 78公頃。
盡管保持著路河并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也保留了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在我看來旅游商業(yè)化的成分更突出了,昔日的老街成為清一色的酒吧、飯館,其名稱更多的是異域色彩,像加勒比海盜酒吧、烏托邦等等什么的。
眼下的中國大地均在熱火朝天進行所謂的舊城改造,但改造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更多的都是以充斥的假古董替代了貨真價實的真古董。
一句話:悲哀也!
不過總體而言,該歷史街區(qū)修繕的水平還算及格。
這棟老房子蠻有點意思,盡管已東倒西歪了。
無錫民居典型的山墻
永遠的等待
相對熱鬧的清明橋,老窯址區(qū)倒顯得清靜些.
修繕后的老房子看上去像影視拍攝基地般
清明橋街區(qū)的小販
運河絕版地,夜游清名橋
Shoo
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2012.3.14攝)
江南,水鄉(xiāng)。水多之地,自多清麗。
大運河,經(jīng)江南富庶之地,灑下魚米之鄉(xiāng),更給江南無數(shù)雅韻??上У氖?,現(xiàn)存的江南古運河少之又少,這也讓無錫古運河有了“運河絕版地”的稱呼。
清名橋,這或許是我在無錫唯一還存有興趣的地方。夜游清名橋,成為在無錫這些時日的一個程序?;虬橹巳海蝽樦?,或就著細雨。清名橋,讀這名字,就讓人清爽。
清明橋
明萬歷年間,“寄暢園”主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該橋,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故各取一字而名曰“清寧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清寧橋。時至道光年間,諱皇帝名“旻寧”而改“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清名橋橫架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連運河兩岸,造型勻稱,穩(wěn)固雄偉,一直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亦是本地最可體現(xiàn)江南印象的老街區(qū)。
夜晚的古運河
多年來,我曾多次走過清名橋街區(qū),幾乎見證了清名橋“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全過程。如今的清名橋地區(qū),再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特色的青磚白房,幽幽的絕版運河,在經(jīng)濟洪流中,我們該如何尋找那些遠去的記憶。清名橋恰恰給了答案。
人們散步在南長街,船兒悠然行在運河上,深紅的燈籠掛滿亭廊,街邊的酒吧閃爍霓虹… …動人的一幕幕,在古運河兩岸不斷上演。我可以循著燈光的指引,一下遁入這片繁華之地,也可稍一轉(zhuǎn)身,就步入只有暗光照耀的河岸邊。
我想每個城市,都需要這樣的一塊地方。在這里,你可以品味平靜,也可以找到喧囂。你可以進入一家酒吧,與人們一同搖擺呼叫;還可以找一家書吧思索人生,然后寫上一張明信片,寄給遠方想念的人。
清名橋
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長43.2米,寬5.5米,橋孔跨度13.1米,最高點8.5米,均由花崗巖堆砌而成。有趣的是,清名橋東西兩側(cè)的石階各不相同,東側(cè)有46級,西側(cè)是43級。這是因為運河兩岸地勢高低不同而導致的。
清名橋的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jié)平列式,共11節(jié)。在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2爿題刻。一題為清咸豐年間,介紹橋梁和更改橋名經(jīng)過的文字;一題為同治年間,介紹重建清名橋的文字。
清名橋的橋欄上沒有任何雕飾,只是4根望柱孤零的矗立,顯得更加質(zhì)樸?;蛟S是它一直和市民生活攪在一起,早不需那些繁復的掩飾了。
我曾走過不少江南的古石橋,可偏偏那些藏在巷中,有磨得光亮的石板,有周邊的市民騎車壓過,有下學的孩童蹦跳前行的景象最吸引我。
生活的印記,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不是那么容易抹去。
街區(qū)的北端,一座新修的石橋——跨塘橋。
街區(qū)內(nèi)還保留有不少早期建筑,此為2008年原貌復建的張氏嘉樂堂。
南長街東側(cè)傍古運河,運河兩岸仍是市井之地。
1929年建造的大公橋,橋西側(cè)是由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chuàng)辦于1896年的永泰繅絲廠舊址,如今已改為中國絲業(yè)博物館。
在河岸遠望清名橋。
多少年來,它就一直如此靜靜矗立。正是有了它,這運河有了多少靈性。
向北望去,古運河已與無錫這座繁華的城市融為一體。
夜晚,??吭诎哆叺哪敬?。
與清名橋相望的伯瀆橋。
游船在橋下試過,留下一道光影。
在伯瀆對望清名橋。
還有那運河岸邊的水鄉(xiāng)民居。
當夜色將這一切掩映,肚子徘徊的人,該往哪里去?
清名橋頭那只獅子,早已辨不清面容。
街上還存有100年前的消防隊——坎宮救熄會。
百年前的老房子,早已換了新顏,與這每夜的燈紅酒綠相伴。
街口的牌坊。
這牌坊當年也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