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當然是王夫人。只能是王夫人。
本來呢,讓兒女認貧苦農(nóng)婦或出家人做干娘,是一件很隨意的小事。就像王熙鳳請劉姥姥給女兒取名字一樣,機緣巧合、一言以定,既不需要和丈夫商量,也不需要請示公婆。巧姐可以有幾個名字,劉姥姥取的如果不好就可以不用。寶玉也可以認多個干娘。就像《水滸傳》和《金瓶梅》里,潘金蓮、西門慶甚至武松都曾叫王婆為干娘,很鄭重嗎?
雖然認干娘只是小事,也需要機緣巧合。馬道婆這種典型的“三姑六婆”,貪婪幾乎是掛在臉上,段位太低,不可能是賈母眼前的紅人。她跟賈母說“老菩薩哪里知道”,接下來卻說促狹鬼暗害貴族子弟這么普通的事,顯然不是熟慣人之間的口吻。
而王夫人呢,本來就信佛道,動不動就吃齋,過節(jié)還留姑子們住幾天。她跟馬道婆也很熟。馬道婆和趙姨娘密謀害人,就是以“只見王夫人的丫鬟進來找道:'馬奶奶可在這里?太太等你呢’”來結(jié)束的??梢娡醴蛉伺c馬道婆的慣熟。
王夫人和賈政感情疏淡,對管理家務(wù)沒有興趣,也沒有才干,不好熱鬧,僅有的精神寄托和娛樂就是崇信佛道。而不加甄選,既信佛又信道,和尼姑道姑都接近,也符合她的智商水平。
再來看一個細節(jié):“賈母聽了點頭思忖”。在最心愛的寶玉被燙傷之后,在馬道國的理論依據(jù)之下,聽到了供奉燈油的建議,賈母還要“思忖”——“是量事之大小,非吝嗇也。日費香油四十八斤,每月油二百五十余斤,合錢三百余串,為一小兒,如何服眾,太君細心若是”。賈母做事哪怕是小事兒,也會瞻前顧后,考慮全局。
如果是賈母決定給寶玉找個干娘,哪怕是幾十個干娘之一,她也會多少考察一下,不會選擇這個既貪婪、又陰險、還惡毒的馬道婆。
王夫人呢,是個“響快人”。什么是“響快”?其實還不就是魯莽?一怒就發(fā)作,逼死了金釧兒,自己后悔流淚;但是下次遇到晴雯,照樣“雷嗔電怒”出手,之后又“自悔”;雖然后悔,如果下次有類似的事兒,她還會照樣。像這樣考慮不周全就出手,出手了又后悔,后悔了又不反省,下次還重蹈覆轍的人,不正好符合“替兒子亂認干娘”的風格嗎?
除了賈母和王夫人之外,哪怕是元春,也沒有資格替寶玉決定認干娘。唯一有資格的是賈政,可是賈政不信佛道,也不會替寶玉認得道婆做干娘。
這樣推論、排除下來,誰替寶玉決定認馬道婆為干娘,不是很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