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講述的是大頭兒子一家人,還有鄰居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好像就發(fā)生在孩子的身邊,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故事書語言淺顯簡潔,口語化,非常適合二年級孩子模仿結構,內(nèi)化語言。
整本書閱讀課程中,要培養(yǎng)閱讀的經(jīng)歷者、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要引導兒童真正沉潛到書中,在理解、感悟的同時積累語言,感悟形式,掌握方法,持續(xù)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整本書之后,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展示閱讀成果,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來繼續(xù)促進孩子的語言建構與思維發(fā)展。
一、瀏覽目錄選擇讀。
看同名的動畫片,唱主題歌,引入對整本書的閱讀。
師:閱讀更能促使想象,能讓我們從文字當中讀到動畫片中沒有的畫面。
引導孩子觀察目錄——在故事的左邊,一般是標題,告訴讀者書中主要寫了哪些故事,相當于是內(nèi)容的提要。
利用有趣的標題,激發(fā)閱讀的欲望。
在目錄的右邊,是對應的故事的頁碼。這么多的故事,最想讀哪一個?自主選擇,翻到對應的頁碼就可以開始讀了。
二、聚焦細節(jié)猜著讀。
用“我讀你聽,輪流共讀”的方式來推進閱讀。在出人意料的細節(jié)當中停下來,讓孩子的思維活動參與進來,讓閱讀更富有挑戰(zhàn)與張力。
閱讀“會叫的大皮鞋”。
講述到小頭爸爸的皮鞋里發(fā)出“吱吱吱吱”時,讓孩子猜一猜——這是怎么回事?小頭爸爸和大頭兒子又會怎么做?
再讀文字驗證猜想。
故事讀完互動環(huán)節(jié)
師:你喜歡《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嗎。
活動當中“再讀讀、猜猜、議議、品品”當中走向深入。
關注兩處細節(jié)。
一是小頭爸爸用手帕把皮鞋中的小白老鼠包起來,隨后,大頭兒子也學著爸爸用手帕把綠色小鳥包了起來。很顯然,父親為兒子做了愛的示范。
二是,最后一段場景描寫,意味深長。帶領學生品一品:這一個動作、一處場景讓人想到在成長的路上,有爸爸的陪伴和引導兒子一定會健康成長。體會——陪伴。
三、趣讀對話體驗讀。
共讀“大口袋”
模仿著角色說話的語氣分角色來演讀。
一方面體驗人物的情感和想法;另一方面積累故事鮮活的語言,關注對話的表達形式。
四、遷移生活體驗度。
共讀“洋娃娃”
學生主讀,教師輔讀的方式完成講述。
師:“你想不想也送給媽媽一個洋娃娃”。想象著編一個故事“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洋娃娃成了禮物,被你送到媽媽的手里”。
生活動。
師:在這個故事的最后是這樣寫道“一床的洋娃娃都睜著眼睛,只有圍裙媽媽閉著眼睛笑瞇瞇的睡著了。”孩子們,在你的生活當中你的媽媽什么時候也是笑瞇瞇的?我們也來講一講和家人之間發(fā)生的特別好玩的故事。
生活動。
五、分享創(chuàng)造拓展讀。
我當小編劇——看動畫片和閱讀創(chuàng)造相結合。
欣賞動畫片“小鴿子”以后,想象著故事接下去會怎么發(fā)展。我們也來當一回小編劇,設計一下故事的情節(jié)。
學生創(chuàng)編。
我來畫本書——為自己編寫的故事配上可愛的插圖。一個故事可以設計四到六幅圖,配上簡短的文字,加上封面,就成了孩子自己創(chuàng)作的故事書。
我要猜作者——這本書的作者鄭春華老師寫了好多大頭兒子的一家人的故事,被稱為大頭兒子的媽媽。她是個什么樣的人,她怎么會寫出那么多的故事。引導孩子通過查資料了解鄭老師,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領悟故事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主題。
我愛拓展讀——以點帶面,推薦更多《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系列故事讓孩子閱讀。除了這套書之外,《非常小子馬鳴加》也是鄭春華老師寫給孩子的最新的系列故事,是大頭兒子的升級版,我們也可以找來比較著來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