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而來:詩意語文的精神譜系
核心思想是:從“言語生命”到“詩意人格”
這樣的思想來自:
古代
儒家(中庸和諧)、道家(道法自然,強調兒童本位,語文的本色)、佛家(心物一體)等源頭哲學思想。
西方古代的哲學影響:盧梭的自然主義(兒童是人,兒童是兒童,有獨立的價值和人格、情感),席勒的游戲精神(忘我的藝術中,精神和心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叔本華的唯意志論(生命美學)
現(xiàn)代
朱光潛的人生美學、李吉林的情景教育(創(chuàng)設情境)、潘新和的存在論語文學。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把語文課和人文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蘇霍姆林斯基的全人發(fā)展。
以上是詩意語文的思想脈絡。從初創(chuàng)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20年,以下是他的發(fā)展過程:
詩意萌動階段:教學注重語感,一任直覺。代表課文有《荷花》;
激情涌動階段:主張?zhí)找睂W生高尚的情操,讓學生感動,老師感動。代表課文如《一夜的工作》;
去激情化階段:注重課堂教學中的理性、理智,規(guī)避激情。代表課文有《兩小兒辯日》;
審美歸依階段:注重審美,注重傳承文化。代表有三課:《天籟》《孔子游春》《桃花心目》;
詩哲一體階段:注重課堂教學中各種關系的和諧,代表課文有文言四課《愛蓮說》等。
附課表(圖片)
意欲何為:詩意語文的價值關懷
(圖片)
愿景:成全詩意人格,言語是詩性的,審美是高雅的,智慧是融通的,心靈是澄明的,活在當下。
價值體系:追索語文學習的意義(明確自己為什么學習),傳承文化(主張母語的獨特性),滋潤心靈(不僅僅是機械的訓練,語言是精神的變現(xiàn)),復活感性(把文字中的感性調動出來,讓文字有溫度、有脈絡),啟迪智慧(學習的過程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強調頓悟),詩化語言(讓語言有品味)
詩意語文課程理念:注重漢語的詩性美,注重文本的詩意解讀,注重兒童的游戲天性,注重課堂教學對話的陶冶功效(不是強制灌輸,也不是放任自由)。
詩意語文的內容:(見圖)
所有的這些,強調教師和學生生命的完整性。
路在何方:詩意語文的實踐智慧(怎么做)
學段不同,要求也不同。
教學的策略:首先要把語文還原成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然后要造境,學生才能入情入境,然后用相對理性的方式來感悟文字,接著通過誦讀,觸摸語言,最后傳承語言的價值。
六大策略,給予了學生和老師語言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
詩意語文特別強調教學的節(jié)奏。
節(jié)奏中有技術:復沓回環(huán)。
最基本的是把握文本的詩意,以上是解讀文本的策略。
何所歸依:詩意語文的內在澄明(最終的目的)
目標是:成全師生的詩意人格。
基礎層次:
言語:有持續(xù)和強烈的表達欲望;有基于詩性思維的讀寫能力;有誠于中而言于外的良史人格。
智慧:有柔軟的共情能力;有透徹的洞察力,有篤實的踐行能力。
審美:豐富的情感體驗,敏銳的直覺感受,高雅的審美。
心靈:赤子之心,空靈之境,合一之神。
聽課記錄:劉欣
校 對:王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