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舊文,首發(fā)于知乎。文章很長,計劃分幾部分發(fā)完。
這可能是我寫過的東西里最認真的一個回答了。
不過,按照某種神秘的規(guī)則,當你越看重一個東西時,基本上也就沒有多少人會關注。
我把自己對世界的終極認識寫出來,只是因為我在做我喜歡做的事,我在沿著“真實的自己”前行。
關于世界的本質,也被稱為“形而上學”。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nèi)松母締栴},因為真正理解這個問題后,可以知道“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可能有的人覺得思考這個不重要,不當吃不當喝,也解決不了我的買房就業(yè)生二胎問題。
畢竟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六千天;人好比盆中鮮花;生活就是一團亂麻;房子修的再好那也是個臨時住所;那個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
你說我有那時間,多刷會兒抖音,玩?zhèn)€游戲、和妹子交流下感情啥的不香嗎?我理解這個干啥?
那么我們換個說法,理解這個問題,可以做到“了脫生死”,做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怎么樣?感興趣不?
哎,這個有點意思啊。大哥,你這不是在忽悠我吧?你這家伙,去年參禪,前年修道,今年直接來個命由己造。
你這樹上騎個猴,地上一個猴,你這不會是忽悠二傻子呢吧?你信不信我叫我彪舅過來,擱你這兒咔咔一頓撓。
看你這話說的,哪能呢?我一不騙財,二不騙色,我忽悠你干什么玩意兒?我圖啥?圖你智商低?。繄D你展示自己小學生的優(yōu)越感?。繄D你罵人難聽???
我有這時間去和三五好友聊聊人生不好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右舱J同的:吾與點也!
說的也是啊,大哥,你看啊,我從小的教育讓我只相信科學,你準備講的這個科學不?有啥數(shù)學公式之類的證明不?或者有啥神通展示下讓我直接信你不?
我去,看你這話說的,差不多得了,多少是個多?。恳蹲孕熊嚢??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哪兒能還不如科學呢?不信走兩步,來,咱走兩步看看。咱以實踐為準,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呢,你就聽,覺得胡說八道扯淡的,那你就直接走唄,誰也沒攔著你不是?
形而上學,這是翻譯過來的,出自《易經(jīng)》“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這個“形”指的是物質,形而上涉及的是物質世界的來源,那就是“無形”“空”“道”“上帝”,形而下也就是對物質世界的具體事物的分析。
存在,本體,虛無,因果關系,宇宙,靈魂,自由意志,都屬于古老的形而上學話題之一。
在這方面,我們?nèi)A夏文明在五千年前即有完整的表述和認識,三皇五帝,即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來,都有明確完整的世界觀表述,毫不含糊。
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繼承發(fā)展,觀點慢慢出現(xiàn)分歧,秦漢以后,則形成了釋道儒三家為大。
在西方,則是以柏拉圖,以及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為代表。而在這之后,西方對此再無發(fā)展。
康德指出,“形而上學如何成為可能”一向是沒有落實的問題。說白了,這東西無法證實,讓人怎么信?西方最后一個對形而上學有重要發(fā)展的是黑格爾,再之后,形而上學漸漸沒落,被科學取而代之,始終在物質世界打轉,無法超越物質世界,更不用說超越精神世界。
科學最初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被稱為自然哲學,我們從牛頓大爺?shù)摹蹲匀徽軐W的數(shù)學原理》這個書名里也能窺見當時的情況。
自然哲學逐漸轉變?yōu)榱艘环N源于實驗和數(shù)學的可驗證的方法體系,稱為科學,專注于物質世界,已經(jīng)屬于形而下學的范疇了。
宗教和神學則是其另一個走向,宗教從建立之初就帶著濃厚的世俗化背景,在越來越形而下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大哥,你這講了半天,我這一腦門子的糊涂啊?都啥玩兒意???啥形啊,上啊,下啊的?這都啥?。课疫@智商啊,是不是芭比Q啦?
好,讀者有要求,咱不信廣告,那大哥,我們信啥呢?看療效唄。
我們直接點,說結論。可千萬別抽啊。
前言
形而上,即是這世界是什么?我是誰?
你是本體為“空無”的幻相存在。
在物質層面表現(xiàn)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意識和物質。這世界即是對這個整體進行壓縮后的投射,“我”即是對這個整體的進行分別后的認識,也就是對這個物質世界的全部感覺。
越形而上,則越呈現(xiàn)為連續(xù)的整體,即是整體意識,直至最終的“空無”,也就是你的本體。
越形而下,則越呈現(xiàn)為離散的分離,即是分離的物質,直至最終的“空無”,也同樣是你的本體。
事實上,意識和物質,是同一個東西,它們一體兩面。意識是對物質的感知,物質是對意識的表達。
這種分離,是統(tǒng)一下的分離,本質上是對“無限”的遏制機制,每一層次都有對下一層次統(tǒng)攝的規(guī)則。每一層都是一個能量場的泡泡。
這個整體同時還是全息的概念,每一個分離的“部分”都包含了“整體”,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用《心之力》來總結一下:我心即宇宙。
也就是說,你所以為的這個身體的“我”是不存在的,自始至終你所感受到的這一切都是一個“整體意識”,這意識和你感受到的“物質世界”是同一個東西。
你感受到的這整個畫面,是用“信念”的框架,從無限中框出來的。本來就沒有“小我”,萬物都沒有“我”,只有一個整體的畫面。
這個畫面的本質是“無”,是變化引起了畫面,這變化是信息的“不同”,并沒有變化的實體,下面什么都沒有,也就是“實相無相”,“實無所得”,“空無所空”。
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無極生太極的循環(huán),沒有一個開始,始終都是輪回。
這畫面就是“所有”“全部”。在一開始,沒有外面,所有一切都在這里,沒有“不同”,沒有“存在”,是為“亙先”,“無極”,“性空”。
用語言思維是無法表達出這個概念的,因為語言只能描述“存在”,你無法用網(wǎng)篩出空氣,語言和思維是一種比“空無”更“粗”的東西,能明了“空無”的只有“空無”本身。
所謂的明心見性,那么,心是什么?性是什么?在哪里?
心不是存在,心使“存在”得以存在。
存在就是意識到它自己的“行動”,也就是修行即是修心。
你的本體不可見,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心而顯相,方呈現(xiàn)出這世間萬物,宇宙大千。
我們是披著“存在”面具的“空無”,是同時既“生”又“死”的。
“生”是“幻有”,“死”是“性空”,生是一個夢出現(xiàn),我們在夢中以演員“存在”,體驗悲歡離合。死是夢醒,消失不見。
我們就是受欲望、業(yè)力牽引,沿著一個又一個夢境向前,吹過一個又一個畫面,這就是“輪回”。
總的結論有了,那么我們來看看老祖宗們及西方哲學是怎么論證這個結論的。下面從華夏古文明、釋、道、儒三家,易經(jīng)、西方哲學、西方宗教等角度來簡要論證下這個結論。
或者,你說我不想看這些古代的,我就喜歡現(xiàn)代的科學,那小道恰好也懂點皮毛:可以看我知乎上的這個帖子《為什么宇宙會將最大速度限制在光速》。
大哥啊,我不想知道你這結論是怎么來地,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沒地。
好,我們馬上開始:
1、華夏古文明
我們?nèi)A夏自古稱為“神州”,從三皇五帝時即有完整的世界觀,傳承有序。
雖然很多古籍已經(jīng)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連山,歸藏,我們已經(jīng)無法一睹真容。
但從近現(xiàn)代考古古墓群中發(fā)現(xiàn)不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簡書帛書等,我們?nèi)阅軓闹姓业竭@些傳承。
①、楚簡《亙先》
這篇是90年代在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是我們中華先圣的上古智慧。
原文五百多字,有興趣可以搜來看看。只談下這篇的內(nèi)涵。
“亙先無有,初惑生亙,再惑生人”
亙,gen,表示時間和空間的延綿不斷。也就是我們的宇宙,也就是你現(xiàn)在感知到的全部感覺。
亙先,就是在我們宇宙誕生之前的意思?;蛘哒f現(xiàn)在這狀態(tài)之前的狀態(tài)。
那么在我們宇宙誕生之前,是什么呢?
“亙先無有,樸、寈、虛;樸,太樸;寈,太寈;虛,太虛。”
也就是說,在宇宙出現(xiàn)之前,啥也沒有,空空如也,清凈、虛無。
注意:這里有個重要的關鍵,宇宙誕生之前,并不是你想象的久遠之前的事,并不是100多億年前的事。
宇宙誕生就是當下這一刻之前。
在這之前,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在每一個剎那,你進入了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點,就好比你進入了一個“夢境”。
你在進入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時間和空間,“創(chuàng)造”了你所有的感覺,“創(chuàng)造”了記憶,“創(chuàng)造”了你感覺到的這一切。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都是這夢境中才有的觀念,是你進入的同時才有的錯覺。
這和做夢是同樣的,你不會察覺自己是何時入夢的,就是在進入夢中時,才“創(chuàng)造”了夢中的時空,感覺,夢中也以為自己很真實,有過去的記憶。
就是當下這一刻,你“創(chuàng)造”了“過去和未來”。
亙就是現(xiàn)在,亙就是夢境。
亙先,就是空虛、無“有”的狀態(tài)。也就是佛家的“空”、道家的“無”的狀態(tài)。
什么都沒有,是無法想象的,也無法描述的,因為只要想或說,就已經(jīng)有了“有”的概念了。
那么,這個“空無”的狀態(tài)是怎么生出這宇宙來的呢?
“惑作,有惑焉有炁”
這種空虛清凈的狀態(tài),是待不住的,就會妄動。
有惑就有動,動了之后就產(chǎn)生了一種感覺,什么感覺呢?要認識自己的感覺。
這就是道生一,這個“一”就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意識,“全部”“整體”,是混沌一體的感覺。
這就是無極生太極。
在這種完整的意識中,存在了所有的可能,所有的存在。
這個完整的意識認識到,宇宙中只有自己,沒有別的東西。所以它無法也不可能從自身以外的某個點來認識自身。沒有參照點可以來對比。
唯一能夠參照的只有自身內(nèi)部。
所以,這個整體的意識分裂了自己。
陰陽就此產(chǎn)生。
“有惑焉有炁,有炁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
有惑所以“道生一”,意識出現(xiàn),混沌從“同”到“不同”,也就是這種整體的感覺,覺得自己里面有點什么東西,這種探求的心就是一種繼續(xù)迷惑的妄動。
于是“有”,也就是物質出現(xiàn),開辟天地、陰陽初分。自此有“始”有“往”,循環(huán)往復,輪回出現(xiàn)。
無法用存在表達出不存在的狀態(tài),那就是“不可思議”的狀態(tài),“不可說”的狀態(tài),那就是宇宙開始之前的狀態(tài)。
這狀態(tài)并不是開始于幾百億年前,它只是存在于你每一個念頭之間的“空白”,存在于你的一呼一吸之間。
所有一切物質,事件,念頭,想法,都是潛伏在“空無”之中的“幻相”,這整體的畫面就是我們的本質,祂在以“存在”對抗“不存在”。
所以,首先“要有光”,然后生“天地”,又次而生“人”。
是以“無明”自有“我”而始,從此萬物因人的“分別”而出現(xiàn),貪求外物而流浪生死之間,是為輪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勉強比喻一下,“空”好比電腦屏幕,你看到的畫面不過是像素明滅的變化,你卻以為那畫面真實存在。所有一切不過是你意識中的變化,你以為真實的一切,都只是“空無”。
沒有一個肉體的“我”,那只是畫面上你相信存在的主體,沒有他人及眾生萬物,那只是畫面中你以為存在的“客體”,沒有時間,那只是畫面的變化引起的錯覺。
這個整體的意識,就是無分別的意識,就是至高無上的意識,是直覺洞察,是對意識的覺察。也就是“般若”,“覺”。
只有“空無”才能覺察“全部”。有“意識”已經(jīng)是不“空”了。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譯,本意為'認知之前的狀態(tài)'。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