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君子,有小人,有禮讓。君子、小人未必就是他們的本性,禮讓也未必出于高尚的德行,這一切都是“勢運”造成的。
為何如此說呢?《文子》說:“人的衣食有余,才會謙讓;衣食不足,就會發(fā)生紛爭。謙讓能產(chǎn)生禮儀,紛爭會引起暴亂。物品豐富,人的欲望就會減少,欲求得到滿足,紛爭就止息了。”
《淮南子》說:“游泳的人被溺不能自救,是因他的手足慌亂,心中著急;被燒傷的人不能將火撲滅,是因為他身體疼痛難忍。林中不賣柴,湖上不賣魚,是因為柴和魚在林中、湖上到處都是。天下太平之時,小人也是規(guī)規(guī)矩矩,就是重利也不能引誘他們;而天下大亂之時,君子也可能為奸,就是刑罰也禁止不住。”
所以,莊子說:“在堯舜盛世之時,天下沒有不得志的人,并不是他們都很聰明;在桀紂亂世之時,天下沒有很通達的人,也并不是都變得不聰明了,這是時勢造成的。”
由此可知,世上之君子,未必就一定是君子,小人也未必一定是小人,禮讓也未必真是禮讓,都是勢運造成的。
對這些現(xiàn)象,世人不可不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