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靈元圣的出場,是以太上老君為首的道教和以如來佛祖為首的佛教之間的第三次較量。九靈元圣的故事簡介如下:
唐僧師徒經(jīng)過十三年的時間,到達了天竺國的下郡玉華縣。在玉華縣王爺?shù)恼埱笙?,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傳授武藝給三個小王子。孫悟空三人把兵器放在蓬廠里,讓工匠照樣定做三件兵器給到三個小王子。
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在夜晚發(fā)出光芒,引來了附近的黃獅精。黃獅精把他們的三件兵器偷走了,準備在洞府里舉行“釘耙宴”。
孫悟空找到黃獅精的洞府,奪回了兵器并打跑了他,然后將黃獅精的洞府燒毀。洞里的妖怪全部被打死或者燒死,黃獅精找到九靈元圣希望他幫自己報仇。
九靈元圣帶著六個獅子精和黃獅精找孫悟空報仇。唐僧師徒四人和王爺父子四人全部被九靈元圣抓起來了,孫悟空還被小妖們用棍子痛打了一頓。
孫悟空逃走后找到九靈元圣的主人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幫助孫悟空收走了九靈元圣。黃獅精和其他六個獅子精被孫悟空殺死,成了西游記中唯一沒有吃人卻被人吃掉的妖精。
以上就是九靈元圣的故事概況。九靈元圣的出現(xiàn),是太上老君與如來在唐僧師徒取經(jīng)路上的最后較量。
老君與如來的第一次較量,是孫悟空在金兜山與青牛精的較量,結果青牛精獲得勝利。如來向老君支付了十八粒金丹砂作為唐僧等人的贖金,也是給老君的補償費。如來以金錢換和平。
老君通過青牛精,向三界宣告了自己的實力。老君笑納了如來的巨額贖金,便不再過問佛教東擴的事情。
三年后,如來和彌勒佛如法炮制了小雷音事件,同樣也傳遞了一個信息,如來也不是吃素的。彌勒佛的人種袋比老君的金剛琢還要厲害,金剛琢只能套兵器,而人種袋是連人帶物一起套進去,出來后的人全身無力。
在法寶比拼下,如來這邊的實力比老君還要強。通過彌勒佛祖的出場,如來也向佛門弟子表明:東來佛祖是如來的堅定支持者。那些和老君關系密切的朋友需要注意,比如觀音菩薩。
兩次較量的結果是:如來略占上風。這讓老君很不爽,老君考慮如何做最后的反擊。
在小雷音寺事件結束大約一年后,九靈元圣下界,來到了如來的家門口“天竺國”。九靈元圣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九頭獅”,太乙救苦天尊又稱東極青華大帝,在傳統(tǒng)道教中的地位僅次于“三清”。九靈元圣下界的過程,按照原文第90回,如下:
那獅奴熟睡,被眾將推搖方醒,揪至中廳來見。天尊問道:“獅獸何在?”那奴兒垂淚叩頭,只教:“饒命!饒命!”天尊道:“孫大圣在此,且不打你。你快說為何不謹,走了九頭獅子。”獅奴道:“爺爺,我前日在大千甘露殿中見一瓶酒,不知偷去吃了,不覺沉醉睡著,失于拴鎖,是以走了?!碧熳鸬溃骸澳蔷剖翘侠暇偷模瑔咀鲚喕丨傄?,你吃了該醉三日不醒。那獅獸今走幾日了?”大圣道:“據(jù)土地說,他前年下降,到今二三年矣。”天尊笑道:“是了!是了!天宮里一日,在凡世就是一年?!?/p>
根據(jù)原文描寫,九靈元圣大概是在兩年半(天上是兩天半)之前,趁看管它的獅奴睡著的時候下界的。
“輪回瓊液”是不是相當于迷魂湯?獅奴吃了要昏睡三天才能蘇醒。也就是說,老君和太乙救苦天尊給了“九頭獅”三年的時間去完成他的任務。
九靈元圣的本領十分強大,據(jù)太乙救苦天尊介紹,九靈元圣喊一聲可以“上通三圣,下徹九泉”。九靈元圣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傷害他人的生命。
孫悟空和九靈元圣過招時毫無還手之力,直接被九靈元圣擒拿。九靈元圣叫手下的小妖將孫悟空從白天打到晚上,棍子都打斷了。這是孫悟空面對妖精最丟人的一次。
對孫悟空來講,挨棍打只是撓癢,但是從精神層面來講,是道教最能打的九靈元圣,把佛教最能打的孫悟空羞辱了一番。
孫悟空把九靈元圣手下七個獅子精全部干掉了,對孫悟空來說,和九靈元圣過招也不算是慘敗。孫悟空也沒有預料到九靈元圣這么厲害,并沒有使出他的功法“七十二變”,只是按平常的套路出手。
在收服黑熊精時,在觀音的教導下,孫悟空悟出了強大的妖怪都有背景這個秘密。所以孫悟空一般先用武藝試探對方的實力,并沒有拿出大鬧天宮時的本領,導致他經(jīng)常被妖怪擒獲。
從戰(zhàn)斗的結果來看,如果不用功法,九靈元圣的本領遠在孫悟空之上。作為道家頂級人物的坐騎,九靈元圣下界到如來佛祖家門口秀肌肉,他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如來還不清楚嗎?
九靈元圣對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非常了解,說明他是有備而來的。
按照太乙救苦天尊對孫悟空的講話可以推斷:小雷音寺事件結束后,老君感到非常不滿,這明明是如來針對他的一次作秀。
大約在一年后(天上是一天),老君找到太乙救苦天尊,故意讓獅奴偷吃了輪回瓊液。太乙救苦天尊讓九頭獅趁機下界,成為九靈元圣,目的就是要讓他和孫悟空拼武藝。
太乙救苦天尊的出場,也向道教中人表明:道教領袖級人物東極青華大帝是老君的堅定支持者。那些暗地里幫助佛祖的朋友需要注意,比如黎山老母。
這是唐僧師徒在取經(jīng)路上,佛道的第三次較量。這次是武藝比拼,老君這派的人略占上風。
三次較量后,佛道兩家的勢力在表面上旗鼓相當。暗示佛道兩家最終握手言和,走向合作共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