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的武則天---作者:易中天
從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登基,到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日退位,武則天差不多當了十五年皇帝。這十五年,她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如何治理好她的大周,二是為她的王朝選定一個接班人。
第一件事她干得很成功。武周王朝十五年,大體上做到了河清海晏,國泰民安。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不如貞觀(太宗之治),社會繁榮程度不如開元(玄宗之治),但至少做到了倉廩充實,人丁興旺。帝國的版圖,也超過了唐太宗貞觀時期。女皇陛下本人,更是重新煥發(fā)了青春。長壽元年(公元692年)九月,她長出了新的牙齒(時年六十九歲);圣歷二年(公元699年)正月,又生出了新的眉毛(時年七十六歲)。人們通常都說,愛情使女人年輕。武則天這個女人,卻居然因政治斗爭和政治生活而年輕,這真是個奇跡。
另一個奇跡是:中國歷史上不少帝王,中青年時勵精圖治,奮發(fā)有為,到了晚年卻不是犯糊涂,就是犯錯誤。武則天卻是個例外。她當皇帝時已經(jīng)六十七歲,但直到八十二歲退位時,頭腦之清醒,思維之敏捷,精力之充沛,判斷之準確,都絲毫不減當年,全無衰老跡象,也全無倦政情緒。只是在被奪去權力的同時又被奪取男寵后,政治和男人都玩不成了,這才迅速地老下來。
也許,這都因為她是個女人。女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其實比男人好,至少比男人更持久?!皪i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剛性的男人容易夭折,柔性的女人則更堅韌。所以女人往往比男人更長壽,糊涂老爺子似乎也比糊涂老太太要多。只要想想歷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太后,楊府和賈府里掛帥的也是精明強干的老太君,便不難明白這個道理。
武則天當然比楊家將中的佘太君和《紅樓夢》里的
這當然主要因為武則天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女君男臣的“陰陽互補”倒在其次。在順利地奪取了政權,登上了帝位以后,武則天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她深知,保住一個政權并不比奪取一個政權更容易,保住政權還要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就更是困難。要做到這一點,靠她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廣納人才。人才不是擺設。要使用人才,首先就要尊重人才,而對人才的最大尊重,又莫過于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顯然,治國必須招賢,招賢又必須納諫。
有人認為,武則天的虛心納諫,有“古賢王之風”,其實不然。秦皇漢武唐太宗,都是早年納諫,晚年拒諫。武則天正好相反,是早年拒諫,晚年納諫。因為早年之諫,是反對她當皇帝,她為什么要聽?晚年之諫,則是幫助她當皇帝,她為什么不聽?可見,武則天并不是一個不識好歹的人。前一段之所以要鉗制言論杜絕批評,實在因為“牝雞司晨”之類的說法不絕于耳,只好先把大家的嘴封起來,免得麻煩。
難怪此刻的武則天,會對批評表現(xiàn)出極大的寬容了。她這個人,是很喜歡所謂“祥瑞”的。圣歷二年(公元699年)九月,有梨樹開花。武則天問群臣:這是什么祥瑞???諸臣都說:是陛下德被草木。惟獨鳳閣侍郎杜景儉說:這不是祥瑞,而是臣的罪過。因為宰相之責,在輔佐陛下,協(xié)調陰陽。現(xiàn)在居然出了秋天里開梨花這種陰陽顛倒物理不平的怪事,當然是臣的罪過。說完,跪倒在地,請武則天處分。女皇大為感動,說:“卿真宰相也!”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天降大雪,宰相蘇味道以為祥瑞,率百官慶賀,惟獨侍御史王求禮不拜,他反問:如果三月里下的是瑞雪,那臘月里下的是什么雪?仲春之際,萬物正在復蘇,突降大雪,只能是災害,哪里是什么祥瑞!武則天雖然很掃興,卻當即表示接受意見,并下令停止朝會三天,以表示對天有不測的驚恐。
看來,這位七老八十的老太太一點也不糊涂。她完全知道什么意見正確,什么意見不對;也知道什么人才易得,什么人才難得。王及善原本已退休在家,因契丹侵擾而被起用為滑州刺史。上任之前照例陛辭,武則天便向他詢問朝廷得失。王及善娓娓道來,提出十幾條改善意見。武則天馬上改變?nèi)蚊?,留王及善在京中任?nèi)史,因為她發(fā)現(xiàn)讓這個全局之才去當?shù)胤焦偈谴蟛男∮昧?。蜀中官吏多暴貪,姚嗲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后,短時間內(nèi)就肅清了吏治。武則天立即下詔表揚說:“嚴霜之下,識貞松之擅奇;疾風之前,知勁草之為貴。”她還對人說:一個做長官的,潔身自好也許不算太難,能讓僚屬也都清廉,就很不容易。只有姚嗲可謂兼之,真是人才難得了。
只要是難得的人才,武則天都一一予以重任,而不拘他是什么出身、什么門第、什么學歷。薛季昶原本是個布衣,因上了一道很好的奏章,受到賞識,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薛季昶也不負圣恩,頗有作為。將軍侯味虛畏敵不戰(zhàn),反而謊報軍情,說敵軍有老虎毒蛇打頭陣。薛季昶一到軍中,立即砍下侯味虛的腦袋,軍威為之一振??h尉吳澤貪污殘暴,橫行不法,州中長官毫無辦法。薛季昶一到河北,立即將吳澤擒獲,亂棍打死,民眾拍手稱快。以后,哪里難治理,武則天就派薛季昶到哪里去。平民出身的薛季昶,遂成為則天一朝有名的能員.甚至連仇人或罪人的子孫,只要有才,也能得到則天皇帝的重用,如上官婉兒、廣武公。廣武公的伯父曾因罪被殺,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則更是當年密謀廢掉武則天的“首惡”,但女皇陛下對他們的子孫卻并無歧視。有容人之度量,又有識人之慧眼,武則天很快就網(wǎng)羅了一大批文能治國、武可安邦的杰出人材,而其中最優(yōu)秀者,又當屬狄仁杰。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與并州文水人武則天是老鄉(xiāng)。他的名字,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就連不少外國人都知道他。因為不但中國有《狄公案》,而且一位名叫高羅佩的荷蘭人也寫了不少狄仁杰的偵探小說,使他有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之稱。其實狄仁杰不但是杰出的偵探、正直的法官,也是優(yōu)秀的政治家。他博通經(jīng)史,熟悉刑律,儀表堂堂,一身正氣。為官,則愛民如子,不懼權要;為臣,則忠貞不貳,老成謀國;為人,則誠實友善,剛正不阿;處事,則機警權變,足智多謀。很少有哪個政治家像他這樣集中了這么多優(yōu)點的。正如
然而武則天和狄仁杰的君臣關系,卻又真是好極了,尤其是他擔任宰相的最后幾年。狄仁杰是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二十六日擔任宰相的。到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世,正好整整九年。這九年期間,狄仁杰實際擔任宰相不到四年。長壽元年(公元692年)一月,他被來俊臣誣陷入獄,大難不死,被貶為彭澤縣令,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閏十月恢復相位。歷此磨難后,在他擔任宰相的最后三年中,武則天對狄仁杰一直敬重有加,愛護有加,信任有加。狄仁杰提出的批評、建議、意見,武則天多半都能接受,比如久視元年就接受狄仁杰的意見,取消集資建造大佛的決定,還說:“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钡胰式芡扑]的官吏人選,武則天也多半都予以重任,以致狄仁杰所薦公卿竟達數(shù)十人之多。武則天還親手做了一件袍子賜給狄仁杰,上面繡了十二個大字:“敷正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逼饺障嘁?,則以“國老”相稱,為唐廷之中絕無僅有。狄仁杰上朝,武則天不讓他下拜,說每見國老下拜,于心不忍。狄仁杰去世后,武則天痛哭失聲,說國老一去,殿堂就像空了一樣。以后,每遇大事難決,武則天總是喟然長嘆:天奪我國老!天奪我國老??!
武則天與狄仁杰能建立起這樣一種魚水關系,完全得益于武則天政治上的開明和狄仁杰政治上的聰明。尤其是神功元年以后,兩人都年事已高,自知不久于人世,很希望同心協(xié)力辦好幾件事情,武則天深知,要重振朝綱,治理天下,則非有忠心耿耿又剛正賢良的棟梁之材不可。狄仁杰便正是這樣的人。狄仁杰從來就沒有反對過武則天。即便在武則天大施淫威,濫殺無辜的年代,他也沒有反過,只不過堅守崗位,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盡可能地減少酷吏們造成的損失。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他知道,以當時自己之位卑德薄,人微言輕,反之無益,不如保存力量,以待將來。武則天代唐稱帝,他也不持反對態(tài)度,而是積極合作,主動參與,且多有貢獻和建樹。在狄仁杰看來,武則天當皇帝這件事,擋是擋不住的。只要她能把國家治理好(武則天確有這個才能),也未必不是天下蒼生之福,何必一定要李姓男人來當皇帝呢?因此,與其阻攔武則天,不如幫她當好皇帝,這才真正是對國家人民負責。何況,武則天總是要死的。只要能讓她在去世后還政于李唐,自己也仍不失為忠臣。為此,就更應該和武則天合作,以便在立嗣問題上有更多的發(fā)言權,也能為將來政權的交替打下堅實的基礎,作好組織上的準備。狄仁杰的這種想法和做法,正體現(xiàn)了他一個杰出政治家的英明睿智和遠見卓識。
狄仁杰的這些想法,武則天是否知道,我們無從得知。但狄仁杰的人品和才智,則是武則天早已注意到的。狄仁杰生于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比武則天大十七歲,在武則天即位之前,曾擔任過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和豫州刺史等職。據(jù)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正、處斷明達而聞名。當寧州刺史時,深得百姓擁護,民眾自發(fā)地為他刻石立碑。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謀反被平,武則天派狄仁杰到豫州當刺史,去追查李貞余黨。狄仁杰到任后發(fā)現(xiàn),領兵平叛的宰相張光輔已拘捕了五千余人,牽涉到六七百個家庭,只待他來行刑。狄仁杰立即解除了這些人的枷鎖,并飛奏太后說,如此之多的人被牽連到謀反案中,錯捕的一定不少。臣不愿意違背陛下體恤生民的圣意,甘愿冒著替反賊說話的風險,請陛下網(wǎng)開一面。武則天批準了他的奏章,改判這些人遠戍邊疆。這些死里逃生的囚犯路過寧州時,在寧州人民為狄仁杰樹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禮拜,放聲大哭,說:是狄公給了我們一條生命?。〉胰式鼙救?,卻因得罪張光輔而被貶為洛州司馬。
這事一定給武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她登基一年后,就把狄仁杰從洛州司馬任上調回京都,當了宰相。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都很欣賞,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嗎?狄仁杰說,臣不想知道。不知道還好些,這樣可以和那人正常相處。武則天一聽,大為贊賞。也許,正因為武則天對狄仁杰素有好感,所以,來俊臣他們對狄仁杰的誣陷就沒有達到目的。來俊臣被殺四個月后,狄仁杰便又回到了他宰相的位子上。
重新入相的狄仁杰,已經(jīng)是幾十年風風雨雨煉就的“金剛不壞身”了。在過去那些歲月里,很少有人逃脫過來俊臣的魔掌,只有狄仁杰安然脫險,還附帶拯救了魏元忠、崔宣禮、盧獻、任知古、裴行本、李嗣真六位同案大臣。他們都被控謀反,原本是滅族和殺頭的罪,但最后只是貶官或流放。這也是專制政治最通用的邏輯:抓你是對的,放你也是對的,所以處分一下也是應該的。但大難不死,也就該知足了。
狄仁杰死里逃生,全靠他的智慧和計謀。他剛一被捕,就立即招供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愿受死。其他人除魏元忠外,也都跟著狄仁杰這么說。來俊臣見不費吹灰之力,就辦下這么大個案子,心情十分愉快,也就不再把狄仁杰一案當回事,只是把他們收監(jiān)而已,看管也比較松弛。于是狄仁杰便悄悄給武則天寫了一封信,設法托人帶給女皇陛下。武則天看了信,心中一動,便把來俊臣叫來說:狄仁杰他們都是忠良之臣。再審一次,不準動刑,要秉公處理。來俊臣覺得事情出了毛病,又不知毛病出在哪里,便偽造了狄仁杰等人的謝罪表呈給武則天。武則天越發(fā)起疑,立即召見這些犯官和死囚。狄仁杰等人跪在武則天面前,矢口否認有謀反之事。武則天問,既然不曾謀反,為什么要承認呢?狄仁杰苦笑道:如果不承認,只怕早就死于非命了,哪里還能見到陛下!武則天又問:那為什么要寫謝罪表呢?狄仁杰說:臣等并沒有寫。武則天令人將謝罪表和幾位大臣的筆跡一對,真相立即大白。到了這個份上,來俊臣所有的招數(shù)全都不管用了。
然而武承嗣卻堅持要殺掉狄仁杰,理由是這伙人雖不曾謀反,卻是危險分子,不能留在朝中。武則天心里有數(shù),知道狄仁杰對自己并無危險,而對武承嗣就很難講。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他認為“大周革命”時,自己功勞最大,在武氏宗室中年齡也最大,又曾襲封周國公,應該當武氏皇帝的皇太子??上麕缀跻粺o所長,完全提不起來:無德、無才、無頭腦、無尊嚴、無人緣,望之不似人君,近之徒生厭惡,簡直有些人見人嫌的味道。武則天的另兩個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都是些著三不著四兩、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的貨色。女皇陛下很為自己娘家人的不爭氣而惱火,卻也徒喚奈何。
武承嗣想當太子,當然幾乎遭到舉朝反對。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宰相李昭德。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有個洛陽人名叫王慶之的,在武承嗣的授意下,糾集了一伙市井無賴來宮中上書,堅持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開始對他們還算客氣。但這伙人既沒有眼色,又不識好歹,隔三岔五就來糾纏,一來就賴著不走,武則天終于煩起來,命令李昭德賞他們幾棍子。李昭德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喝令手下人往死里打,當場就把王慶之擊斃于棍下。接著,李昭德又對武則天說:天皇(指李治),陛下之夫;皇嗣(指李旦),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之業(yè),哪有讓侄子接班的道理!武則天想想也不錯,就把立儲問題擱置了起來。
武承嗣這邊可就耐不住了。他意識到,不把這班忠貞剛直的大臣整下去,自己是當不上皇太子的。于是就有了與來俊臣聯(lián)手誣陷狄仁杰的事,李昭德后來也在廷載元年(公元694年)被貶并流放,又與來俊臣同日被殺。但他沒想到,整不死的狄仁杰又回來當宰相了。圣歷元年(公元698年),也就是狄仁杰重歸相位的第二年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在絕望中死去,沒有人為他感到惋惜。
狄仁杰卻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片夕陽紅。他這時雖已是九旬老人,精力卻還十分充沛,頭腦也還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有兩件事必須抓緊。一件是趕緊立李家的人為太子,另一件是要讓盡可能多的可以托付后事的人進入政府,掌握要職。第一件事在他和朝中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辦成了。這些人除前面說到過的李昭德外,還有王方慶、王及善、吉頊(音序),甚至包括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圣歷元年(公元698年3月),武則天以治病為名,將廬陵王李顯(即被廢的中宗)從外地接回神都洛陽,藏在宮中,然后召見狄仁杰。狄仁杰再次慷慨陳詞,武則天卻打斷了他的話,把李顯從幕帳后喚出,很親切地對狄仁杰說:朕現(xiàn)在就把
第二件事狄仁杰做得也很漂亮。武則天要他推薦奇才,他立即就舉薦了張柬之。他說:如果陛下要求文章寫得好,現(xiàn)在當宰相的李嶠、蘇味道就可以了。如果要求文能領袖群臣,武能統(tǒng)帥三軍,只有張柬之。過了幾天,武則天又要狄仁杰薦賢。狄仁杰說,臣已薦過張柬之。武則天說,朕已讓他當洛州司馬(京都衛(wèi)戍司令)了。狄仁杰說,當司馬無以盡其才。武則天點了點頭,任命張柬之當了宰相。此外,姚崇、崔玄獄、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人,也都在他的舉薦下?lián)瘟艘?。?br>
狄仁杰這兩著棋對后來的政局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安排妥當,可以含笑瞑目了。他知道只要時機一到,張柬之等人就會發(fā)動宮廷政變,復辟大唐王朝。正如
武則天現(xiàn)在已經(jīng)鉆進了狄仁杰的圈套,但她沒有辦法。
事實上武則天最頭痛的就是立儲問題。她有兩個兒子,三個侄子,兒子姓李,侄子姓武,按說選擇余地很大,其實立誰都不合適。立兒子為嗣吧,等于把江山還給丈夫李治;立侄子吧,又等于把江山送給哥哥武元爽或武元慶,而這兩個人又是她最討厭的。不但被她判了罪,而且還被她改了姓,不姓武,姓蝮。江山豈能送他們!但,如果不還給丈夫,又不送給哥哥,還能給誰?
當武則天勇往直前奪取帝位時,她是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她那時只想當皇帝,沒想當了皇帝以后怎么辦。她當然也沒想過,一個女人要開朝立代究竟難在哪里。現(xiàn)在她明白了。事情并不難在這個女人能不能登上皇帝的寶座,而難在如何把這個女性王朝延續(xù)下去。現(xiàn)在她也明白了,這是不可能的。她必須把這個王朝交還給男人。顯然,無論這個男人是她的娘家人還是婆家人,都是對她“革命”的背叛。于是,她就像一個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奮斗掙下一大筆產(chǎn)業(yè)的大老板,不知死后將遺產(chǎn)留給何人才好。她的確很苦惱。
狄仁杰很理解女皇的苦惱。他委婉地暗示這位千百年來獨一無二的女皇帝:你那個“革命”成果能不能鞏固,現(xiàn)在是顧不上的了。要考慮的是一個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那就是您老人家百年之后有沒有人供飯,有沒有人燒香。他說:請陛下想一想,姑侄和母子,哪一個更親?陛下如果立兒子為嗣,那么千秋萬歲之后,還可以配享太廟,作為帝王之母祭祀無窮。如果立侄子為嗣,臣等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個皇帝會給他姑媽立廟的。這話李昭德以前也說過,但狄仁杰說得似乎更親切更實在。武則天不能不暫時拋棄她的“革命理想”,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究竟應該做下一任皇帝的媽媽還是做下一任皇帝的姑媽?
答案似乎很明確:當然是做媽媽更好。不管是武承嗣還是武三思,如果當了皇帝,都只會給武元爽或武元慶立廟,不會給她武則天立廟。這樣一來,自己豈非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沒有了?武則天不愿意一無所有,也不愿意身后變成饑餓之鬼,沒人祭祀,沒人關懷。
但把皇位傳給兒子,她也于心不甘。因為她的王朝姓武,而她的兒子姓李。當然兒子現(xiàn)在都改姓武了。但他們能改過來,也能改回去??偛荒芤笏麄儼牙衔浼业淖孀诋斪孀?,不把李淵、李世民他們當祖宗吧?這樣一來,自己這個“命”,就算是白“革”了。
要把“革命”進行到底,改變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tǒng),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傳位給女兒。但這就更不行了。傳給兒子,江山好歹姓了丈夫的李;傳給侄子,江山好歹姓了娘家的武。傳給女兒,江山只怕就得去姓女婿的姓,那才更是見鬼。依照父系來確認血統(tǒng),繼承財產(chǎn),祭祀祖先,已經(jīng)有了幾千年的歷史。這個傳統(tǒng),武則天拗它不過。
武則天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遇到了勁敵。這個勁敵就是傳統(tǒng)文化,或文化傳統(tǒng)。武則天毅然以女兒之身行男兒之事,這本身就是反傳統(tǒng)的事。任何反傳統(tǒng)的人都要被傳統(tǒng)所反。武則天充當了傳統(tǒng)的反叛者,現(xiàn)在她不得不向傳統(tǒng)投降,成為它的手下敗將。
事實上武則天一開始就處于進退兩難之中。因為她要做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既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也沒有強大的力量可供支援。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只能借助傳統(tǒng)的力量來反傳統(tǒng),包括任用狄仁杰這樣的官吏,以及利用帝王權威和國家機器等等。然而她越是利用傳統(tǒng),就越是遠離目標,而不利用傳統(tǒng),又將一事無成。她很想繼續(xù)前進,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但又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走進了死胡同,再也進不了一步。
我們無法得知,武則天是否最終想通了這個問題,只知道她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正式交出了權力,把自己打理了幾十年的江山交給了一個窩囊廢。當然,這次交班是有些勉強的。兩天以前,一班既已掌握了政權又已掌握了軍權的朝臣趁她病重臥床之際,借口其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羽林軍包圍武則天所居之迎仙宮,不由分說地砍下那兩個男寵美如蓮花的腦袋,馬屁精楊再思(他的外號是“兩腳狐”)吹捧張氏兄弟說:人們都說六郎(張昌宗)面似蓮花,依我看是蓮花似六郎,不是六郎似蓮花。
也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一個凄冷的冬日,武則天在豪華而寂寞的軟禁中孤獨地死去。臨終前她留下遺言,赦免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韓瑗、柳奭及其家族(長孫無忌的官爵已于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詔復,并聽陪昭陵)。這樣,她的心里可能好過一點。到了九泉之下,也許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武則天還留下遺言:去帝號,稱皇后,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的身邊。半個多世紀以前,守著青燈古佛的她曾在感業(yè)寺給熱戀中的李治寫過一首情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币院竽前雮€多世紀,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敗倒在她這石榴裙下。直到她脫下這石榴裙,換上帝王的袞冕,也仍然魅力無窮,讓人敬畏,讓人臣服,讓人癡迷。
現(xiàn)在,她又要換上這石榴裙了。她無法對抗那強大的文化。這個一生要強的女人,不得不脫下男裝,換上女裝,離開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
武則天未能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但,這并不是她的錯。
武則天,公元624年生,705年卒,享年八十二歲,是一位長壽的人。
據(jù)
武則天的陵前立的是一塊無字碑。碑身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35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噸。碑上刻著螭(一種蛟龍類神物)和龍,卻沒有字。也許,武則天的一生,連她自己也說不清。也許,她有意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貶,隨人評說。當然,也許她根本就不在乎別人說些什么。